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時今日,我們可以在網上進行購物,在網上匯款轉賬,在網上預約排隊等等,足不出戶,便可解決以往需要花上數倍精力和時間去完成的事情,大數據雲計算可謂是深入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當中,“智慧”這一詞,正在滲透進生活的各個領域。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智慧”是如何做到的呢?基於運用互聯網+思維和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信息智能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讓網絡、程序、和機械替代人力去完成那些繁瑣的事情,使得我們有著更高的效率。而將這一套理念與生態園林融合,建立起生態園林大數據庫,便是我們的智慧園林。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智慧園林管理主要是通過園林要素和事件的智能化識別、跟蹤、分析和管理,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分析、處理後,進行智慧園林管理體系的自診斷和自調節,給園林綠化規劃、工程建設、養護管理、社會化服務等提供科學管理依據,輔助領導進行決策,滿足建設國際化高水平智慧園林的要求,推進城市園林綠化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智慧園林把人與自然用智慧的方式連接起來,達到人與自然的互感、互知、互動,讓人們共建、共享智慧園林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對話,充分享受到園林綠色福祉,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和諧、更宜居。現在,智慧園林正逐漸步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與工作方式。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智慧園林的系統結構

一、智能終端

終端可以是各類傳感器、攝像頭等,負責收集園林信息和監測園林動態,如土壤成分、溫度、溼度、光照度、空氣質量、綠化率、等等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二、通信傳輸

終端收集而來的信息需要上傳,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這也是物聯網的一個體現,物體間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聯繫。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三、雲端計算

雲端是一個數據收發、處理分析、儲存的平臺。終端收集的信息經通信傳輸上傳到雲端進行計算分析,及時地整理分析檢測數據並在數據發生異常時可以發出預警以便工作人員採取措施。所得的數據彙集形成數據庫,以便日後分析查用。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智慧園林所帶來的好處

01

提升管理水平

園林監測系統還包括土壤監測子系統,可以實時採集土壤、水等數據,及時傳輸到服務器,服務器終端接收到監測信息後採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智能灌溉等智能化應用;園林綠化人員也可以通過電腦、手機查詢和接收監測數據和預警信息。環境監控子系統可以實時監測周圍小環境的空氣溫溼度、風速、風向、降雨和光照度等信息,並把這些數據傳輸給服務器,為灌溉決策、智能人文服務提供參考依據。人員活動、生物狀況監測子系統則可以提供視頻監控、數據存儲和分析,根據檢測歷史數據形成管理報告,為園林建設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利於生活出行

02

試想一下,走到小區附近的公園,你可能會收到這樣一條推送:“當前公園綠化率80%,空氣質量優,目前公園東南方草坪正在施藥,帶小孩的遊客請注意,請帶小朋友移步至安全區域”。在出門之前就可通過手機迅速瞭解到周圍哪裡的公園空氣質量最好,哪裡的綠化覆蓋率最高,還可瞭解哪個景區的人流量太多,避開擁堵區域,提高遊園體驗。每到春季,柳絮飄飄,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是一番美景。但對於花粉過敏者來說,則唯恐避之不及,因此,只需在系統輸入個人健康信息,則會智能制定個人健康訓練計劃,實時過敏源預警提示,哪些路段為過敏源路段,哪些植物易產生花粉,該如何做好防護,實時為你的健康出行保駕護航。諸如這樣的體驗,大大的便利了我們的生活出行。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03

便於知識科普

對於植物的認識是我們瞭解自然基礎的一步。在公園裡散步遇到不認識的植物要怎麼辦?這個時候只要拿起手機對著植物拍照,或者掃描植物上的二維碼標牌,就能立刻獲取該植物的名稱、形態特徵、生長習性、主要價值等科普知識,在休閒遊玩的同時增長知識。到達某風景區時,手機便可收到該景區的信息資料(圖文、音頻或視頻),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歷史文化,感受古往今來社會變遷的步伐;也可在線查看最合理的遊園路線,將特色景點拍照分享,有效提高參與感。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提高民眾參與度

04

智慧園林的的發展,給民眾提供了一個參與的平臺,例如:發現古樹遭受病蟲害時,可以在線提報預警,點擊“一鍵報修”,便會有專業園林養護人員迅速查看,及時搶救,有效避免病菌大範圍擴散而造成大面積植物損耗;當發現有綠地被佔用被破壞,就能通過基於地理位置進行舉報,還可提供照片和視頻等證據,執法部門會在第一時間內趕赴現場,及時阻止。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2017年在北京舉行的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信息委員會、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北京林業大學聯合主辦的“2017北京智慧園林論壇”在林業大學開講。會上,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高大偉做了題為《首都智慧園林的實踐和展望》的演講,闡述了當前“互聯網+”北京園林綠化已經實現了以下幾點: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一、完善了信息化基礎設施

建成了覆蓋全市的園林綠化信息網絡,以保證各級單位安全地互聯互通,滿足全局辦公、管理、協調、監督、應急以及決策的需要。

二、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

基於北京市政務專網,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建成了全市統一的園林綠化共享基礎數據庫,包括三維實景、統計報表、行政審批、業務空間、遙感影像等信息資源,並通過目錄管理的方式,進行統一的組織、更新和維護,初步實現了園林綠化局內各業務部門的信息資源共享。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三、加強了核心業務應用系統建設

以園林綠化重點業務應用系統建設為龍頭,依託關鍵技術開發示範系統,重點建設了綠地和林地資源監管平臺、行政審批以及基於移動終端的綠化資源監管小助手系統,實現了北京市園林綠化資源空間分佈、面積等信息的實時查詢與調閱,提高了園林綠化業務決策水平。

四、提升了信息化公共水平

建設了“網上信箱”、“反饋查詢”、“依申請公開”、“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等群眾監督、信息反饋、政策解釋、辦事透明的信息交流平臺,提高了公共服務支撐能力。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五、強化了信息化建設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各單位信息化運維組織,提升網絡媒體管理意識和水平,加大資金投入,逐步建全信息化建設、運行、維護管理的長效運行機制,全面提升信息化運維能力,為首都園林綠化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想必在將來,“智慧園林”不僅僅是在北京,而會逐漸在全國進行推行,“智慧園林”的發展對我們的生活將大有裨益。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園林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可以為我們提供智慧服務,我們可以從中獲取各種相關信息,智慧園林的建設不僅是供給城市管理者的工具,更是人們親近自然、參與自然、保護自然的參與平臺,智慧園林是的建設和推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我們每個人密切相關。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注:文章由棕櫚生態城鎮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發工程師袁卓毅撰稿,全文經棕櫚教育編輯整理,供交流學習之用。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後臺輸入“轉載”關鍵字獲得授權。

THE END

新課推薦

智慧園林—讓人與自然更加親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