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丨熒屏“文化範兒”與“電視國學風”

影视丨荧屏“文化范儿”与“电视国学风”

文丨吳學安

近日,央視因為節目編排關係,《經典詠流傳》宣佈延後播出。這一消息絲毫沒有影響觀眾的熱情,節目的錄製消息、往期節目的視頻,都引起網絡熱議,甚至一度衝上熱搜。不少觀眾認為,《經典詠流傳》讓觀眾在鑑賞歌曲的同時領悟詩詞精髓,更好地融入意境。

從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經典詠流傳》,到地方衛視《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挑戰文化名人》,再到《漢語橋》《中華好故事》,以“電視國學”為概念的文化類節目也在慢慢滲透。有人說,文化類節目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為熒屏添了一抹“文化範兒”。與去年“小打小鬧”相比,今年的文化類節目呈現“井噴”之勢。無論是“漢字”,還是“成語”,各個節目都突出自己的特色。

熒屏文化類節目更多是為觀眾提供文化知識、文化啟迪甚至文化反思。《經典詠流傳》《中國成語大會》等成為“現象級節目”。在收視率依然是電視節目生存“王道”的當下,僅靠一兩個節目的意外走紅而群起“跟風”,並不是充分理由。而熒屏漢語熱火爆的背後,是國人重拾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迫切心願。漢語綜藝節目走到今天變得活躍,有它正常的背景和市場需求。成語、詩詞、漢字,這些節目內容無一例外屬於“國學”範疇,業界也把今年的這一波電視節目潮稱為“電視國學風”。而這股突然颳起的“電視國學風”,多少跟《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見字如面》等成功有很大關係。

漢語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幾千年來,我們在書寫漢字的過程中,將中華文明代代相傳。隨著經濟的發展,當老百姓在解決溫飽和娛樂問題後,就會發現自己心靈是不是缺少什麼,是不是需要一些新的動力,這個時候熒屏漢語熱就應運而生。如今,當我們享受著與世界同步的生活之時,越發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建立在精神生活基礎上的物質生活,才是充實的。我們只有站在中華文明的文化根基之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與認識,消化與吸收其他的文明。中國人通向世界的文化出口只有一個,那就是漢字和它背後的強大文化。我們只有從此出發,才能抵達與世界其他文明共鳴的境界。現在漢字節目受人關注,表明社會對漢字文化認識的迴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帶動文化熱,並非只是漢語類節目的責任,每一個學習漢語、使用漢語的人,都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一份子。熒屏漢語熱能否真正形成一股傳播國學的力量,而不僅僅流於噱頭,還有待時間檢驗。熒屏漢語熱要爭奪收視率,節目製作者下的功夫自然要更多。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並不是符號。無論是外國人學漢語,還是中國人漢語比拼,都證明了漢語熱向電視熒屏蔓延的趨勢。對於一個外國人,會說流利的中文,並不代表真的瞭解中國;對於一箇中國人,能寫出生僻的漢字,也不一定真的是個文化人。熒屏漢語熱只有不斷改變和創新,努力讓語言迴歸本質,融入中國文化的點點滴滴中,才能讓國學發揚光大。當越來越多的漢語節目,不再只是一時跟風,當越來越多的漢語使用者,潛移默化地瞭解更多中國文化,那麼當下這場熒屏漢語熱,在歷史的宏觀發展中,就真正起到了帶動文化熱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