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探索系列 · “龜城”篇


平遙探索系列 · “龜城”篇


距離平遙城東約7.5公里處矗立著一座巍峨的石塔麓臺塔(又稱冀郭塔),舊時百姓出東門遠眺即可觀其樣貌。此塔與其所在的慈相寺目前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但真正讓這座塔聞名的可不是因為它的文物價值,而是它的另外一功能——栓龜。而這隻“龜”就是俗稱龜城的平遙古城。

平遙探索系列 · “龜城”篇


據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一隻生活在東海的萬年海龜變成了神龜,一天它攜兒帶女到渤海去旅遊,興奮之餘一不留神誤入黃河入海口,進入了黃河,它逆流而上又到了汾河,有一天路經平遙界時,只見此地南邊山巒起伏,連綿不斷,酷似大海里出現的海市蜃樓。日夜思念家鄉的這隻神龜立即爬上岸準備爬回大海,就在此時,被一位當地的神仙發現,龜以長壽和善良給人以吉祥幸福的象徵,這位仙人就想讓它留在此地,為平遙人造福,於是將它的一條腿拴了起來。由於汾河在平遙境內為略偏南北的東西走向,所以象徵神龜的平遙城也就與汾河垂直成了略偏東西的南北走向。由於龜的身體為前厚後薄,所以平遙城的地勢也是南高北低。為了不讓這隻神龜餓死,神仙還在南門外十幾裡外的西源祠村造了個神池,那裡有水、有草又有魚,可供其食用。

平遙探索系列 · “龜城”篇


龜屬於脊椎動物,其脊柱由五部分組成,即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平遙上西門街加上西門形成龜的右前肢,上東門街和上東門形成龜的左前肢,東西大街加上東西下門形成龜的兩個後肢,前肢和頭部中間部分的脊椎為頸椎,這部分脊椎橫突,一般較短,所以此段道路兩邊都是些小巷,前後肢中間為胸椎的地方,胸椎兩邊有肋骨,所以這段道路兩邊有對稱的又大又寬的街道。脊椎動物的腰椎最短,而且為了能自由扭動,突出物幾乎沒有,所以從大十字到小十字的這一段代表腰椎的道路兩旁連小巷也沒有,薦椎的橫突是上邊的長,下邊的短,所以從北大街到北門代表薦椎的道路兩旁,靠北大街的老爺廟街和吉祥巷較寬而長,靠北門處兩邊都是些小巷,北門代表尾椎部分。以上分佈格局是一種動態形成,即當神龜左後腿被栓住時,它為了掙脫,必然是由左前肢和右後肢著地,身體使勁向前,從而使右前肢比左前肢前伸一步,這就形成了上西門和上東門不在了一條平行線上,而且上西門的外門比內門高,表示神龜的爪子向上抬起。由於左後肢被拴,所以身體向前移動時必然把左後肢拉直,使下東門與其它東西門都不同,其它門都是內門向外,而外門向南呈龜爪彎曲狀態。為了使勁掙脫,右後肢必然向前使力,這就使可以移動的三部分脊椎發生了變化,頸椎因它的頭縮回來而未改變,腰椎則因使勁向右,南北向就變成了東西方向,從而造成了南大街和北大街的不在一條線上,而尾椎也因向右使力的作用下呈向左彎曲狀,即北城門的外門向東開著了。還有一點,舊時平遙人在城內西北角部分並沒有多少建築,而是在這裡開了許多鹽坊和牛肉作坊,長年累月的堆積,大片鹽渣土形成了約一丈多厚的堆積丘,這就好似神龜使力時右後腿部肌肉收縮而隆起的肌肉群。

平遙探索系列 · “龜城”篇


人們都知道龜若爬在地下,它的四肢會被龜殼牢牢地保護著,這位神仙要想把它的後左腿拴住,首先得把它翻過來,使之底朝天,但這一翻,左後肢又倒在了右側,這就再需要將神龜進行180°的大轉彎才能使左後肢又回到左邊,所以神仙先在冀郭村打了個地柱,後來在此建成的七層白塔成為了平遙的一景,又用一根鐵鏈子將其與塔相連拴牢,下東門外斜垮惠濟河的九眼橋就代表著鐵鏈子的環。弄得昏頭暈腦的神龜翻過來旋轉180°時它突然想起來應把它起初發現大海的方向作個標記以防找不到目標,這時它也忘記了自己身體已經移位,仍把頭那邊定為南,尾那邊定為北,左右側也記錯了方向。後來人們在這些標記物上修起了村莊,於是就有了出了北門是新南堡村和南政村,出了南門是北幹圲村,出了東門是西遊駕村和西郭村,出了西門是東達堡村和東姚村,這一“四拗”的現象產生。

平遙探索系列 · “龜城”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