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明:牢牢把握職業教育的就業導向

陈秋明: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

陈秋明: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陳秋明

民生是天大的事情,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引人注目地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強調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並首次提到今年要對高職院校實施擴招100萬人。職教戰線要深刻領會、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意圖,以就業為導向辦好職業教育,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

1.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就業壓力巨大

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們面對的是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給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市場預期帶來不利影響,國內新老矛盾交織,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對就業產生深刻影響。在這樣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一方面,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屢創歷史新高,2019年達到834萬人,新型城鎮化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有近1400萬人口從農村轉入城鎮。此外,我國現有退役軍人5000多萬人,並以每年幾十萬人的速度遞增,就業總量壓力仍巨大。另一方面,隨著科技進步加快和產業調整升級,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更趨突出,企業裁員和招工難、“有人沒活幹”和“有活沒人幹”並存,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特別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缺口很大。根據100個城市的統計數據,2018年求人倍率(招聘崗位數與求職人數的比值)始終保持在1以上,四季度為1.27,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都大於2。

2.解決就業問題根本靠職業教育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複,但往往有驚人的相似。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攻堅時期,國家實行“下崗分流、減員增效”政策,引發了國有企業職工“下崗潮”,失業尤其是結構性失業現象嚴重。針對世紀之交出現的失業問題,2002年國務院出臺《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通過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加強職業培訓和職業指導,聚焦解決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特別是為促進就業創業、保障改善民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2019年初,國務院頒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全力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教育部公佈數據顯示,我國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12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超過90%,近70%的職業院校畢業生在縣市就近就業。近三年來,850萬家庭的子女通過職業教育實現了擁有第一代大學生的夢想。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職業教育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辦好職業教育,是人民的需要,也是時代的呼聲。

3.破解就業總量壓力關鍵在開展高質量職業培訓

職業教育不單是職業學校教育,還包括職業培訓。職業院校要按照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學生和全體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擴招100萬,一定會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形成巨大壓力。面向高校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群體,既可以開展全日制寄宿教育,也可以開展全日制走讀教育;既可以開展學歷教育,也可以開展職業培訓。關鍵是要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提升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群體的就業能力。

4.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核心是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人才培養質量是一所學校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擴招100萬,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一是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二是借鑑“雙元制”等模式,深化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將企業一線的工程師及技能大師引入職業院校課堂,既可以解決職業院校教師脫離生產技術一線的問題,又可以解決擴招帶來的師資短缺問題;三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職業院校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四是強化質量評價。建立國家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和畢業學生質量標準,並進行檢測與評價。

作者 |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陳秋明

看了又看

  • 我校隆重舉行第六屆“班主任節”啟動儀式

  • 校團委組織青年團員開展清明節祭掃烈士墓

  • 春日校園美如畫,驚豔到你了嗎

  • 一入學便就業!這些職業教育專業,比“211”本科吃香

  • 我校2017級學生首場積極心理教育專題講座順利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