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河傳媒中心動了大手術!

來源 |

京原路8號 原文刊發於《中國記者》2019年第4期

內設機構由改革前的117個壓縮至57個,處級幹部職數由改革前的433名壓縮至197名……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动了大手术!

2018年4月,天津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天津海河傳媒中心組建方案,以籌備組形式進入實質性運行階段;同年11月,正式掛牌運行。通過整合資源、結構調整、流程優化、平臺再造等一系列措施,天津海河傳媒中心已經成為了區域性新型主流媒體。

在天津海河傳媒中心組建的過程中,“一把手”親自上陣,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對媒體融合既“掛帥”又“出征”,並確立了“緊密型、兩分開、融媒體、集約化”的12字改革原則和目標。

他提出,“要下決心拿下天津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的融合之戰,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不搞簡單的物理相加,要一步到位、化學融合,實現融為一體、合而為一,以媒體融合之效堅決打贏意識形態之戰。”

內部結構調整一直是改革中的硬骨頭,天津海河傳媒中心將領導架構“合六為一”。

撤銷天津日報社、今晚報社、天津廣播電視臺、天津廣電傳媒集團4個正局級和中國技術市場報社、天津報業印務中心2個副局級機構,

整合為一套班子、一個法人、一個行政指揮系統、一個宣傳策劃中心局級領導職數由8正、32副,大幅削減為2正、11副。原“兩報一臺”3家主要新聞單位撤銷獨立法人建制後,轉為去行政級別的3個事業部,實現“報紙無社、廣電無臺”運行。內設機構由改革前的117個壓縮至57個,處級幹部職數由改革前的433名壓縮至197名。

通過將內容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整體的經營形勢也不斷改觀,天津日報、今晚報、每日新報等報紙經營惡化的勢頭得到遏制,預計2019年廣告刊量和收入有望實現雙雙止滑、穩中有增。與此同時,新媒體板塊成為海河傳媒中心重要經濟增長點, 2018年新媒體業務營業收入達到2.8億元,同比增長18%

天津海河傳媒中心的成立是我國媒體融合發展探索中的又一次突破。日前,《中國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天津海河傳媒中心黨委書記、總裁王奕,他就天津海河傳媒中心改革的辦法和經驗進行了分享。

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傳媒旗艦

——訪天津海河傳媒中心黨委書記、總裁王奕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媒體融合的重大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破解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生存發展難題,鞏固黨的新聞輿論陣地,天津市委加大媒體融合力度,以做大做強和發揮主流媒體作用為出發點、落腳點,從媒體管理運行體制機制這一關鍵處、要害處破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大刀闊斧地推動全市媒體資源實質性整合,組建天津海河傳媒中心,努力打造報網聲屏一體發展的新型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

2018年4月,天津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海河傳媒中心組建方案,以籌備組形式進入實質性運行階段;同年11月,正式掛牌運行。兩會期間,記者與全國政協委員、天津海河傳媒中心黨委書記、總裁王奕對話,就天津海河傳媒中心改革的辦法和經驗進行交流分 享。

《中國記者》:請介紹一下改革前天津媒體總體情況以及面臨的問題?

王奕:作為直轄市,天津的媒體業務主要集中在市級層面。

海河傳媒中心組建前,市級媒體相關業務主要分佈在天津日報社、今晚報社、天津廣播電視臺、天津廣電傳媒集團、中國技術市場報社、天津報業印務中心6家單位,幹部職工總計一萬兩千餘人,所屬媒體包括子報子刊16家、廣播電視頻率頻道20個、新聞網站6個、新聞客戶端8個、手機報2份,“兩微”自媒體賬號334個

長期以來,各媒體資源分散、管理粗放、低水平重複、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十分嚴重。各類新媒體平臺建設雖有一定成效,但影響力都比較有限。

2014年以來,在互聯網的猛烈衝擊下,幾家主要新聞單位經營發展集體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受眾和收入雙雙持續“斷崖式”下滑,各媒體廣告收入年均降幅超過30%,報紙2017年全部廣告收入僅9000多萬元,不到鼎盛時期的10%,特別是在全國晚報界享有盛譽的今晚報社因嚴重資不抵債、一度瀕臨破產。媒體從業人員淨流失嚴重,累計達1046人。天津主流媒體已經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危險的時候”,也成為意識形態陣地安全的重大隱患。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深化改革、深度融合更加迫在眉睫,對決策者和媒體人而言,“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不改革就死路一條”的意識更加強烈,一場不容迴避的自我革命應運而生。

2017年2月,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同志在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下決心拿下天津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的融合之戰,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不搞簡單的物理相加,要一步到位、化學融合,實現融為一體、合而為一,以媒體融合之效堅決打贏意識形態之戰。

《中國記者》:天津媒體改革是“一體化”部署,如何保證改革設計的站位高度和順利實施?

王奕:一是把中央精神貫穿媒體改革全過程。天津市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特別是深刻領會把握“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鬥爭的主戰場,要把主力軍放在主戰場”“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等重要要求,自覺把推動媒體深度融合作為旗幟鮮明講政治、樹牢“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和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謀畫推出媒體改革舉措,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

二是“一把手”親自上陣。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同志對媒體融合既“掛帥”又“出征”,兩年多來,先後到市委宣傳部、網信辦、中央和市級新聞單位、津雲“中央廚房”等現場調研座談,多次做出批示指示,主持召開5次市委常委會會議和市委書記專題會議,就天津媒體深度融合的方向、模式、路徑等重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做出決策,確定改革時間表、路線圖,堅定不移地推動改革任務落地落實。

三是抓好頂層設計。經反覆調研論證,2018年4月,市委審議通過《天津海河傳媒中心組建方案》,確立了“緊密型、兩分開、融媒體、集約化”的12字改革原則和目標,對市級所有重要新聞輿論陣地實行集中領導管理,深入推進採編經營兩分開、兩加強,重塑符合融媒體發展規律的策採編發流程,構建報網聲屏端集約化發展的媒體新格局,力爭用三到四年時間打造成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的新型主流媒體和傳媒行業旗艦,以實際行動答好媒體融合的新時代考卷。

《中國記者》:內部結構調整一直是改革中的硬骨頭,如何讓改革後的海河傳媒中心做到資源充分利用,結構清晰合理?

王奕:一是領導架構“合六為一”

撤銷天津日報社、今晚報社、天津廣播電視臺、天津廣電傳媒集團4個正局級和中國技術市場報社、天津報業印務中心2個副局級機構,整合為一套班子、一個法人、一個行政指揮系統、一個宣傳策劃中心。局級領導職數由8正、32副,大幅削減為2正、11副。原“兩報一臺”3家主要新聞單位撤銷獨立法人建制後,轉為去行政級別的3個事業部,實現“報紙無社、廣電無臺”運行。內設機構由改革前的117個壓縮至57個,處級幹部職數由改革前的433名壓縮至197名。

二是整合採編力量。

將原“兩報一臺”所屬新媒體採編人員、平臺、項目等資源整建制劃入北方網,組建津雲新媒體集團。打破傳統的“塊塊制”業務架構,本著先易後難原則,對原來散落在不同媒體不同部門的採編資源進行逐步整合,實行按照業務條線垂直設置的“中心制”,統籌採編業務,目前已完成體育中心、文藝中心組建。對最核心的新聞板塊,由分管宣傳策劃的副總裁牽頭,召集3個事業部和津雲新媒體統一策劃新聞宣傳,目前已實現天津日報、今晚報新聞業務的統一,廣播、電視的新聞業務也已分別完成整合,將來逐步與兩張報紙的新聞業務實現完全整 合

三是優化調整媒體結構。

堅決不保護落後,主動關閉《中國技術市場報》《渤海早報》《採風報》《球迷》《假日100》《範兒》《育兒》《智力》《今晚經濟週報》《今日天津》10個子報子刊,關閉國際頻道、高清搏擊、時代風尚、時代美食、時代家居、時代出行6個電視頻道,調整區縣聯盟、音樂2個廣播頻率定位,停更合併天津網、今晚網、今晚海外網、天視網、天津廣播網5個新聞網站和“新聞117”“前沿”“問津”3個新聞客戶端。

四是整合經營資源。

聚焦主責主業,全面清理無關主業且虧損嚴重的經營性公司,關閉51家企業,裁減安置冗員563人,確保海河傳媒中心瘦身健體、輕裝上陣。統籌海河傳媒旗下8個主要媒體的廣告經營業務,成立廣告聯盟,對外“一盤棋”招商運營。下一步,將組建由海河傳媒中心出資的平臺性公司,統一開展廣告、新媒體創新服務、文化產業、樓宇經濟、資本運作等所有經營性業務。

《中國記者》:天津海河傳媒中心的掛牌,是全新工作運行機制的上線。如何保證改革後的海河傳媒中心更加適應媒體融合發展需要,有哪些經驗?

王奕:改革必須堅持流程優化和平臺再造。海河傳媒中心的具體做法包 括:

一是以高效運行機制為核心。

建立統一的宣傳策劃和指揮調度系統,在統籌導向把控、選題策劃、指揮調度、議定事項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實行重大宣傳“週會商”、新聞採編“日例會”制度,中心領導班子每週召開一次協調會,就上週重大宣傳任務落實、本週重大報道選題部署等集體研究會商;由分管宣傳策劃的副總裁每天主持召開3個事業部和津雲新媒體採前、編前例會,組織當日重點報道的全媒體採編發佈。

建立採訪、編輯、技術“全媒體聯動、全天候響應”機制,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等全要素打通,一支團隊全流程協作,提高新聞生產效率,以內容生產流程的一體化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一體化。2019年全國兩會宣傳報道中,海河傳媒中心派出94人的播視報網端全媒體團隊,前後方無縫銜接、緊密合作,“統一策劃、集中採集、網絡優先、多媒發佈”的新型策採編髮網絡優勢初步顯現。

二是以融媒體工作室為紐帶。

落實“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要求,創新形式、大力推動傳統媒體主力軍挺進主戰場。2018年,跨媒體、差異化組建了61家融媒體工作室,鼓勵傳統媒體採編人員以項目制的柔性方式自由組隊,開展內容創新。建立工作室效果評價激勵機制,以月度為單位,以作品實際傳播效果為依據,從三個維度進行評價,根據發稿數量給予基礎資助;根據爆款作品訪問量實行優勞優酬,積金池內上不封頂;根據帶動下載情況,給予額外獎勵。通過“基礎資助+爆款優酬+額外獎勵”形式,不到一年時間,吸引了571名傳統媒體一線編輯記者加入,推出優秀新媒體作品近兩千 件。

三是以統一技術平臺為支撐。

建設津雲“中央廚房”,作為全市信息數據資源彙集、開發、應用的總集成、總平臺,成為“一朵雲”。2017年3月,投資1.74億元的津雲“中央廚房”一期建成運行,集納各主流媒體優質資源,前端通過指揮中心對新聞生產全流程指揮調度,後臺通過大數據抓取、熱點分析、雲稿庫、網絡問政、用戶畫像、內容管理等業務模塊,為前端管理決策提供強大內容和技術支撐。加強技術原始創新,自主研發了新聞發佈管理系統、媒體融合技術平臺等核心技術產品,目前已擁有60餘項技術專利和著作權,輸出到全國74家媒體用戶。

2018年,此項創收突破5000萬元。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动了大手术!

《中國記者》:在改革中如何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

王奕:一是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把媒體改革的過程作為加強黨對新聞與論工作全面領導和加強媒體黨的建設的過程,同步推進建立健全黨組織架構,完善黨建工作制度。海河傳媒中心黨委書記同時兼任3個事業部黨委書記,確保改革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

二是發揮政治優勢。市委宣傳部主要負責同志多次與涉及改革單位領導班子談心談話,主持召開海河傳媒中心籌備工作座談會,面向各媒體處級以上幹部集中宣講改革方案,講清楚改革的背景、模式和工作要求,引導媒體領導幹部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身先士卒推動改革。海河傳媒中心黨委、3個事業部黨委面向普通幹部職工,深入組織習近平新聞輿論重要論述全員學習研討,到天津新聞事業的發源地開展“媒體人尋蹤溯源”特色黨日活動,引導幹部職工強化“一家人”理念,顧全大局、增進共識,支持改革、融入改革。

三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既有空前力度,霹靂前行、大刀闊斧,又精心設計、穩慎操作,不迴避歷史遺留問題、不迴避幹部職工關心關注的現實利益問題,對各類可能的不穩定因素做最充分的打算,謀定而後動,務實求實、蹄疾步穩地推動改革。將解開思想疙瘩與解決現實利益問題緊密結合,堅決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確保改革過程中人心不亂、隊伍不散、工作不斷,為改革深入推進營造穩定環境,實現了“改革千軍萬馬,沒有雜音噪音”的良好效果。

《中國記者》:海河傳媒中心的改革受到了多方關注,目前中心已掛牌運行4個多月,改革效果如何?

王奕:海河傳媒中心改革受到境內外高度關注,目前已接待全國人大、中宣部、廣電總局、光明日報、上海、湖南、四川等中央部門、中央媒體、兄弟省市以及新加坡、泰國、越南、香港等國家和地區20餘個學習考察團組。

首先,主流媒體形成主流強勢,正面宣傳質量和水平明顯提升。通過改革,促進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差異定位中實現優勢互補,在共融互動中實現共榮共生,主流媒體作為黨的新聞輿論戰線的直屬部隊、主力部隊,成為主旋律和主流輿論更加堅實的引領者、引導者。各媒體在重大主題宣傳中開展立體化、全方位、矩陣式報道成為常態,特別是在2018年天津舉辦的“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宣傳中,相關主題連續數日居網絡熱搜榜前列,媒體融合催化的集群效應凸顯。

改革不僅改體制機制,也改作風文風。各媒體全面改版升級,推出了一批精品欄目,天津日報“津門憑闌”成為面向全市幹部群眾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評論品牌;電視理論節目《大家說理》連通名家“大家”與百姓“大家”,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電視輿論監督節目《百姓問政》在衛視頻道常態播出,成為黨委政府與市民群眾的連心橋;原創電視相聲節目《笑禮相迎》著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打造讓年輕受眾悅耳悅心的規範、專業相聲平臺,線上線下同步熱播,被廣電總局評為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津雲新媒體成為“網絡為主、移動優先”的受益者,第一時間受權發佈本市重大時政新聞、第一時間開展重大突發和熱點事件報道和輿論引導,發出權威聲音,成為一支頗具成長力的媒體新銳,2018年單篇傳播量過千萬的作品有7篇,其中,反映獲得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南開大學8名新入伍大學生成長故事的短視頻《如斯青春》

、反映扶貧幹部利用互聯網幫助偏遠山村脫貧故事的短視頻《臊子書記》兩個作品,傳播量累計均過億次,成為爆款產品。

其次,內容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人氣流量迅速攀升。2018年,海河傳媒中心旗下天津電視頻道本地市場份額達37.76%(同比增長7.79%),天津日報發行量達18.01萬份(同比增長2.88%),2019年天津春晚收視率2.65%(同比增長126%),津雲客戶端、北方網、IPTV等津雲系列新媒體覆蓋本地和國內用戶達2000萬人(同比增長22%),這幾組指標均超過改革前各媒體歷史最高水平。海河傳媒中心首次以“媒體全家福”形式整體亮相天津融媒體粉絲嘉年華活動,三天時間便吸引了40萬人的線下流量。

第三,整體經營形勢不斷改觀,新媒體收入強勁增長。通過抱團取暖、整合經營,海河傳媒中心整體經營趨向平穩。特別是天津日報、今晚報、每日新報等報紙經營惡化的勢頭得到遏制,預計2019年廣告刊量和收入有望實現雙雙止滑、穩中有增。與此同時,新媒體板塊成為海河傳媒中心重要經濟增長點,2017年津雲新媒體集團組建的第一個財務年度,實現新媒體業務營業收入2.37億元,2018年達到2.8億元,同比增長18%。

第四,幹部職工士氣高昂,隊伍面貌煥然一新。通過具體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媒體廣大幹部職工堅持黨的事業第一,自覺講奉獻、顧大局,坦然面對個人進退留轉、崗位重擇、“二次就業”。

同時,通過工作室、稿酬制等科學有效的制度安排,極大激發了採編隊伍轉戰主戰場的主動性積極性,那些幹得多、幹得好的採編人員有了更多實在的獲得感,成為從“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改革促進派。

改革後,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跨媒體流動的採編人員已達747人,且還在呈不斷增長勢頭。廣大幹部職工自覺投身增強“四力”教育實踐,爭相參加中心舉辦的各類融媒體技術培訓班,主動向全媒記者、全媒編輯、全媒管理人才轉型,重整行裝再出發,積極投身全媒體時代浪潮。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动了大手术!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