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萬物VS獨舞天下——六經注我VS我注六經·新解

包容萬物VS獨舞天下——六經注我VS我注六經·新解

今天阮總跟我介紹了劉導最新的證悟,這是在練太極拳過程中產生的。

首先,練習太極需要一個教練。大家知道,不只是太極,任何一項運動項目的練習,都需要反饋,不是說教練的水平一定比你高,就像世界頂級運動員,也離不開教練,那教練肯定不是世界頂級啊,所以,他們的作用是,為運動員提供一面鏡子。我們說,盲修瞎練特別危險,如果你不斷重複一個錯誤動作,還不如不練。更重要的是,練習的過程,也是一個高度模仿真實情境的過程,譬如太極,一般人練就當作養生操,但總忘了它可以運用於實戰。

所以,練習的過程,越多仿真情境越好。除了教練,還有陪練,還有試煉的各種機會,說白了,就是儘可能讓你體驗不同情境,儘可能創造條件感悟其中三昧,慢慢融會形成自己的風格。邵逸夫27歲到好萊塢學習電影,最多的時候一天看九部電影,好的也看,爛的也看,然後慢慢悟,就是這麼個過程。

如果要概括這個過程,可以說,就是包容萬物。儘可能多地蒐集並內化各種體驗,所謂“內化”,按我的理解就是一個有機化的過程,吃進食物,化為自身營養。體驗如果還是零散化、片段化的,甚至吸收進來不能自洽(即和諧共處),那“內化”就沒有發生,你會覺得消化不良。

不只是練太極拳,劉導給我們的啟發更加深遠。你想想,做任何事情,都得有個漫長的沉澱期,從其本質而言,做的就是一件事,通過事情磨鍊心性,這就是一個不斷讓心變得強大且圓融的過程。哈哈哈哈,我們經常稱這個過程是吸星大法。

這才讓我聯想到六經注我,好比讀書,借鑑別人的經驗為己所用,這同樣是個磨鍊自己的過程呢。只見那些讀不進書的,或者是讀書方法不對,或者是讀的東西消化不了,或者是讀的東西互相沖突......要之,就是沒有內化、圓融,沒有轉化為自己的營養,反而堵住了。從這個角度而言,六經注我的“注”,更有點“注入”的意味,是外界養分注入你,但是不是越多越好,取決於你的消化功能了。

包容萬物VS獨舞天下——六經注我VS我注六經·新解

其次,就拿劉導練拳這件事來看,讓我們來談談實戰。如果說練習是個信息輸入的過程,那麼實戰就是個信息輸出的過程。實戰是你所有練習成果的綜合呈現,不要忘了,練習只是手段,實戰才是目的。當劉導通過練習把大量來自場景模擬的經驗都轉化為一種圓融的內功時——請注意,關鍵點來了——他在實戰中是旁若無人的。

一開始說,他要儘可能多地模擬場景,為我所用,這讓人想到一句話:“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而一經進入真正的實戰——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基於某特定目的的對境——譬如,真的要調用你所有的功夫來防禦一個對手的時候,他忘了所有練習中的細節,甚至是套路,他只是很用心地從自己出發,正如在一些電影中看到的醉拳,幾口酒下肚,頓時進入一種——忘境?你甚至忘了還有真實面對的對手,而全然進入獨舞狀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如此,焦點全幅在內,才能行雲流水。積極心理學上的巔峰體驗,也是這樣,你高度注意在某件事上,特別享受,連吃飯睡覺可能都忘了。

有句話說,

當你有了勝負之心,其實已經輸了,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實戰對境中還老想著別人怎樣,自己一定跑風漏氣,很難發揮完滿。這才讓我想到我注六經,這簡直是一種高妙的心法,是你——無他,圓融地發揮,這是一種獨自的藝術,可以把對境中的一切都包容進來,但始終又只有你自己,你是圓融的,得失已不重要,但反而,在以你為中心而烘托起的場域中,你只有絕對地“贏”,因為,你是中心。

進入這種狀態,旁人會欣賞你,因為你圓融且焦點在內,你呈現出一種美,以及智慧,你站在了境界的高點,你甚至不會再囿於一切所謂知識的定義中,你可以重新建構知識,因為這才是任何知識體系的靈魂啊!這才是我注六經的心解,這裡的“注”,是詮釋的意思,甚至有解構和重構的意味。

什麼是知識?同樣的文字啊符號啊公式啊......我注六經的人看到其生成的源頭和演變的全程,所以他在知識外,唯有他在知識外,可以不受限於知識而透徹地理解它,並能真正創新地推進知識體系的完備。但如果你僵死地理解知識,它便只是很平面、很具象的東西,你沒有領會到知識的靈魂,就只能成為知識的奴隸。

今天談的重點,一在於以全然開放的心胸接納一切信息,二在於以純粹的焦點在內的方式應對一切信息,包容萬物and獨舞天下。這也構成個陰陽,最重要的是,你要能站在太極點上,圓融一切。

注:本文主要來自“鴻運家族”首席導師劉昱誠導師,以及夥伴們的集體研討。

包容萬物VS獨舞天下——六經注我VS我注六經·新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