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紀檢監察工作聯絡站,激活監督的“神經末梢”

(原標題:激活監督“神經末梢”確保全覆蓋有效性)

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工作報告指出,要健全和完善監督體系,把權力置於嚴密監督之下。從工作實踐看,基層監督還存在壓力傳導“不力”、熟人監督“乏力”、監督缺少“合力”等問題,監督對象多、工作人員少、執紀問責任務重的矛盾比較突出,這是監督全覆蓋背景下需要解決的新課題。天津市紀委監委把推動紀檢監察工作向基層延伸作為著力點,通過設立村(社區)紀檢監察工作聯絡站等舉措,有效激活監督的“神經末梢”,將監督監察工作做到群眾身邊、更加深入人心,在打通監督最後一公里、確保全覆蓋有效性,以及以黨建工作引領基層治理、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健全完善機構設置,配齊配強人員。這是強化基層監督、提高全覆蓋有效性的基礎。天津各區紀委監委按照市紀委監委統一部署,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健全組織網絡,統籌調配力量,確保機構到位、編制到位、人員到位。在鄉鎮、街道分別設立紀委監察組、紀檢監察工委,配備至少3名專職工作人員;在村、社區設立紀檢監察工作聯絡站,配備紀檢監察工作聯絡員。通過合理劃定崗位編制,統籌考慮機構設置,切實把機構搭起來、隊伍強起來、職責專起來,有效解決基層紀檢監察組織人手少、監督力量薄弱問題,真正把監督延伸到“最後一公里”,讓基層黨員幹部、公職人員切實受到監督約束、感受到嚴管厚愛,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自己的事有人管、利益有人維護,感受到全面從嚴治黨就在身邊、紀檢監察工作就在身邊。

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管、靶向問題治,從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抓起,見人見事見細節。這是強化基層監督、提高全覆蓋有效性的關鍵。天津市紀委監委推動監督向基層延伸,引導基層監督方式向“三個轉變”發展。變事後監督為事前監督,將監督的重點不僅僅放在“查錯糾偏”上,更側重於行為發生前的預防和行為過程中的監督,有問題線索,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及時採集、報告、分析、反饋,努力將問題化解在苗頭狀態;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督,圍繞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統籌監督力量,深入協作配合,分片劃塊聯動監督,充分發揮集成作戰合力,主動出擊,精準發力,把監督真正打到群眾關心、反映強烈的“痛點”上;變靜態監督為動態監督,深入暗訪檢查、摸排問題線索,建立電子廉政檔案,由紀檢監察工作聯絡站進行信息採集和動態更新,及時記錄被監督對象參加組織生活、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等個人重大事項情況,推動形成“幹部就要接受監督、有問題就要受到處理”的態勢和氛圍。

既強調原則要求,又強化制度規範,兩者結合起來。這是強化基層監督、提高全覆蓋有效性的保證。天津市紀委監委牢固樹立“眼中有監督,監督就無處不在”的理念,注重增強制度的剛性制約,切實加強對制度執行的監督,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研究制定了《關於加強監督工作的意見》《關於推進監察工作向鄉鎮(街道)延伸的指導意見》等規範性制度,各區紀委監委結合實際,對標市紀委監委要求,建立完善配套規定,進一步釐清職責邊界,明確監督重點,著力解決“誰來監督”“監督什麼”“怎麼監督”的問題,確保監督力度不減、溫度不降,落到實處、全面覆蓋。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黨中央、中央紀委已經發出推動監督向基層延伸的動員令,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和廣大紀檢監察干部唯有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務實的工作作風、有效的工作措施,主動、嚴肅、具體地履行日常監督職責,主動開展監督、自覺接受監督,讓監督形成一種文化、一種氛圍和一種習慣,才能切實做到監督常在、形成常態,一步一個腳印把全面從嚴治黨延伸到最基層、落實到最基層。


(本文刊載於2019年第7期《中國紀檢監察》,作者:本刊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