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成立背後的故事

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成立背后的故事

張旭,中共黨員,第十三屆徐彙區政協委員。神經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曾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和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等。

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成立背后的故事

朱建民,農工黨黨員,骨科主任醫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第十二、十三屆徐彙區政協副主席。曾任徐彙區中心醫院院長,中科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農工黨徐彙區委第九屆副主委,農工黨徐彙區委第十至第十二屆主委,徐彙區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代表。

我認識張旭院士始於2009年9月,此前我們素不相識。是工作和使命讓我們從相識到相知,是在創建“中國科學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的艱苦歲月裡形成了深厚的友誼。他2010年12月在徐彙區政協第十二屆二十七次常委會上增補為政協委員,共同參加了政協工作和活動。

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成立背后的故事

從那時起,根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市和徐彙區領導的指示,要以上海市徐彙區中心醫院為基礎,建設由中科院主導的“研究性醫院”(就是後來被命名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中科院和上海市在2010年3月召開的“第二次院市合作委員會會議”上,由時任中科院上海分院朱志遠常務副院長(現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將建設研究性醫院工作進行了立項,徐彙區人民政府劃撥了籌建經費,具體籌建工作任務就落在時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張旭副院長和時任上海市徐彙區中心醫院院長本人的肩上。

建設研究性醫院談何容易,國內前無古人,後無來人。沒有標準,沒有形式,沒有內容,沒有體制,沒有機制,沒有人才,沒有經費,總之什麼都沒有。國外雖有,但水土不服,資金、人才、體制、機制、形式和內容各不相同,而且國外效果也不盡人意。照搬照抄沒有出路,生搬硬套沒有出路,冥思苦想也不是出路。而且在我國,中科院和衛生系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獨立的系統,是被完全割裂的兩個系統,屏障林立,鴻溝很深。建設研究性醫院的目的正在於消除屏障,填補鴻溝,建立橋樑和紐帶,實現高新技術的轉化,實現高新技術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實現高新技術惠及環境、生態、民生、健康和幸福。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乃至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上海科創中心服務。

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成立背后的故事

那個年代,“研究性醫院”和“轉化醫學”一度“颳風”,到處可以看到掛牌,簽訂協議之類活動。記得也有好幾家媒體要求採訪我們,有幾次稿子也寫出了,即將發表,最後都給張旭副院長壓下來了。他告誡我們,不要跟風,不要進入漩渦,要耐得住寂寞,要踏踏實實地幹,要老老實實地幹才能成功。明確要求我們只做不說,力求實效,做出成績來。

建設研究性醫院,按照中科院嚴謹的科學態度,首先要完成一本項目建議書。為此,張旭副院長帶領我們搞走訪、搞調研、搞研討,招聘人才,搭建班子。為此,“研究性醫院籌建辦公室”應運而生,時任徐彙區人民政府陳寅區長和時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陳曉亞院長親自為籌建辦公室揭牌。

項目建議書經過了無數次的修訂,從開始的十幾頁的篇幅增至一本小冊子,成為名副其實的項目建議書,直至2011年才定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臨床中心項目建議書”。

在項目建議書的修訂過程中有三個故事讓我刻骨銘心。一是項目建議書中的許多重要內容包含著時任徐彙區人民政府分管衛生的鮑炳章副區長的智慧和指導,每當我們碰到問題的時候總是約見他,他總是積極協調,並加以指導和幫助,不時地畫龍點睛。一次在建國賓館的協商直至深夜,我記得回到家中已是凌晨一點鐘了;二是圍繞項目建議書的名稱猶豫不決,由於受到衛生系統嚴重醫患矛盾的惡劣影響,生怕建設研究性醫院後社會上的醫療糾紛會像鬧衛生部一樣鬧到中科院來,所以中科院在批准這個項目建議書時一定要加上“研究”兩字,以迴避醫患糾紛,以至於最後批准的名稱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三是這個項目建議書赴北京答辯前夕,張旭副院長修改到深夜自己開車回家發生了車禍,所幸無大礙,第二天趕赴北京答辯一舉成功。

在張旭副院長的帶領下,我們一邊籌建一邊啟動轉化研究項目,以至於中科院批准文件正式下達時,我們已經先後與8箇中科院在滬研究所和中科院關聯企業建立了臨床研究機構,啟動了一大批轉化研究項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劉延東副總理、陳竺副委員長等黨和國家、市區各級領導的讚譽和肯定。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在市發改委的大力支持下,與中科院關聯企業,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生物醫學影像新技術聯合實驗室,他們生產的所有高端國產醫療影像設備(DR、CT、MRI和PET-CT及其軟件操作系統等)的臨床研究和驗證都是在這個實驗室完成後上市的。此外,上海臨床研究中心還與中科院外省市研究所(中科院寧波材料研究所,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中科院蘇州醫工院等)建立了轉化研究項目,促進了中科院高新技術的產品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的轉化。中國科學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凝集著張旭院士的心血、智慧、毅力和魄力,凝集著各級領導的關懷,凝集著中心醫院時任黨委書記陸憶敏同志和現任黨委書記趙桂絨同志的有力支持,凝集著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努力。

“中心”工作按照張旭副院長要求,低調運作,努力探索,奮力拼搏,務求實效。中科院批文2013年2月份就批下來了,直到2014年5月27日徐彙區中心醫院80週年紀念之際才舉行掛牌儀式,時任中科院上海分院江綿恆院長和林其誰院士親自為“中心“揭牌。

“中心“成立以後,我們適時地成立了理事會和“中心”領導班子及其辦事機構。時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務副院長朱志遠同志擔任董事長,時任徐彙區人民政府過劍飛區長擔任副董事長,時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張旭副院長擔任“中心”主任,時任上海市徐彙區中心醫院院長的我擔任常務副主任,時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劉小龍副院長擔任副主任。使得“中心”工作步入常態化、規範化和程序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