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協和醫學院文化精神 創新職業素養培養模式

近日,關於6位協和醫生在東單體育館,聯手救下心臟驟停市民的新聞,引起了大家關注,那麼對於醫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除了需要具備專業技能以外,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呢?對此,4月4日,北京協和醫學院深化職業素養培育工程師生座談會在教學科研樓召開。

传承协和医学院文化精神 创新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在座談會上,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畢業生、現就職於北京協和醫院、腫瘤醫院的協和畢業生代表李乃適、薛華丹、黃振、江偉醫生;八年制2012級在讀學生宋爽同學,圍繞醫生職業素養培養,分享他們在東單體育場、國際航班、地鐵和東單街頭等,路遇急病患者,伸手相援緊急救助的經歷。與會師生,還就醫生的職業責任、個人素養、言談舉止、敬業精神、協和傳承等展開了討論。

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副書記王雲峰表示,協和醫學院的文化精神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希望同學們傳承協和的精神和文化,腳踏實地,厚積薄發,知行合一,在各自的崗位上展露才華、承擔重任,成為協和新的驕傲。

“醫生對病人不僅需要一個真誠的態度,還需要技巧和知識面。有的時候患者不願意把自己的經歷和故事告訴醫生,有時候說的甚至是假的,影響醫生診斷。”談及醫生的培養,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乃適說:“作為醫生,我覺得儀表、氣質、溝通能力、寬廣的知識面都是需要培養的,也有利於醫生和患者的交流,最終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幫助,也越可以體現醫生的能力。”

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醫師黃振認為,不論做什麼工作都需要熱愛,從中可以感覺到快樂,遇到壓力時會迎刃而解,而不是感覺到厭煩,所以學生們在選擇專業方向時,可以看看自己更偏向於哪一方面。

協和醫院放射科副主任兼西院放射科主任薛華丹指出,上完大學後不等於你現有的知識就可以支撐一生的行醫,需要從每位患者身上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的提高自身能力。

此外,協和醫學院教務處處長馬超、唐琳老師等介紹了院校有關教改工作。座談會對目前院校開展的“4+4”培養模式試點、課程設置教改等工作進行了積極討論並給予肯定評價。認為新的探索,對於協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通過4+4的改革,讓生源的來源更加豐富、讓校園氛圍蘊含更多人文的氣息,讓教學思維更寬闊地博採眾長,讓學生成長為學識淵博的醫學精英,這是適應時代發展、與時俱進的探索,是保持和創造協和在中國醫學教育領域重要的引領地位的探索。

據悉,參加會議的有院校學生處、教務處、團委、宣傳部、新聞中心、人文學院、臨床學院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部分畢業生代表,臨床八年制和護理學院學生代表等40餘人。臨床醫學八年制2011級徐銀燕同學主持會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