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網紅電商”如涵不是輸在商業模式,而是輸在了供應鏈上

一家成功定義了網紅電商的公司卻屢屢敗走資本市場,究其原因,不是輸在商業模式而是輸在了供應鏈。

說到網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抖音裡的小姐姐、微博大V以及其它行業的KOL。不過,在多年前,網紅還只是一個比較小範圍的概念,更多的指的是個人品牌,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來進行商業化。而如涵這家公司做的則是將網紅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平臺,就像是淘寶一樣,來對網紅進行孵化、包裝、培養,繼而商業化創收。

“第一網紅電商”如涵不是輸在商業模式,而是輸在了供應鏈上

​北京時間4月3日晚間,這家成功定義了網紅電商的杭州公司正式登陸納斯達克證券市場掛牌交易,成為拼多多、美團之後又一家上市的電商企業。只是,不同於其它“傳統”的電商平臺,如涵的上市充滿著質疑聲,網紅經濟在給其帶來名利的同時,也成為其未來發展路上的不穩定因素。

上市首日,如涵並沒有帶來驚豔的成績,反倒是以大跌的結局收尾。截至美股週三收盤,如涵控股大跌37.2%,報收於7.85美元,目前總市值約6.49億美元。

敲鐘當晚,眾多網紅的助陣,讓如涵成為最“亮眼”的上市公司。但是,豔麗的外表背後,不斷擴大的虧損加上粉絲和KOL團隊的不穩定因素,讓其未來仍存在很多的隱憂。

但是為什麼頭戴“第一網紅電商”桂冠的如涵佔盡天時地利,卻在納斯達克不受追捧?並且在3年之內兩次敗走資本市場。究其原因,如涵控股不是輸在商業模式而是輸在了供應鏈上。

商業模式

如涵控股如今以“網紅+孵化器+供應鏈”的形式存在著,與網紅之間建立了“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賺錢養家”的合作模式,幫助她們在電商變現、廣告代理、泛娛樂等領域發揮商業價值,並形成“流水線”式網紅炮製模式。

換句話說,如涵的定位更像是一家網紅的後臺服務公司,一方面負責網紅的挖掘、打造和運營,另一方面對接後端的代工廠,提供品類運營和供應鏈管理服務。年輕的網絡紅人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以照片、短視頻等形式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美妝、服飾搭配等,以此聚集大量粉絲,再通過發佈購物推薦和鏈接的方式將粉絲導流到自己的淘寶店,推薦粉絲購買同款產品,實現變現。由於她們的個人吸引力以及與粉絲之間建立的信任,在產品質量尚可的前提下,這樣的商業模式有不錯的變現能力。

如涵是典型的需要“雙輪驅動”的商業模式,必須同時兼顧前端和後端。通過前端的網紅和她們的影響力,可以找到精準的流量。不過流量只是交易得以發生的基礎,以物流為核心的電商後端交易鏈條和以生產為核心的產品製造鏈條能否提供足夠好的用戶體驗,決定了商業能否有效運轉下去,產生“滾雪球效應”。

“第一網紅電商”如涵不是輸在商業模式,而是輸在了供應鏈上

​如涵在自己的年報中提及,根據網紅店鋪上新閃購+預售模式的特點,以公司目前銷量最大的服裝產品為例,公司相應採取“多款少量、快速翻單”的柔性供應鏈模式。

從消費者端來看,以如涵旗下最大的網店“吾歡喜的衣櫥”為例,這家店保持著每月1-2次上新,每次上新約30件單品的頻率,上新當日會備好首批現貨,同時店鋪也早就做好了快反補貨的準備。

現貨拍完後,消費者可以直接選擇第二批甚至更遠批次的預售產品。這樣的模式下,首批現貨不會完全覆蓋全部需求,熱門款產品現貨完全靠“手速”,幾秒內賣完是常事,這也是為什麼網紅微博評論下常見粉絲抱怨“現貨太少,很難搶,預售要等”的原因。

但是我們要知道,線上店鋪的營銷模式、供應鏈和線下店鋪存在區別,它們會高度集中在某一個時間段,那段時間要求的量特別大,由於這種生產銷售週期的波動性很大,對於員工、生產製造、倉儲物流、面輔料存在巨大的挑戰,所以優質供應商、加工商都不願意和如涵控股等合作,而願意和ZARA、H&M等快時尚合作,因為訂單相對比較穩定,商品的週期性波動沒那麼大。

換句話說,規模化和個性化之間存在鴻溝,能提供好產品的上游廠家都不願承擔風險,而最下游的剛起步的設計師和小品牌們也承擔不了風險,上游廠家墨守行業規則,小品牌、設計師品牌們又指責上游供應商不順應時代做事,這就導致二者無法彼此指責,無法對接。

所以如涵控股不是輸在商業模式而是輸在了供應鏈上。如涵控股的網紅電商銷售模式究竟能走多遠,尚待時間來驗證。如果如涵只是迷戀於單純的網紅銷售,而不注重將網紅價值轉變成品牌、商標的價值,那麼其網紅模式的火爆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