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需謹慎,只有想不到,沒有仿不到!

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有藏家,就有仿製,就有真偽的鑑定!就有古董的買賣。算下來有幾百年的歷史。仿製藝術品是指因有投資價值、籠絡價值等而仿製的古董、書畫或者曾被某些單位列為文物保護的所有東西。

歷史上,每一次收藏高潮的到來,都會迎來一次古玩仿製高潮,古董贗品都會出現在收藏市場上,造成“假古董”充斥著收藏市場。普通收藏投資者稍有不慎,就會上“假古董”的當。那麼這些“假古董”又是如何出爐的呢?

新舊拼接“變舊”

帶款的瓷底聽說都有人出高價買,買去拼接在仿製的陶瓷上來充當真古董騙人,就好比買清代的宣紙一樣去仿清代的畫,讓人以為清代的宣紙就是清代的畫。

有些無良的仿製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鋦子將碎片連接起來,讓收藏者誤以為瓷器來自古代;將破損或者不具備很高經濟價值的古瓷器底兒上的印記落款切割下來,與仿製的瓷身接在一起,以假亂真,這樣原本完整的一件就變成了多件藏品;為騙過鑑定者的眼睛,也有不少仿製古畫的人選擇用古紙古墨進行偽造,甚至騙過專家。

收藏需謹慎,只有想不到,沒有仿不到!

強酸鹼澆出“青銅器”

在收藏市場上,青銅器偏高,屬於高檔收藏品,所以青銅器也成了“假古董”的重災區。

椐成都市藏協的青銅器專家楊兵介紹,現在假青銅器做得越來越逼真,其相似度與真品幾乎達到了90%以上,一般的收藏投資者幾乎是無法鑑定真假。

楊兵表示,青銅器造假的首先是翻模,造假者會用硫化硅橡膠做仿製的青銅器模具,然後用失蠟法造出銅器來。緊接著就是做舊,讓仿製的青銅器一身都鏽跡斑斑。“先是用鹽酸浸泡,浸泡一段時間之後再埋入地下,再在土上澆些酸鹼類的藥物,一般經過三四年,仿製的青銅器就會長出鏽。”楊兵說,如果三四年後仿製的青銅器沒達到預期效果,造假者會把珍品上的鏽刮下來,用油漆和乳膠使這些鏽緊緊附著在表面上。

楊兵說,雖然目前市場上假青銅器與真品的相似度達到了90%以上,但假青銅器聞起來有酸臭味,而且還嗆人,而真青銅器無論傳世品或出土品,均沒有刺鼻的酸、臭、嗆異味。另外,從聲音上辨識,偽器敲擊聲亮而有轉音,真器的聲音較低沉短促。

收藏需謹慎,只有想不到,沒有仿不到!

化學品泡出“舊瓷器”

四川省收藏家協會瓷器收藏家劉軍益表示,古代窯爐是用柴燒的,溫度不均勻,瓷器上就出現氣泡,造假者為了製造出這樣的氣泡,會用現代技術控制窯溫,這樣燒出的效果就會很接近古代柴窯的效果。另外,高仿製的釉面顯得鋥亮一點都不像舊藏品,業內稱“賊光”,接下來造假者還要進行處理,這也是瞞過業內行家的關鍵環節。“一般是用高錳酸鉀進行浸泡一段時間,新仿瓷器表面的‘賊光’就消失了。”

劉軍益告訴記者,新仿瓷器經過浸泡後,就會進入第三道工序。“古瓷器年代久了受到外力碰撞,會形成輻射狀裂紋,裂紋不過胎,多呈黃色。為了使新仿瓷器產生這種紋路,造假者用石頭在瓷器上敲就能敲出無數細小紋路。”劉軍益說道。緊接著,造假就進入最後一道工序,將新仿瓷器埋在地下,讓泥土附著在瓷器表面,從而給人造成是出土的假象。

收藏需謹慎,只有想不到,沒有仿不到!

人為做舊的“古書畫”

近年來,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上,古代書畫一直處於上漲,所以仿古畫的也不再少數吧據成都書畫藏家李先生介紹,古代書畫的造假,第一步就是請“高手”臨摹。“為了達到以假亂真,紙墨都是用的古代的。在鑑定時材質上就會給人是‘老東西’的感覺。”李先生說。

李先生說,“高手”臨摹好以後,造假者還需要對書畫進行第一步做舊。“最低廉的造假方法把字畫掛在牆上,牆腳放一口裝滿茶水的大鍋,下面用火加熱,讓茶水蒸發出來的氣體將字畫燻黃,從而加速宣紙和顏料陳化。”李先生說,另外,為了讓假書畫給人一種古色古香之感,還將用平時寺廟時拜菩薩的香點燃香薰,一段時間後,書畫就會變舊。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收藏需謹慎,人們歷來把文物,古玩的複製品,贗品都稱為假古董。近些年來,在古玩市場繁榮的背後假貨聚集,讓繁榮充斥著泡沫,讓收藏者不堪其擾。收藏需謹慎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