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落戶上海

4月10日上午,上海市政府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情況通報會。

澎湃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上海堅持“服務戰略、聚焦中心、完善平臺、深化合作”,即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聚焦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完善浦江創新論壇平臺,以全球視野、用全球資源全面深化科技創新國際合作交流,擴大對外開放。

全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合作

為支撐和服務 “一帶一路”倡議,助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16年以來,市科技系統積極與沿線國家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參與研究制定《上海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揮橋頭堡作用行動方案》,提出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重點;建立和完善跨國科技創新對話機制,加強政府間及與國外高水平研究機構的合作交流,促進企業在園區建設、技術轉移等方面的合作,全面提升合作層次、範圍和水平。

一是擴大了“一帶一路”沿線科技交流合作區域。近年來,上海市科委與以色列、匈牙利、立陶宛、克羅地亞、白俄羅斯、越南、柬埔寨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簽訂了科技合作備忘錄;全面加強上海與以色列的創新合作,促進上海市層面與以色列科技部簽署科技合作備忘錄,將滬以科技創新合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積極發揮上海科技創新局部領域領先的優勢,落實與多國的合作框架內容,促進與白俄羅斯、立陶宛等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的合作,拓展雙方科技合作網絡。

二是深化了“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在全國率先設立了“一帶一路”青年科學家交流項目,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向沿線國家傾斜,支持在滬科研機構與沿線國開展科技合作。2017-2018年,青年科學家項目共支持90名外籍青年科學家來滬工作。積極支持上海科技館與烏茲別克塔什干市合作,於2018年10月起組織為期2個月的“一帶一路”科技文化展之“青出於藍——青花瓷的起源、發展與交流”特展走入塔什干市,促進了科技和文化交流。

三是推動了“一帶一路”聯合研究。根據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統一部署,啟動了“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項目。2017-2018年共支持了10個“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均取得較好效果。如,上海理工大學與莫斯科國立大學建立的太赫茲技術創新國際聯合室,雙方積極開展了合作交流,並在2018年10月在莫斯科舉行了揭牌儀式。

四是促進了技術轉移轉化國際合作。積極開展國際技術轉移、科技企業孵化以及科技園區建設的交流與合作。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首次發佈“一帶一路”技術轉移服務領域合作項目指南並支持65個項目,重點以共建實體化、市場化運作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與科技園區為支撐,匯聚一批雙向科技創新與服務需求,形成促進實用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服務平臺,推動了技術的跨國流動、跨區域創業。2017年6月,組織上海多家企業赴京參加科技部與俄羅斯聯邦經濟發展部合作主辦的“首屆中俄創新對話”,並簽署多項意向協議。此外,還組織相關科技部門和企業對約旦、伊朗、印尼、馬來西亞積極開展對外技術輸出和高技術產品展會。

五是推進了“一帶一路”創新聯盟建設。2018年9月,首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聯盟峰會在上海召開,並形成“一帶一路”科技創新《上海宣言》。11月,舉辦2018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論壇,來自泰國、塞爾維亞、波蘭、俄羅斯等十餘個沿線國家的嘉賓參加論壇和舉辦合作簽約活動;舉辦2018“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聯盟峰會“上海-中亞科技創新研討會”,進一步擴大了與中亞地區在能源、農業和科技金融等領域的深入合作。

圍繞重點領域深入開展國際合作交流

在政府間國際合作方面,2018年11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以色列科技部簽署《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以色列科技部關於開展科技合作的備忘錄》。雙方將在生命科學、農業技術、能源與環保技術等領域開展包括聯合實驗室、共同資助、政策諮詢、交流研討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其中,將中以(上海)創新園建設納入《中以創新合作行動計劃(2018-2021)》框架,進一步完善建設園區相關規劃編制。此外,繼續加強與德國巴符州、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加拿大安大略省等國家和地區政府間國際合作,結合各自優勢在生物醫藥、信息與通信、能源與環境等領域開展合作,在加強與相關國家友好合作的同時,共同提升科技水平。目前,與上海市簽訂科技合作協議的國家和地區達19個。

在企業間國際合作方面,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促進上海轉型發展,充分整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在先進材料、信息通信、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企業間國際合作。基於政府間簽訂的合作協議,開展中英、中以產業創新合作項目,雙方共同投入資金、聯合組織評審,直接支持兩地企業開展科技創新,進一步聚焦合作重點、豐富合作領域、深化和落實合作內容,使雙方的合作層次得到較大提升。

此外,2018年,上海還新設了港澳臺科技合作項目,鼓勵港澳臺地區科研機構在生物醫藥、信息與材料領域與在滬單位開展了12項科技合作,成為加強上海與港澳臺地區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和紐帶。尤其是與香港的合作取得突破,全年支持了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等高校和院所在生命科學、智慧城市等領域開展8個項目的合作。

推動外資在滬研發中心融入科創中心建設

2017年起,上海市科委組織在滬外資研發中心開展了多場政策解讀、規劃介紹、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參觀介紹,以及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場對接交流活動。通過面對面的對話交流,致力於建立一個政府與企業的溝通渠道和平臺,更好地為外資企業和外資研發中心服務。此外,2018年組織外資研發中心14名研發高管和專家納入市科委項目專家庫,未來將直接參與項目評審,併為科研項目指南編制提供智力支持。2018年新增10家外資研發參與到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中,加快科技資源共享、促進外資企業技術“溢出”。截至2019年3月底,已有445家外資研發中心在上海落戶。

以浦江創新論壇為平臺,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影響力

上海進一步完善浦江創新論壇主賓國論壇機制,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內容。2016-2018年浦江創新論壇分別邀請英國、丹麥王國和葡萄牙擔任主賓國,三國國家首腦向論壇發來賀信,並派出知名大學校長、企業家代表等組成的高規格、大規模的代表團出席論壇。論壇籌備與舉辦期間,開展了多項合作交流活動,取得了較好效果。如,2016浦江創新論壇期間,上海市科委與英國創新署簽訂了合作備忘錄;落實與英國在技術轉移、聯合研究等方面的多項中英科技合作成果。2018年浦江創新論壇期間,科技部王志剛部長與葡方開展會晤,共同探討制定面向2030的科技創新合作戰略規劃。

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落戶上海

近年來,圍繞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上海市相繼制定出臺了“人才20條”、“人才30條”等人才政策措施。2017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外國人才簽證制度等政策,上海作為試點城市之一率先實施,並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了三方面創新突破:一是簡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的部分程序,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允許持有L(旅遊)、M(商業貿易活動)等簽證入境但未達到外國高端人才條件的外國人直接在境內申請辦理外國人工作許可證;二是推出創新政策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解決了入駐虹橋商務區功能性平臺的長三角企業聘僱外國優秀人才的後顧之憂,並對接服務進博會,允許長三角企業聘僱的長期在虹橋商務區工作的外國人才就近辦理外國人工作許可;三是加大力度吸引各類外籍研發人才,為400多家外資研發中心聘用的外籍人才在上海工作提供便利,如對申請材料、辦理流程做了簡化,採用“告知承諾”、“容缺受理”等方式辦理外國人工作許可。

根據國家外國專家局的統計,目前在滬工作的外國人數量為21.5萬,佔全國的23.7%,居全國首位。自2017年4月全面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至今,上海市共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12萬餘份,其中外國高端人才(A類)逾2.3萬份,佔比超過18%,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發證數量及A類外國高端人才許可證發證數量均穩居全國第一,並呈明顯的上升趨勢。2018年至今共簽發《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400餘張,居全國首位,獲得《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的外國人才可以在中國駐外使領館辦理人才簽證,享受最長10年有效期、多次往返、每次最長停留180天的簽證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