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電:做大“小公司”的影響力

全文4115字,閱讀大約需要

7分鐘

南方能源觀察

微信號:energyobserver

[email protected]

eo記者 劉文慧

1979年3月,廣東電網與中華電力有限公司(現“中電集團”)簽訂協議,向中華電力購電,以緩解廣東缺電局面,粵港兩地就此啟動電力合作。同年,粵港聯網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從香港新界粉嶺變電站架設雙回66千伏輸電線路,直達深圳水貝110千伏變電站接入廣東電網。

在向記者介紹公司發展歷史時,中電集團下屬香港上市企業中電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控股”)中國區總裁陳紹雄笑著說:“現在深圳發展那麼好,回想40年前,我們也作了一些小小貢獻。”

香港中电:做大“小公司”的影响力

陳紹雄

中電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負責中電在中國內地的業務,項目涵蓋廣泛的能源技術, 包括核電、煤電、水電、風電以及太陽能光伏發電。

經過四十年發展,中電集團成為中國內地最大的獨立發電外商,業務遍及內地發展最蓬勃的經濟地區,發電燃料包括煤炭、核能、水力和風能等。而南中國是中電集團內地業務的發展重點。“現在粵港澳大灣區是熱點,我們很看重。實際上,我們接下來的重點發展區域之一就是粵港澳大灣區。”

在深耕中國內地市場的同時,紮根香港的中電集團,也將業務擴展至亞太地區,投資印度、東南亞、臺灣及澳洲的能源市場,業務範圍涵蓋了發電、輸電和配電服務以及電力及燃氣等零售業務。

採訪中,陳紹雄幾次提到中電集團是“小”公司。但只要詳細瞭解中電集團的發展和投資選擇,會發現它的“小”指的是相對於央企的體量,更是指其投資理念和管理理念的“細”,而其目標和格局非常“大”。

投資前提:守法守規

1984年,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草簽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政治環境的變化引起商界的關注,彼時不少在香港的企業考慮將註冊地遷走。

當時中電集團的主席嘉道理勳爵則堅信中國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在1979年踏足內地能源市場、為廣東省提供電力後,1985年,中電集團參與內地首座商用核電項目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的投資及營運。

“中電堅持以香港為家,對香港的發展有200%的信心。現在也證明我們是對的,企業的前瞻性很重要。”陳紹雄不無感慨。

截至2019年3月,中電集團在中國內地投資約50多個項目,其中19個全資擁有項目,3個控股項目,累積投資接近600億港元。

泗洪太陽能光伏電站是中電集團在江蘇投資的項目,佔地247萬平方米,預計年發電量1.4億千瓦時。電站所佔地原為未利用地,泗洪豐富的水資源,為水上發電、水下養殖提供良好的條件,經過利用,採用了“漁光互補”的形式。該電站下方養殖場實施以螃蟹為主,小龍蝦、鱖魚為輔的綜合混養模式。

儘管養殖場外包給專業養殖戶,但中電對其產品也給出嚴格的要求。“我們要求保護好自己的品牌,對產品要求非常高,要求無公害無汙染,並且按照國家要求認證,還引進香港要求。”泗洪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負責人介紹。

中電每年都會確定光伏電站的收益目標,至今,每年項目收益都能略微超過目標要求。“我們對收益算得相對準確,對項目回報率要求比其他企業要高。如果我們沒要求,可能今天項目數量可以翻幾番,但我們要對股東負責。”陳紹雄表示。

2019年伊始,光伏平價上網政策正式發佈。政策的改變影響著投資者對光伏項目的判斷。

陳紹雄這麼看待未來投資面臨的不確定性:“我們在投資項目時,對於不確定的因素,首先是要把它搞清楚,中電集團是百年老字號,我們追求的不是兩三年建好一個電站就賣掉,我們是要經營的,要確保項目的長期收入發展,要求守法守規。我們也緊跟政策導向。比如現在補貼越來越少,新項目要求平價上網,那我們的新項目就得考慮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是否符合集團要求的回報。”

“我們不像其他企業,他們可能會追求做強做大,我們更注重的是精細化管理、良好的企業管治和風險管理。也正因此,銀行及機構投資者對我們很認可。”

具體到接下來中電集團在中國內地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考慮,陳紹雄表示會根據能否將造價做低,以創新方法, 應用大數據分析和智能能源管理, 提高競爭力來做一些新項目。“此外, 我們對海上風電和分佈式光伏也很感興趣。”

在他看來,近年一些民營企業面臨可再生能源項目補貼發放不到位、融資困難等問題,這對中電等投資者來說會出現一些收購機會。“我們有實力,銀行融資方面有支持,但我們仍會非常謹慎,我們要確保項目風險可控、守法守規和回報合理。”

香港中电:做大“小公司”的影响力

調整、機遇與困惑

早在2012年,中電集團已確定中國內地和印度是其在亞太區的兩大重點發展區域。在中國內地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中電集團做過一些調整。

“幾年前火電項目是可以考慮的投資,我們在廣西防城港就有兩期燃煤電廠投資,項目投資總額為93.9億元人民幣,排放標準非常高,一期為燃煤超臨界發電機組,二期為燃煤超超臨界發電機組。”陳紹雄告訴記者,“本來已做好三四期的前期規劃,但後來我們進行了調整,一方面是煤電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是中國減碳計劃對火電發展帶來的影響。”

目前,中電集團在內地暫不考慮做火電項目投資,也因此,廣西防城港燃煤電廠成為中電在內地唯一控股的火電項目。

核電一直是中電在內地重要的投資選擇。

“我們認為,通往低碳甚至是零碳能源的道路上,核電是非常重要的過渡期選擇。什麼是過渡期呢?可能是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是一百年。未來,也許有一些新的技術能替代。但目前,技術越來越成熟的核電仍是重要的選擇。”

2014年,在大亞灣核電站投產的20年後,相關參與方曾做了一個回顧。“國家領導都非常認可,認為大亞灣核電是標杆項目,實現改革開放,引進外資。”陳紹雄透露了這一細節。

除了是大亞灣核電的投資者,中電集團也是大亞灣核電的大客戶。“每年150億度電,當時廣東用不了那麼多,香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撐,兩臺機組70%的電通過中電購買送往香港,以美元計價,這使得大亞灣核電拿到了可觀的外匯收益。”如今,大亞灣核電對港供電量約佔香港電力需求的25%。

2017年,中電集團再度投資內地核電項目,入股陽江核電,收購陽江核電有限公司17%股權。

目前,中國內地核電項目投資門檻較高,在核電投資管理上未出臺具體管理辦法,實際操作中則默認僅三家核電央企擁有控股權,外商方面只有中電集團和法國電力參與到其中投資。在陳紹雄看來,核電項目的投資機會可遇而不可求。

“核電投資門檻是國情,從某種角度看是對的。因為核電並不僅僅只是一個電站,它的前端、後端整個產業鏈非常講究,放開核電控股從市場角度看沒什麼問題,但發展核電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安全。如果放開整個行業,就得考慮規範管理、安全監管能否配套跟上。”

陳紹雄坦言,在中國內地市場佈局上,中電更偏向於南中國。“道理很簡單,我們公司規模小,市值約2200億港幣,我們認為把資金集中在某個區域,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和影響力。如果我們到處投資,就攤薄了影響力。”

“現在粵港澳大灣區是熱點,我們很看重。”據陳紹雄介紹,中電在2018年透過全資附屬的中電智慧能源(中國)有限公司,與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附屬的北京啟迪清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設立合資公司,以發展新能源及智慧城市技術的應用,支持大灣區建設,進一步推動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並與內地高校研究機構合作,研究如何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引進電力行業中。

從1979年至今,中電進入中國內地電力市場已有40年,這過程中抓住不少機會,也產生一些困惑。

“比如市場電,電力體制改革是好事,作為投資者,越開放帶來越好的機會。電力體制改革原來設計非常好,但是每個省每個市執行過程中就按照自己本身的認知,建立規矩,就會出現偏差。這對外資企業來說有點混亂。”

陳紹雄表示,中電下一步比較感興趣的是增量配電網部分。“新的園區會陸陸續續放出來。現在包括了輸配電網,尤其是配電,沒有管制外資公司或非國有公司控股的比例。這個都是利好的,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能把香港輸配電管理的經驗引進國內。”

“我們會按照一貫作風,謹慎小心選擇項目,然後全力以赴,把項目做好。”他也不忘強調這一點。

目前,中電的合營公司啟迪中電智慧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已經成功競標廣西防城港高新區增量配電網項目,實現了在內地開展增量配電網業務的零的突破。

香港中电:做大“小公司”的影响力

社區的命運共同體

陳紹雄多次提到中電投資的謹慎,除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外,也更追求項目的長期發展。

“中電投資的發電業務,一投資,大概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更長,我們不像搞房地產的,蓋好樓,賣掉了,我們就走了。”

基於此,中電集團對項目人員工作環境和所在社區的關係維護相當看重。

在泗洪光伏電站,工作人員共有9人,中電配套建設了飯堂、宿舍和康體設施。“對一個企業而言,收入越多越好,成本越低越好。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取得平衡。我們對電站配套設施有相關的標準,要求配備休息室、活動室等。員工工作起居都在這裡,這裡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所以應該有一些設施,這也體現了我們對員工的關懷。”

當然,這些成本都要算賬。中電集團在做項目預算時會將這些標準納入,看是否合理,這樣項目負責人就不會因此產生壓力,也不會為了減少這方面成本而造成一些安全隱患。

“我們這裡實行倒班制度,值班員工作18天,回家休8天,如果工作起居環境不好,員工的工作狀態會受到影響。反過來,員工在作息時心情愉快了、身體健康了,工作效率也會增加。人文關懷所引起的心態和動力是不一樣的,這是沒法用尺子來衡量的。”陳紹雄感慨,“成本確實不低,但這個成本投資以後,是未來二十年的、三十年的甚至更長的收益, 實現中電‘以人為本’、‘持續發展’的理念。”

儘管光伏電站地處郊外,但項目方仍仔細將電站圍起來,做好門禁和安保工作。項目負責人表示,這是為了員工的安全,也是為了周邊老百姓的安全。“他們偶爾會過來抓螃蟹,可能是野生的。但萬一出什麼意外,我們是第一責任人。我們不希望發生任何意外,不希望增加別人的風險。”

香港中电:做大“小公司”的影响力

“未來二十年、三十年,周邊老百姓、政府,我們要跟他們連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在這裡建好這個電站,可能會影響他們周邊的環境,同時會帶來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我們聘請的員工,在我們這裡參加培訓,參與安全管理等等,觀念慢慢發生變化。員工本來是務農的或者從事其他行業的,在這裡工作以後生活質量提升了,回到家也會與家人分享安全理念。其實某種程度也是我們對社會的貢獻。”

除了將設施建好,中電也做了大量互動溝通工作。“希望村民們能認可我們的存在對他們沒衝突,甚至給他們帶來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