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苑丨國家公佈13個新職業!專家為你解讀其背後新趨勢

議苑丨國家公佈13個新職業!專家為你解讀其背後新趨勢

漫畫:顏慶雄

引子: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式發佈13個新職業。這是自2015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頒佈以來發布的首批新職業。數字化管理師、無人機駕駛員、電子競技員……如今,這些稱謂已成為國家認可的新職業。這批新職業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既有時下熱門的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電子競技員等,也有適應傳統行業變化需求的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農業經理人等。為何設置新職業?作為人力資源的提供者,學校應當如何響應?本期議苑就該問題進行討論。

主持人:王玥

嘉賓:肖俊(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傅子恆(高級經濟師,經濟學博士 )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1,設置13個新職業的背景是什麼?

肖俊:

設置13個新職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將人力資源的專業性與市場匹配起來,是為了反映人力資源市場的變化、滿足人力資源市場需求。新職業之所以新,主要因為這些新職業是新產業出現並形成了一定規模之後產生的新需求。隨著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產業革命,舊(傳統)產業逐步淡出,與新技術相關的新產業日新月異式地湧現,傳統產業中的技能已不能滿足新產業的需要,市場亟需掌握新技能的人力資源,因此新職業不斷出現。

傅子恆:建立新職業信息發佈制度與職業分類動態調整機制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政府社會規範治理的重要內容。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進步、大眾創業創新步伐加快,許多新業態不斷應運而生,需要在國家層面上予以認可與規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滋生孕育出新職業,亟需重啟新職業信息發佈工作。此次新職業的發佈是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科技進步的潮流要求,也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折射、反映和要求。這十三個新職業之“新”,可以用幾個“高”字進行簡單概括。即新職業具有適合時代特徵的高新技術含量、高度的專業分工、普遍的高學歷以及高度的理工科專業知識背景要求這幾個特點。

熊丙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人工智能”一詞,並首次提出“智能+”。人工智能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人工智能已經成為賦能實體經濟、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發展,會出現一些新興職業,及時發佈新職業,有利於培養相關職業技術人才,促進產業和行業發展。

2,這些新職業反映了哪些社會發展的新趨勢?

傅子恆:此次新的職業變化反映了以下三個方向的新趨勢變化特徵:首先,它反映了科技進步在互聯網信息與數字化生存方面新的潮流變化。像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安裝調劑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等,這些新的職業崗位契合了信息技術方面的發展變化;二是反映了科技發展對傳統職業提升、改造、變遷方面的變化特徵。如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等新職業。工業機器人對傳統人工機器操作形成替代和提升,無人機在植物保護、測繪攝影、高壓線纜、農林巡視以及物流等領域對傳統人工操作形成替代和提升,農業經理人對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濟模式進行改造與提升。

三是反映了信息消費與國際交往方面的新變化。電子競技員這一職業被認可,反映出在國際交往擴大背景之下,國際賽事日益增多,計算機競技項目迅猛發展催升的新需求。

熊丙奇:這次發佈的新職業,主要集中在人工職能、大數據工程方面,這是因為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廣泛使用、快速發展,推動了職業發展。人保部發布新職業,也是為學校培養人才、用人單位招聘、管理人才,勞動者選擇職業提供指引。

肖俊:新職業的出現一定是與新技術相關,是新技術催生了新產業,新產業催生了新職業。最近幾年我國的通訊技術進步發展神速,催生了一大批新興產業和新職業。這些新產業創造了數量客觀的就業崗位,尤其是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政策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新興職業。創設新職業,有助於為年輕人在新興經濟浪潮中鋪設一條具有確定性的職業發展路徑。

3,隨著新職業的發佈,各高校也開設了相應的新專業,這會對學生選專業和就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熊丙奇:各高校開設專業,必須結合自身辦學定位、辦學條件,進行充分論證,不能盲目跟風,如若開設有關專業,必須辦出本校的特色,否則盲目舉辦很可能導致新專業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我國高校近年來撤銷的專業有不少就是當初盲目跟風舉辦。而學生選擇這些專業,也必須理性,首先要分析本人的興趣、實力,其次要了解具體學校的辦學情況,不要以為新增專業就一定是熱門的好專業,只有學生理性選擇,才能倒逼大學理性開設專業。

肖俊:高校在專業設置上一向滯後於市場,這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特點。從教育理論上說,普通高校的專業設置不能太實用化,應著重於知識學習而不是技能培訓。但是並不意味著高校完全不關心市場變化。新專業大多是與時下時髦的新產業有直接關聯,也與國家宏觀層面制定的產業規劃的未來趨勢有密切關聯,意味著就業形勢會比較理想。因此這兩年高校新專業一度成為大學新生眼裡的“爆款”專業,受追捧的熱度居高不下。在志願填報時,高校專業出現了新的“冷熱”不均衡,那些偏重新技術、新經濟的實用的專業明顯熱得發燙。

目前正處於新一輪專業轉型時期,新職業的確有比較明顯的就業優勢,但是隨著產業迅速發展,相關專業的人力資源需求也將很快趨於飽和。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又將會有新產業帶來新的職業。這說明產業和職業也具有潮汐現象,大學新生不可能把握這種潮汐變化,盲目追求新專業是不理性的,還是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來確定專業比較恰當。

傅子恆:新職業發佈對社會就業以及高校相應的專業開設,以及學生的專業選擇可以形成有力、有用與正確的引導,而高校新專業的開設則反映了各高校自身的學習能力,對社會經濟發展與趨勢變化的敏感度與把握度,也是高校順應社會競爭的綜合能力的檢驗。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一定時期的新職業,隨著時代變遷可能會成為人們的基本生存技能,崗位需求會大為減少;有的則可能會被其他職業或者機器替代而消失,不再成為一種職業。對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無論是在專業設置上還專業選擇上,都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同時,這一批新職業具有高度的科技與專業技術含量與要求,尤其需要有深厚的數理基礎知識背景,這一背景對高校師資形成引導,同時也對學生在中小學基礎知識方面將產生一種前置性引導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此次新專業的發佈也將會強化全社會新一輪對理工與數學知識的學習、追求與掌握的熱潮,優化與提升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思辨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