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樂清66歲農民打破省農業吉尼斯紀錄

牛!乐清66岁农民打破省农业吉尼斯纪录

不會寫字,拿著老人機,年逾花甲的卓燈球憑著一股鑽研勁,一舉打破了浙江省的農業“吉尼斯紀錄”。這個稻痴老頭說,自己只是一個種地的農民,不可以辜負土地,勁頭都要使在田裡。種糧大戶刷新省農業吉尼斯紀錄壹

清晨6點,天氣有些陰沉,在溫州樂清市虹橋鎮埭下村的農家,66歲的卓燈球從家裡開出一輛農用三輪車,載著兩個年齡相仿的老鄰居直奔四五公里外的水稻承包田。

十分鐘車程的蒲岐鎮南門村山後垟,就是卓燈球承包的220畝水稻田。

下車時,卓燈球走路有些微的趔趄,一天前,他在田裡幹活的時候不小心崴到了腳,可到了第二天,他依然如約出現在農田邊,穿戴好下水褲和過膝的雨鞋,扛著鋤頭下水田開渠。

眼前這位清瘦的老人,很難將他和打破浙江省農業吉尼斯紀錄的種糧大戶聯繫起來,除了滿手厚實的老繭和臉上溝壑縱橫的黑紅皮膚,顯示出主人多年的辛勞。

晚稻成熟季,浙江省農業之最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的專家來到試驗田裡測產驗收。近日,省農業廳網站發佈了2018年度浙江農業之最紀錄專家認定項目,卓燈球雙破“浙江省農業吉尼斯紀錄”,他的連作晚稻攻關田最高畝產達856.62公斤/畝,打破原先818.75公斤/畝的紀錄;連作晚稻最高百畝方畝產800.91公斤/畝,破原793.48公斤/畝的紀錄。

“種糧靠的是經驗和技術,人也要一直用心。”站在越冬休耕的試驗田邊,說起自己新破的種糧紀錄,卓燈球眼神裡透著驕傲和興奮。

春耕開始,3月份是早稻育苗的關鍵季節,秧苗的成活率、早稻的收成就看這段時間的心血,最近這段日子,卓燈球每天都出現在承包田裡。

農業技術員的號碼都記在腦子裡 一有問題就打電話或者上門諮詢貳

“以前過的都是苦日子,現在苦盡甘來了。”幼年時父親去世,卓燈球嚐盡了生活的心酸,十幾歲就下河打魚、捉田螺,“為了能夠吃一口飽飯,什麼農活都幹過。”

生計艱辛,卓燈球從來沒有上過學,到現在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年輕時,他還跟著老鄉出去打工,去湖北一帶蓋房子,艱難的日子數不勝數。

上世紀80年代,卓燈球回到老家,承包了十幾畝地種蔬菜,那時候,他幾乎每天都不著家,傍晚在地裡侍弄蔬菜,凌晨就開著拖拉機去市區賣菜。

種蔬菜的日子算得上全年無休,到了90年代,卓燈球開始改種水稻,從幾十畝到幾百畝再到上千畝,慢慢地,就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樂清市一百多位種糧大戶裡,卓燈球是不折不扣的“老大哥”,這個名號的由來,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年齡,更因為常年浸在田間地頭的經驗,還有傲人的種植成績。

在田間度過了三十多個春秋,卓燈球有時候只要看一眼田,就知道水稻到了什麼生長階段,需要施肥或者除蟲,抑或是需要排水。

“種水稻就是要多聽多問多做,沒有捷徑,總是要踏實勤懇。”問起種水稻的秘訣,卓燈球如是回答。

拿起最普通的老人機,裡面的號碼全部是農業局技術人員、水稻協會會員還有種糧大戶們的號碼,這都是他聯繫最勤的人。

“這些號碼呀,全部記在腦子裡。”說著,他就給記者報上了樂清市種植業站高級農藝師吳朋喜和水稻協會會長包碎雲的號碼。種水稻的過程中一有什麼問題,卓燈球就一個電話打過去詢問;農忙季節一結束,他就成了種植業站的常客,常常跑去技術部門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

“農業局的技術員慢慢教,我慢慢記在腦子裡,一畝田施多少肥,怎麼育秧,什麼時候打農藥,這都有一套技術。”卓燈球說,自己的經驗會有偏差,掌握了新的技術,收成自然會好起來。

除了多聽多問,卓燈球還樂於學習,參加培訓班,也先後去金華、諸暨、龍游、寧波的種糧大戶那裡考察,“人家有什麼新經驗,用什麼新方法,回來就自己琢磨怎麼用。”

率先使用稻田開溝機 **化作業水平樂清領先叄

習慣用老人機,不認識字,66歲的卓燈球應該是年輕人眼中守舊的老頭子,但是一提起水稻種植,他就成了當之無愧的潮人,除了學習新技術和管理模式,還熱衷於升級**設備。

8年前,卓燈球就一口氣買了10臺插秧機、2臺割稻機還有穀物烘乾機,之後每年添置**。去年,他還在種植業站技術員的建議下,專門從寧波買了一臺開溝機。

他成立的樂清市為民水稻專業合作社進行全程**化作業,育苗有自動省力的流水線,他的倉庫裡,插秧機、穀物乾燥機、旋耕機等機器一應俱全。機器的使用,卓燈球算過一筆賬,插秧的話,一畝田需要一個人插一天,而一臺機器一天就可以插二十畝。

就在去年,卓燈球還嚐了一把鮮,率先大規模使用稻田開溝機開溝。

按照中國水稻所朱德峰研究員的建議,率先引進水稻開溝機。其他農戶看到效果後,也紛紛仿效“老大哥”卓燈球的做法。同時,去年在示範方內部分田塊病蟲害開展無人機打藥防控,“200畝的田,人工打藥的話,至少要5個人幹2天,而2臺無人機2個小時就可以幹完活了。”卓燈球說,水稻成熟差不多要打三次藥驅蟲,無人機作業真的省工時又省力。

“面對新技術和機器,比如使用稻田開溝機開溝,別的種糧大戶可能還在觀望,卓燈球就已經在實踐了。”吳朋喜說。

他說要對土地有感情 種水稻的事情還不想歇肆

年逾花甲依然忙碌在田間地頭,子女們也常常勸卓燈球退休,可是這個不服老的犟老頭,說自己還想多幹幾年。

對於土地的感情和種稻的痴迷,深深藏在他的骨血裡,卓燈球總是不能忘,如今的生活苦盡甘來,就是種水稻帶來的回報。

不過考慮到精力,卓燈球這幾年還是減少了種植面積,承包田從一千多畝降到了三四百畝。

“產量高並不稀奇,但老卓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的用心,每天都在田頭,悉心照料土地,也容易接受新的技術措施,把種水稻當作自己的使命和情懷。”吳朋喜說,認識卓燈球十多年,最打動人的就是他種水稻時的執著鑽研和勤懇。

吳朋喜說,水稻插秧後自己每週下鄉去田間,卓燈球肯定會在田頭,“一找一個準,連電話都不用打。”

“種水稻就應該把勁都使在田裡,不浪費土地和糧食,這是老農民的一份本心。”卓燈球說,他的夢想,就是刷新今年的新紀錄,而種田的勁頭,也一直會持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