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減少自己的慾望,是大道的智慧,也是一種無為而治

《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之前強調的一個理念就是大道的智慧,是一種懂得,順其自然,便能減少自己慾望的一種心態。

《道德經》:減少自己的慾望,是大道的智慧,也是一種無為而治

比如說在為人處事的時候,不要有太多高於自己能力的一些慾望,保持一個合理的追求。做到適可而止,才是一種好的狀態。

《道德經》中的第48章:為道日損,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追求學問的人,知識會一天比一天增長,如果追求道德經中道的智慧的人,他的慾念一天會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一直到無為的一種地步。

《道德經》:減少自己的慾望,是大道的智慧,也是一種無為而治

這個涉及到學和道的不同,學習就是不斷的向外界去吸取知識,去自己未曾瞭解的知識。這是永無止境的無所為的境界,也無所不為。

對於知識的探求永遠沒有盡頭,古人也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一生,很多人都在追求無窮無盡的知識,希望能夠豐滿自己,但是活到老學到老,所有人都無法把所有的知識全部學完。

如果我們學習到的時候,真正悟到的理念,在這個時候,自己的慾望會一天比一天減少,因為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聊到這樣一句話《道德經》中: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經》:減少自己的慾望,是大道的智慧,也是一種無為而治

這也是道德經中的一個理念,告訴我們,慾望有度,懂得適可而止,不要貪得無厭,就能保持一個恆久的滿足。

禍患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不知足,不知足,能讓很多人產生無窮無盡的慾望。但是當沒有滿足這些慾望的時候,這種人會特別的痛苦,甚至會走向一些不法的途徑。

懂得適可而止的時候,也就跨越了自己心裡面慾望那一道溝壑,才能保存內心的一份坦然和淡定。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經》:減少自己的慾望,是大道的智慧,也是一種無為而治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做到不妄為也就是無所不為了,取得天下,經常是用無為的道,如果有為就不足以取得天下。

一個人真正做到內心平靜的時候,這就是一個大大的智慧,真正悟道的智慧,這個過程中,慾望會逐漸的減少。最後心平氣和的境界就是一種無為的境界,無為並不是所說的無所作為,無所事事。而是不亂去想,不亂去做,也就平和了。也就是所謂道的德行,合乎自然規律,這就是無為的最高境界。

《道德經》:減少自己的慾望,是大道的智慧,也是一種無為而治

很多人聽到無為而治這個詞的時候,總是淺顯的把無為而治理解為無所作為和無所事事,這個是一個錯誤的理念。無為而治,就是用一種平和,無妄想的一種心態去面對人生,老子所提出的無為而無不為,是很有智慧的一個理念。

表面上看起來,很多人認為無為而治是一種消極的倒退的理念,其實他是在避開一個矛盾對立面,化被動為主動,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從無為而達到無不為的境界。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於這句話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