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園: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人,在世上走一遭,同眾多生物一樣,逃不過大自然的規律,既有生來時的喜悅,也有逝去時的悲痛。生時舉家歡慶,死時也不免祭祀一番。

殯葬是一個人逝去後的“大事”,或簡單,或豪華,但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因為人畢竟是情感動物,因此殯葬的歷史可能不比人類出現的歷史短多少。

但是,殯葬的禮儀和習俗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變化,如今世界各國民族眾多,殯葬習俗紛繁龐雜,這種傳統在中國更甚。

國內殯葬發展改革歷程

中國人向來注重禮節,不僅僅是針對在世的人,對於逝者也是如此,講究"土者,人之所命者也!"由於歷代統治者歷經兩千年的時間內推行封建迷信的葬制、喪禮,使土葬、厚葬、各種迷信活動和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並形成一種具有習慣勢力的社會風俗。

歷史上,中國各民族有多種葬法,廣大漢族地區以土葬最為普遍,火葬在歷史上曾受封建統治者禁止。古希臘羅馬時期實行過火葬,中世紀時盛行土葬,到文藝復興後,火葬重又復興,19世紀歐洲推行火葬運動,當代世界工業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火葬處置遺體。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傳統的殯葬形式弊端漸顯。首先是殯葬方式的無序性,古時候人口密度低,殯葬地點的選擇比較隨意。但是隨著人口增多,城市化進程提升,這種秩序混亂的殯葬方式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了。

然後是管理的缺失性。主要是受到經濟水平的制約,在那個可能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下葬後的墓地管理基本為零,雖然也會去祭拜,但大部分基本處於無人管理狀態,這與中國人入土為安的厚葬觀念是背道而馳的。

再者是傳統的殯葬方式對環境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一個是土地資源,同樣是因為人口密度增大,土地資源變得尤為珍貴。尤其是在東部平原地區,傳統的土葬方式佔用了大量的耕地資源,這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二是環保問題,除了傳統土葬帶來的侵蝕土地之外,傳統火葬也會有比較明顯的環境汙染,另外其他殯葬方式,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也存在比較多的問題。

在多種因素的催化下,以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進而對殯葬方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逐漸形成了以火葬方式為主體,結合其他不同方式的現代殯葬行業。

國內殯葬行業現狀

建國以後,國內的殯葬行業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殯葬的推行是一種趨勢。

首先這是自上而下的國家意志的要求,我國於1985年和1997年分別頒佈了《國務院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和《殯葬管理條例》,對於殯葬方式做出了規範調整,積極推行火葬。

進入新千年,隨著人口數量和結構的變化,火葬的推行更加迫在眉睫。智通財經APP瞭解到,當前我國人口還在緩慢增加,而2013年至2017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逐年增加,由於我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口爆發,當前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還會加劇。


福壽園: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2018年,民政部公佈《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這是自1997年7月21日起施行的《殯葬管理條例》首次大幅度修改,再次助推了殯葬改革的進程。我國死亡人口的火化率近年來也得到了比較明顯的提升,據統計2015年全國火化率達到了47%,東部地區甚至已經達到了90%,在之前的全國殯葬會議曾提出,力爭2020年全國達到100%。


福壽園: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當然,除了國家層面的要求,民眾對於殯葬方式和服務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更加人性化的殯儀服務,更加周到的墓園管理,更好的寄託哀思等。

因此,發展現代殯葬可以說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我國目前的墓園建設和服務還遠遠達不到這種要求。根據民政部《公墓管理暫行辦法》,墓園分為公益性墓園和經營性墓園。公益性墓園為農村村民提供安葬場所,經營性墓園為城市居民提供安葬場所。

雖然公益性公墓比較廉價,但是經營性公墓因為“周到的服務”卻備受青睞,而且截止2015年,我國共有經營性公墓服務機構1567家,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並且由於經營性墓園行業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市場份額極度分散,競爭格局混亂,只有一些頭部機構才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需求,在我國殯葬行業改革的過程中,福壽園當仁不讓。

福壽園扮演了什麼角色?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福壽園(01448)是中國殯葬服務行業的領軍者與整合者,主要業務是墓地服務、殯儀服務及相關配套服務。1994年成立以來,致力於為逝者提供最好的殯葬服務,飾演著“送別生命的擺渡人”的角色。

在做好自己的同時,福壽園還在我國殯葬服務改革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首先是作為“逝者的服務者”,這也是福壽園的初衷。服務主要體現在殯儀服務和墓地服務,殯儀服務可根據逝者家屬要求,選擇相應服務或者量身定製,墓地服務也可按照要求,提供標準墓、藝術墓或者定製墓。

服務還體現在墓園管理上,在喪葬儀式完成後,後續的墓園管理一方面美化墓區,另一方面為親屬提供更加優化的祭祀服務。

再者是作為“老齡人群的呵護者”。由於我國老齡化加重,每年都有大量新增死亡人口,但是在親人去世之前,大部分家屬對於墓地服務並沒有深入瞭解,很多時候只能匆匆了事,有可能多花了錢,還會留下遺憾。

福壽園將“生前契約”這一在歐美已有六十年曆史的概念帶到國內。通過建立福壽之家一站式長者關愛服務中心,深入社區,為社區群眾和老人提供各類公益服務項目等方式進行宣傳推廣,不僅給予老人生前更多的關懷,逝世以後也可以“走得更加安詳”。

再就是作為“社會責任的踐行者”。實際上,福壽園在做好自己的同時,也在履行著社會責任。比如提供的生態葬,不僅降低了社會成本,也節省了土地;其主動更新的環保火化機,也極大地減輕了對環境的負擔。這既是對大自然的尊重,也是對民眾生存環境的負責。

總之,福壽園有效彌補了中國現代殯葬服務的缺失,扮演了從傳統殯葬向現代殯葬過渡的服務者,推動了現代殯葬行業的發展。

熱衷公益,盡顯家國情懷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業務之外,福壽園還一直致力於公益事業,從公司創立之初開始,陸續推出了許多自有公益項目。

例如考慮到社會上存在的已故孤寡老人及特困家庭成員,福壽園於1995年便成立了“暖冬園”項目提供免費的墓地服務,舉行了首批社會孤老骨灰免費安放儀式並決定向全市四千名社會孤老免費提供身後骨灰永久安放服務;1996年向全市特困家庭提供已故者骨灰免費安放。這兩項承諾一直延續至今,未曾改變。

20多年以來,福壽園公益事業走出上海,走向全國各省,每年都推出新的公益項目。2018年底成立了上海福壽園公益發展基金會,搭建起社會各界和殯葬業溝通交流的橋樑,構建起有溫度的服務民生的公益生態系統。

另外,為了繼承和發揚勞模精神,1997年建成並推出的“勞模豐碑園”項目,對於被評為市級以上勞動模範稱號的,故世後其本人和配偶的骨灰均可放在勞模豐碑園免費安放,生前事蹟可在陳列室陳列,並且永久免收管理費。福壽園每年還舉辦勞模集體追思日活動,迄今已連續舉辦了16年,有越來越多的勞模家屬參與其中。

福壽園還大力投入到人文藝術和社會教育實業,2010年建立的人文紀念博物館,收藏並展出安葬於福壽園的社會知名人士生前物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並與多所高校合作,舉辦生命教育公益活動。

作為行業龍頭,福壽園並沒有把多年經營所積攢的經驗據為己有,通過每年舉辦現代公墓建設培訓班、園區接待來訪參觀、到各省市授課培訓等形式,把歷年積累的經驗持續地傳遞給同行。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國內殯葬行業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才可以讓更多的人得到優質、放心的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