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難出貴子?新沂貧寒農家培養三個博士!兩個清華一個出國深造

徐州新沂時集鎮,一個貧寒的農家培養出三個博士生。

這家的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相當長一段時間,他們的家庭收入只靠幾畝地以及父親外出打零工收入。在上大學前,姐弟的學費除了父母舉債外,就是靠家裡每年養的幾頭豬。

如今,三個孩子學有所成,家庭條件也大有改善,這家人想到的是要對社會有所貢獻。有姐弟仨的參與,在當地政府部門幫助下,一個頗具技術含量的生豬養殖場開了起來,他們要“用一顆公益之心去經營,用自己雙手去回饋社會”。

寒門難出貴子?新沂貧寒農家培養三個博士!兩個清華一個出國深造

 

“清華大學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證書”“清華大學獎學金證書”“優秀學生幹部證書”……日前,在新沂城南30公里處的時集鎮西洪村三博士家,一進家門,一桌子全是孩子的學位證書、獲獎證書。

寒門難出貴子?新沂貧寒農家培養三個博士!兩個清華一個出國深造

寒門難出貴子?新沂貧寒農家培養三個博士!兩個清華一個出國深造

寒門難出貴子?新沂貧寒農家培養三個博士!兩個清華一個出國深造

房間內滿滿堆放著還在上學的孩子們為父母買來的吃的用的,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家是開小賣部的。寒門三博士,足以讓人震撼,而眼前這情景更震撼,這家三個孩子太不簡單了。

寒門難出貴子?新沂貧寒農家培養三個博士!兩個清華一個出國深造

大姐劉燕就讀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科博士。

寒門難出貴子?新沂貧寒農家培養三個博士!兩個清華一個出國深造

老二劉相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現被學校派到英國伯明翰大學深造。

寒門難出貴子?新沂貧寒農家培養三個博士!兩個清華一個出國深造

老三劉杉就讀於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

劉燕多次獲得清華大學社工獎學金、清峰獎學金、RONC獎學金。劉相每年都被評為校三好學生、校優秀研究生,由於德才兼備,被學校公派到英國伯明翰大學深造。劉杉本科階段幾乎囊括了院系的所有獎項,用他導師的話說“只要院裡有獎項,就一定有劉杉的。”

父親劉萬中,母親董振榮,一個位於新沂邊遠鄉村一隅,曾經連10元錢都拿不出的貧困農村家庭,是怎麼樣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孩子的呢?

“讓孩子一生能吃苦”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從來就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不要在能吃苦,該吃苦的年紀選擇了安逸”。董振榮三個孩子是最能吃苦的,這和家庭曾經的貧困和董振榮有意無意間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20年前,董振榮的公公因病臥床了7年,而當時需要注射一種人造蛋白的藥,這種藥相當的貴,有時家中連10元錢也拿不出。現在董振榮說起這事,眼睛還紅紅的。孩子們上學就更苦了。大女兒劉燕高二年級穿的襖是董振榮結婚時的外套大衣。孩子上學住校,兩個男孩每星期生活費20元,女兒的生活費每星期15元。

為了給孩子補充些營養,董振榮就讓孩子把家裡的小麥多帶些,到學校換些吃的。平時孩子在校喝的都是白開水。即使是冬天,董振榮能給孩子準備的也只有每人一床被子。

寒門難出貴子?新沂貧寒農家培養三個博士!兩個清華一個出國深造

姐弟三人小時候的合影。

在董振榮的記憶中,孩子小時,家裡土地多,黑白晝夜在田裡幹活,很多時候孩子們就在地裡陪著幹活。農忙時節,有時為了打麥子,連續幾天幾夜在麥場上忙,困了,一家人就在場邊睡一會兒。最苦最累的時候是起暴雨搶麥子的時候,孩子們也一起參與搶麥子,等麥子搶起來了,一家人也都累得不像樣了。

栽水稻也是個苦活。孩子們有時一天活幹下來,都成了泥猴子。因為孩子小,走路不穩當,有時一不小心就跌倒在泥水中,整個身子就都溼了,一家人也因此哭笑不得。

董振榮說,孩子們上大學的學費也都是孩子們自己通過市教育局資助貸款項目貸來的。

而正是這些吃苦的歷程,使孩子們從小深刻地認識到父母的不容易,認識到生活的艱難,而正是這個歷程,培養了孩子們吃苦耐勞的品質,這些歷程也培養了孩子們和父母超越親情的認同感、信任感,在童年的稚嫩心靈中便萌芽了一種心願,永遠要報答父母。

去年孩子們放寒假回家,姐弟仨商議,雖然上學,每月也要給爸媽寄上10元養老錢,而今,小兒子劉杉每月通過微信打過來的養老錢已達到400元,“這些可全是孩子從自己的獎學金裡拿出來的。我現在哪需要這些錢,我也沒說不要,只是給存著,將來孩子需要了,再給他們用。”母親董振榮有些自豪又有些激動地說。


“讓孩子心中時時都有目標”

董振榮的要求讓孩子學會了自律。孩子們長大了,但始終牢記著媽媽教育的“當天事當天畢”要求,不能今天的事想著留到明天去做,所以她的孩子從沒有作業完不成的現象。

孩子上了初中後,董振榮給孩子的目標是一定不能偏科,而到了高中階段,她更加註意讓目標引領孩子成長,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她專門購買了關於全國一百所名大學簡介的書籍,有空就和孩子一起學習欣賞,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有了心儀的目標。

寒門難出貴子?新沂貧寒農家培養三個博士!兩個清華一個出國深造

劉萬中董振榮夫婦。

小兒子劉杉北航本科畢業後,對於是選擇工作還是繼續考研有些躊躇了,董振榮又和孩子談起了那本簡介全國百所名大學的書,孩子於是下定決心,瞄準自己心中既定目標——清華大學,認真複習,最終順利成為清華大學一名博士研究生。

“閱讀讓孩子知道知識的根源”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董振榮經常和孩子們一起讀小畫冊、繪本。一次她教大女兒劉燕認識繪本上的老虎,而兒子劉相認為不對,硬是說那是一隻貓。因為爭執不下,兒子劉相還氣得哭了起來。為了讓孩子們認清老虎和貓的區別,董振榮專門找到《人與自然》這個節目,讓孩子看看老虎到底是什麼樣的。說起這些,董振榮笑了起來。

她鼓勵孩子們多讀書,孩子每讀完了一本書,她要求孩子把書的內容介紹給自己的家人,如果大家覺得好,也去讀讀,讓全家人共同分享讀書的樂趣。

她不太主張給孩子輔導作業,孩子學習上有困難了,她鼓勵孩子多看看課本,仔細地思考,因為課本已經把知識的來源、公式以及如何應用都介紹得十分清楚了,別人講,還不如自己去學習。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董振榮從小引領孩子閱讀,讓孩子成為喜歡閱讀的人,也讓孩子成為自由而幸福的人,為孩子一生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良好家風讓孩子一生受用”

在董振榮心中,孩子爸爸是個不喝酒、不賭博、不隨便和人開玩笑的人。她認為好習慣會讓孩子受用一生。“平時和孩子們在一起,我最喜歡和他們一起討論他們學習的課本的內容。”她和孩子們討論,文章想要告訴大傢什麼,用那些材料來說的,那寫作文就是和作者學學,想告訴大傢什麼道理,想想有那材料可用,哪兒先寫,哪兒後寫。雖然她的孩子沒有上過輔導班,但孩子的成績一直都不差。用聊天這種輕鬆的方式,她教會了孩子怎樣學習,怎樣生生活。

董振榮經常和孩子們說,感恩是快樂的來源。“一次,小三子劉杉胳膊摔傷了,他的班主任老師主動帶著他去醫院掛水,一夜沒有睡覺,我給錢,班主任老師也不要,實在太感謝這個老師了,就現在,孩子畢業多年了,我和班主任老師還相處得非常好。”董振介紹說。她認為大家給了她太多的幫助,她一再強調要感謝政府,感謝教育局、感謝婦聯,感謝老師。

在她心中,家校做好溝通交流,對孩子教育至關重要,要讓孩子學會受委曲,不能老想著自己不能受委曲,而把痛苦都留給別人。在董振榮的認識中,你犯錯誤了,一個不相干的人能及時給你指出來,批評你,那這個人應是你尊敬的人,是個可以做朋友的人。

教育從家庭開始,讓家庭深度捲入教育之中,推動全民教育共識的形成,營造全社會關注理解教育的良好氛圍,董振榮的教育經驗應該給每個家庭深刻的啟示。

感恩、自律、自強、吃苦、拼搏、包容,這些優良的品質,也成就了董振榮一家今天的輝煌。

他們將村裡曾經閒置多年的廢棄燒磚窯廠用地承包下來,建設養豬廠,豬舍100餘間。而今,董振榮家的養豬廠已經成為蘇北有名的省級生豬養殖基地,董振榮的家庭生活自然是紅紅火火、快樂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