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婺源鄭公山背靠查平坦,離金庸故里浙源鳳山村僅六公里。“一抹冷雲遮半嶺,千重古木滿巖隈”,香榧、紅豆杉、楠木、槐樹、青栲等樹木,蔥蘢疊翠包圍著村莊,山上最多的是千年油桐樹。與因梯田油菜花走紅的查平坦相比,這裡原始安靜,一切都還停滯在許多年以前。

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全村二十多戶人家,點著鎢絲燈泡,居住在古老的土坯房裡。一些人舉家外出打工,一些人遷居山下,餘下七八戶人家,守著紅牆、黑瓦、青石板小路,綿綿大山和冷清的村莊。這裡沒有網絡,沒有汽車、空調,甚至沒有小賣部,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人問津,無人打擾,過著與世隔絕的古樸生活。

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鄭公山有著幾百年歷史,因人跡罕至而沉寂。一條土路繞山而行通往村外,最早是前來寫生的學子們,發現了這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大片保留完好的土坯房,與婺源隨處可見粉牆黛瓦的徽派民居相比,就像是仕子遇上放牛娃,儒雅裡飄過泥土味。又如過往歲月打下的補丁,鑲嵌於僻壤鄉野。

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塵沙飛揚的土路,是村莊的臍帶,牽扯著偶爾進出的原住山民。全縣唯一不通公路的鄭公山,村民到山下鄉鎮府所在的鳳山村,要步行近一個小時。也只有他們的出現,人們才會想起這個飄移視線之外,只有幾戶人家的小村。

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山道坑窪荊棘叢生,葳蕤的芭茅、枯黃的衰草時不時擋住車頭。若不是本地餘師傅輕車熟路,曾帶寫生學子進來過,我們又怎能知道這濃郁蒼茫的深山裡,還有這麼一個土掉渣的去處。

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鄭公山海拔500米,位於婺源北部浙源鄉境內,迂迴在崇山峻嶺中的坎坷土路,是它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也是古代有名的貿易走廊,千年徽饒古道中的一小段。車輪艱難滾動,親吻每一寸見證過徽商傳奇崛起與無上榮光的土地。

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群山環抱,泉水叮咚,一方遊離世外的桃花源,雲遊修道的仙山寶地。鄭公山地名的由來,相傳就是明代“鄭”氏高人云遊至此,看中這裡四面環山,猶如天然燕窩狀地形的盆地,北面最高峰阻擋著冬季寒風,氣候宜人冬暖夏涼,鄭氏遂擇此修煉得道飛昇。

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暖黃色的手工土胚房,炊煙裊裊,山上油茶、野茶樹鬱郁蔥蘢,溪流潺潺繞村而過。青石板壘砌的小路,從村口伸向炊煙升起的家。烘床上溫熱待榨的茶籽,即將榨出的茶油50元一斤,比山外價格便宜近4成,屋簷下燃燒著油茶籽殼,形成的碳殼,將在火盆裡煨熱小村的整個冬天。

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鄭公山人大多姓查,據說始祖最早住在金庸先生老家,六公里外的鳳山村,因與人發生糾紛,官司打到京城,最後贏了官司輸了盤纏,只好一路討飯來到山上開荒。

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路過一戶人家,查姓婦人席地而坐,不停地敲打油茶籽,油茶籽5元一斤,敲打去殼可賣10元一斤。屋內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陳設,女人憨憨的笑容有些羞澀,木訥蒼老的男人,搖頭擺尾迎接生人的狗,每天走二個小時山路上、下學的孩子,日復一日,夯實著窮山陋巷裡的生命從容。

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鱗次櫛比的土坯房,親切熟悉又恍若隔世。來自於泥土的暖黃,像村莊遺留的胞衣,帶著大地母體的溫度,由遠及近,散發出故鄉的脈脈溫情。一條六、七十年代的標語,突兀著時代的胎記。時光如流,浮誇泡沫破滅,冒進迴歸理性,爭鬥也早已平息,留下抹不去的疤痕,用跨越時空的美感,還原著歷史的真實。

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曾經被時流裹挾泥沙俱下的人們,最終迴歸生命原點,與山水相伴,歲月相安。他們的日子貧瘠單調,卻依然保持內心的純善,窯藏著遠去歲月的純真模樣,在時光深處遺世獨立,孑孓前行。

婺源鄭公山,唯一不通公路土掉渣的古村,離金庸故里僅六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