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歡聊老武漢美食:燒梅,小吃中的貴族

何祚歡,愛聊天的老頭!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湖北省曲協副主席,武漢市文聯副主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等職。

何祚歡聊老武漢美食:燒梅,小吃中的貴族

武漢人喜歡的小吃,有許多是各地都有的。比如油條,儘管名字有油條、油餃、油餜、餜子的差別,但做成了一看一嘗都是那樣子,那口味。

再像饃饃、清湯麵等等,“乳名”、“大名”、“別號”都有幾個,成品出來卻差別不大。

何祚歡聊老武漢美食:燒梅,小吃中的貴族

與此相反的是,那個叫“燒梅”的東西,名字沒什麼差別,內容卻各是各樣。

看外邊的“包袱皮兒”倒也差不多,不同就在裡頭包的餡子。

有純粹是肉的,有肉菜“混裝”的,只有武漢三鎮的“燒梅”,主要成份是糯米,一口一口間又能吃出幾個小丁丁的肉粒來。

何祚歡聊老武漢美食:燒梅,小吃中的貴族

武漢爺們不喜歡廣式燒梅,咬一口滿嘴是瘦肉星星,又幹又結又塞牙。耐心耐煩地嚼半天,不鮮不香不滑爽,肉餡子都吃得渾身阻礙,誰受得了!

三鎮市面上的“重油燒梅”就又是一說了。它滿肚子的糯米用帶著肉汁皮凍的冬菇肉丁制過,米粒顆顆勁道,被肉汁濃濃地浸潤著,裝盤時又是現“圓汽”現開籠,搶著那熱勁拿出來的。

食客們往往是一邊吹著熱氣一邊張嘴咬,真個是尚未咀嚼先被香霧繞,吃起來綿滑粘柔怎一個鮮香了得!

何祚歡聊老武漢美食:燒梅,小吃中的貴族

武漢“ 燒梅” 好吃, 妙竅在一個“搶”字。搶到了那一份熱,就有那一口鮮。一籠“圓汽”一籠光,就吃那現起現裝盤的,放涼了,就著那蒸籠去“溜”一下,熱一熱,那不也是熱的嗎?且放下吧!還不如不熱就那麼吃了呢。

雖然溫熱之際香已無物推送,但那須咀嚼的“形”還在,與滾燙時的滋味相去未為太遠,以一鮮而忽略其餘,也算說得過去。

若硬要復蒸,那“燒梅”兄細皮嫩肉,遭此火劫必是皮破肉爛,渾不成形。所以武漢的“資深老饕”碰到出籠過久的“燒梅”時,多數會再等下一籠,或者就拿那涼的對付過去,而不會要復蒸的。

何祚歡聊老武漢美食:燒梅,小吃中的貴族

舊時武漢,“燒梅”是小吃中的貴族。因為它是“葷食”,還因為它現蒸現吃,起碼要三個人管包,一個人管蒸,還要一個人管收錢,所需的場面就大,沒有個相對獨立的門面做不了,所以多數是正規的餐館或小吃館經營。

另外,它還是“細食”,吃8個才頂得一碗熱乾麵那麼抗餓,但卻需兩碗麵的價錢。一般家庭只會在請客的時候去買它。

學生上學,家長一般只會給他1毛錢,只有收入高、人口少的家庭,才會給孩子兩毛左右。那些天天能有1角錢的孩子,就會連吃幾天便宜貨,留下一點餘財,選個日子吃一回餅子包“燒梅”。

一個可做“包袱皮”的油餅包四個“燒梅”,了不起1角5分錢,第一嘴下去的感覺卻是“脆脆的,咬得油直漫”。難得的“打牙祭”,把“燒梅”捧成了“貴族”。

何祚歡聊老武漢美食:燒梅,小吃中的貴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