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蘇軍鐵騎無可阻擋,二戰時的日軍不可一世,卻慘敗於蘇聯之手

1945年8月8日,蘇聯撕毀了之前與日本簽訂的為期5年的《蘇日中立條約》,正式對日宣戰。作為蘇軍進入滿洲、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與日本人作戰的補償,盟軍許諾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將再次歸屬蘇聯。8月11日,蘇聯遠東第二方面軍在北緯50°國境線上發起南薩哈林戰役,向駐守該島南部的日軍發動攻擊。

遠東蘇軍鐵騎無可阻擋,二戰時的日軍不可一世,卻慘敗於蘇聯之手

戰場環境和地形

薩哈林島地形狹長,南北長約900千米,東西寬30~100千米。島的東面和北面臨鄂霍次克海,西面隔韃靼海峽與中國相望,島嶼最南端被宗谷海峽(俄稱拉彼魯茲海峽)隔斷,距離日本北海道約48千米。這座島嶼處在蘇聯遠東地區連接堪察加半島和馬加丹的航路上,同時也處在通往北極圈和太平洋的航路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薩哈林島的北部有蘇聯人的幾個小港口,如奧哈、諾格利基和亞歷山德羅夫斯克-薩哈林斯基等。而日本人也在島的南部修建了許多港口,其中很多都有軍事目的。由北到南分別是西岸的塔路(現在的沙赫喬爾斯克),惠須取(現在的烏格列戈爾斯克),泊居(現在的托馬裡),真岡(現在的霍爾姆斯克)和本鬥(現在的涅韋爾斯克)港,東南海岸多來加灣(即捷爾佩尼耶灣)的敷香(現在的波羅奈斯克)以及南岸亞庭灣(即阿尼瓦灣)的大泊(現在的科爾薩科夫)。

在日佔區上比較大的城鎮主要有真岡、大泊和豐原(現在的南薩哈林斯克)。對於蘇軍而言,僅有的一條可用的道路是從北部的特莫夫斯科耶向南沿波羅奈河經原見山的古屯(現在的波別迪諾)一直延伸到敷香。然而,這條狹窄的走廊被覆蓋著密林的群山和數不清的沼澤泥塘所包圍。此外,日軍還在這條路上修築了令人生畏的古屯築壘地域。

遠東蘇軍鐵騎無可阻擋,二戰時的日軍不可一世,卻慘敗於蘇聯之手

日軍的防禦部署

日軍第5方面軍指揮部設在日本北海道的禮幌,用於防守南薩哈林島的是第88師團及一些支援部隊,其中第125步兵聯隊駐守波羅奈河畔的古屯築壘地域用以阻斷蘇軍沿河南下的道路。第25步兵聯隊以兩個步兵大隊的兵力部署在西岸的真岡,另有一個步兵大隊部署在西南角的本鬥,而第306步兵聯隊所屬的三個步兵大隊則分別部署在名寄(現在的加斯捷洛)、榮濱(現在的多林斯克)以及大泊。

第88師團把炮兵聯隊和其它重武器直接加強給了下屬的步兵聯隊(古屯、真岡和名寄各1個大隊),此外還有邊境守備隊掩護著第88師團的側翼,第5方面軍的幾支預備部隊也可以用於支援南薩哈林島的防禦。日軍在島上的部隊總人數為19000名現役軍人、10000名後備軍人,其中有5400人駐守在古屯築壘地域。原本日軍在大泊、真岡和惠須取部署有海軍的小型艦艇,此外島上還擁有可容納1000餘架飛機進駐的13個基礎設施良好的機場。但到1945年8月,日軍大本營不得不把自己所有的海軍艦艇和飛機從島上調回去保護日本本土和滿洲,因而駐南薩哈林島日軍無法得到來自海軍的支援。

遠東蘇軍鐵騎無可阻擋,二戰時的日軍不可一世,卻慘敗於蘇聯之手

日軍的主防線沿古屯村穿過,由3個據點和1箇中隊、3個小隊級獨立支撐點組成,主要分佈於易受攻擊的左翼。此外,日軍還在原見山口以北4千米處部署了一個支撐點用以迷惑蘇軍使之誤判防線的位置。

位於發戶山上的據點寬7千米、縱深3.5千米,由7箇中隊級支撐點組成,總計部署了2個大隊的兵力,設有46座機槍碉堡、8座炮碉堡和70個地堡(掩蔽部)。對於沿路南下襲擊古屯的蘇軍來說,這個據點處在發揚側射火力和進行反衝擊的完美位置上。

位於不磨戶山上的據點寬4千米、縱深3~6千米,由4箇中隊級支撐點組成,共設有22個土木火力點、2座鋼筋混凝土觀察哨、2座混凝土炮兵火力點。日軍環繞這座山挖掘了長約4千米長的戰壕並敷設了三層鐵絲網。這個位於發戶山南側的據點總計部署有1個步兵大隊的兵力,以其火力掩護著原見山口的接近地。

原見山口上的據點寬4千米、縱深2千米,由4箇中隊級支撐點組成,共設有6個鋼筋混凝土製火炮、機槍碉堡,15個土木火力點、6個炮兵發射陣地、6個迫擊炮兵發射陣地。此外,日軍還在原見山口接近地挖掘了成體系的戰壕和反坦克壕溝,並設有鐵絲網和地雷區加以掩護。這個據點位於其它兩個的右後方,掩護著南北走向的古屯公路,並且其右翼一直延伸到波羅奈河西岸沼澤。此外,日軍還在沼澤以東的武忌川構築了一箇中隊級支撐點以掩護從東北通向古屯的公路。

為防止蘇軍渡河,日軍還在波羅奈河以東1.5千米處建立了一個小型據點,由24座土木機槍火力點、3座土木炮兵火力點、4個迫擊炮發射陣地和15座地堡組成。日軍挖掘了3千米長的戰壕和交通壕並敷設了雙層鐵絲網。

遠東蘇軍鐵騎無可阻擋,二戰時的日軍不可一世,卻慘敗於蘇聯之手

儘管日本人準確地判斷出蘇軍必然要從這個地區內通過,但同時他們也高估了地形對蘇軍的阻礙作用。尤其是波羅奈河,日軍認為蘇軍大部隊根本無法通過。因此日軍第125步兵聯隊將第1大隊(欠1箇中隊)部署在原見山據點,把第2、3大隊部署在發戶山據點,把搜索分隊和1個步兵中隊部署在不磨戶山據點。

日軍部署在原見山的兵力總計有5400人,裝備有42挺重機槍、94挺輕機槍、97具擲彈筒以及28門火炮和迫擊炮。平均每千米正面上日軍部署了450名官兵、3.5挺重機槍、7.8挺輕機槍、2.3門火炮和迫擊炮、8具擲彈筒,修築了15座碉堡。此外,日軍還在惠須取港部署了獨立的步兵中隊並構建了防禦陣地。日軍在南薩哈林島上其它部隊零散部署在各重要港口內遂行防禦任務,但沒有其它的主要防禦地帶,也沒有對任何一個港口布雷的計劃。

遠東蘇軍鐵騎無可阻擋,二戰時的日軍不可一世,卻慘敗於蘇聯之手

蘇軍第16集團軍的進攻計劃

1945年8月初,遠東第二方面軍第16集團軍、堪察加集群、太平洋艦隊北太平洋分艦隊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海軍基地負責防禦蘇聯位於韃靼海峽西海岸、鄂霍次克海、北薩哈林島和堪察加半島的領土與領海。其中第16集團軍步兵第56軍、獨立步兵第2旅佔領北薩哈林島防禦陣地、獨立步兵第113旅佔領韃靼海峽西海岸蘇維埃港地區防禦陣地。混成航空兵第255師負責為第16集團軍提供空中支援。堪察加防禦區負責在混成航空兵第128師的空中支援下抗擊敵人可能發動的對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附近的阿瓦恰灣的兩棲突擊。

8月8日凌晨,第16集團軍和堪察加防禦區部隊佔領防禦陣地防止敵軍可能的兩棲登陸,北太平洋分艦隊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海軍基地的艦艇開始在韃靼海峽、薩哈林島海灣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接近海域佈設水雷。同時,蘇軍航空兵對日軍地面軍事設施進行了空中偵察和轟炸。

8月10日,在遠東蘇軍司令部所屬部隊早已越過蘇滿邊境後,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決定發動對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的戰役行動,並向下級指揮機關下達了作戰命令。他把殲滅南薩哈林島日軍的任務交給了遠東第二方面軍下轄的第16集團軍步兵第56軍和太平洋艦隊北太平洋分艦隊。

8月10日22時,華西列夫斯基經遠東第二方面軍司令員普爾卡耶夫上將將作戰命令下達給了第16集團軍司令員切列米索夫中將,要求以季亞科諾夫少將指揮的第56軍的兵力於次日晨10時越過國境線向南進攻,在安德烈耶夫海軍中將指揮的太平洋艦隊北太平洋分艦隊的配合下到8月22日日終之前解放全島。

遠東蘇軍鐵騎無可阻擋,二戰時的日軍不可一世,卻慘敗於蘇聯之手

按照切列米索夫的命令,季亞科諾夫將步兵第56軍的行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8月11日至15日,應突破日軍前沿國境防線並準備對古屯築壘地域發動總攻,這隻要求季亞科諾夫的部隊以每天3千米的速度突破15千米的縱深。之所以制定這樣的計劃,是因為當地地形條件十分複雜且蘇軍非常缺乏關於日軍佈防情況的詳細情報。

第二階段:8月16日至18日。在第二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內,季亞科諾夫的部隊應突破日軍主要防禦地帶並乘日軍抽調兵力加強正面陣地時對惠須取發動一次兩棲突擊以切斷位於薩哈林島西岸的南北走向的公路。如果有必要,北太平洋分艦隊將發動兩棲突擊並穿過這座島嶼殲滅敵軍位於東岸的敷香以南的預備隊。

第三階段:在8月19日至22日。行動期間,步兵第56軍將在行進間突破日軍第二防禦地帶並在位於真岡發動的兩棲突擊的協同下解放南薩哈林島。這要求每天推進96千米,其結果是最大限度地激發了部隊的作戰潛能。切列米索夫將達成這樣高速的進攻寄希望於對真岡的兩棲突擊,它距離日本在薩哈林島的行政首府豐原只有70千米,而距離大泊港的海軍基地也只有100千米。

遠東蘇軍鐵騎無可阻擋,二戰時的日軍不可一世,卻慘敗於蘇聯之手

制定在薩哈林島西部進行兩棲登陸的作戰計劃

對惠須取的突擊

北太平洋分艦隊計劃於步兵第56軍針對古屯築壘地域的攻勢開始以後在惠須取進行兩棲登陸。按照遠東第2方面軍的指示,分艦隊應在8月16~18日進行兩棲登陸,與步兵第56軍突破日軍古屯築壘地域主防線的時間相協調一致。然而分艦隊與步兵第56軍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儘管蘇軍在對德戰爭期間在登陸作戰方面獲取了一定的經驗但在此次行動中並未加以運用,指揮部仍然沒有改善他們的表現。因此,分艦隊並不能得知關於古屯築壘地域的準確戰況,也就無從挑選最有利的時機來發動兩棲突擊。

同時北太平洋分艦隊也很缺乏關於當地日軍實力和部署情況的情報。這是因為8月11日之前蘇軍受命不得進行偵察活動,同時在那段時間裡氣候惡劣,無論是空中還是海上偵察都非常困難。因此,8月14日,北太平洋分艦隊司令員安德烈耶夫海軍中將決定於8月16日晨在惠須取以北幾英里的塔路港派遣一支偵察小分隊進行一次登陸作戰。登陸部隊將由獨立海軍步兵第365營、第16集團軍步兵第113旅2營組成。安德烈耶夫希望這次突然的兩棲突擊能夠將日軍的注意力吸引到惠須取方向從而為接下來的行動創造出有利的態勢。

第一波兩棲突擊部隊將在8月16日凌晨4時15分準時登陸並奪取塔路港的碼頭和繫泊處。他們的當前任務是控制鎮內的公路、鐵路樞紐並偵察日軍在塔路鎮和鄰近的西恩洞村的防禦部署。當他們登陸以後蘇軍第一梯隊將解放整個塔路鎮,大平、入迫村。第三梯隊應配合已經上岸的部隊攻下山市街村和惠須取鎮。

安德烈耶夫親自指揮此次登陸行動。列昂諾夫海軍上校負責指揮登陸部隊,而突擊部隊則由步兵第113旅2營營長塔夫胡季諾夫中校指揮。

遠東蘇軍鐵騎無可阻擋,二戰時的日軍不可一世,卻慘敗於蘇聯之手

對真岡的突擊

對真岡的兩棲突擊計劃直到遠東蘇軍司令部確認其對日本關東軍的主要作戰行動已經取勝後才開始策劃。8月15日,普爾卡耶夫向第16集團軍和北太平洋分艦隊下令要求以扎哈羅夫上校指揮的步兵第113旅和一個混成海軍步兵營的兵力對具有重要意義的真岡港進行兩棲登陸。

對惠須取的兩棲突擊的計劃制定完以後安德烈耶夫決定對塔路、惠須取港進行突擊的同時制定對真岡的兩棲突擊計劃。8月17日,當蘇軍在塔路的登陸作戰取得勝利並解放了惠須取之時,安德烈耶夫決心於8月20日發動對真岡的兩棲登陸。像在塔路的那次突擊一樣,蘇軍突擊部隊將在離真岡最近的碼頭登陸,到20日日終應建立一個橋頭堡幷包圍該鎮和位於附近的苫前和大高井的火車站。

遠東蘇軍鐵騎無可阻擋,二戰時的日軍不可一世,卻慘敗於蘇聯之手

在艦隊航空兵的掩護下,登陸部隊於8月19日7時00分至8月20日4時50分海運至指定位置。4艘掃雷艦和9艘獵潛艇環繞在在運輸船編隊外組成了反潛掃雷編隊。在預定登陸位置,蘇軍一支船隊搭載著蘇軍第一波突擊隊向真岡港中央碼頭進攻而另一支突擊隊則在真岡港南側碼頭登陸,掃雷艦和護衛艇將以炮火和煙幕掩護兩支突擊隊的登陸。

登陸部隊第二梯隊應在第一梯隊發出登陸成功的信號後登陸。剩餘艦船應靠岸停泊或按照預先計劃在港口附近各要點展開。其中“捕蟹船-3”號、伊茲梅爾號運輸船應在中央停靠,“弗謝沃洛德·西比爾採夫”號則應停靠在南側碼頭。火力支援分遣隊的艦艇應停靠在港內發射陣地上而警戒分遣隊則部署在港內並隨時準備機動。蘇軍作戰飛機全程準備轟炸日軍目標。

兩棲突擊的以上幾個階段應連續進行,中間不能有間斷。第一波突擊隊的297名自動槍手應占領碼頭和船塢從而保障主力部隊的登陸。混成海軍步兵營緊隨其後,應占領真岡中心和東部區域,而步兵第113旅則應沿真岡-豐原鐵路線向東進攻,同時混成海軍步兵營應向南沿海岸向本鬥進攻。與上次一樣,安德烈耶夫海軍中將是登陸作戰總指揮,列昂諾夫海軍上校指揮登陸編隊,步兵第113旅旅長扎哈洛夫上校則負責指揮上岸的陸軍部隊。

蘇日雙方的表現簡評

在南薩哈林戰役的絕大多數時間內,蘇軍僅動用了1個步兵軍的地面部隊,而日軍除了1個加強師團以外也只有一些後方的小規模部隊參戰。蘇軍的步兵第56軍只下轄1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此外還動用了一些登陸部隊,可以說這是一場小規模的戰役。但此次戰役中蘇軍採用的打法卻相當豐富,既有對築壘地域的正面突破(同時又是以正面進攻與穿插、合圍相結合)又有小股登陸部隊在後方的不停登陸,可以稱得上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蘇軍通過從日軍認為無法通行的地段果斷實施穿插並對後方港口進行登陸,有力地配合了正面進攻,提高了攻擊速度,瓦解了日軍的抵抗,以上無不體現了蘇軍指揮官高超的指揮技巧和蘇軍官兵優良的作戰素養。

遠東蘇軍鐵騎無可阻擋,二戰時的日軍不可一世,卻慘敗於蘇聯之手

此戰中日軍雖然戰敗,但總體表現也並不差。日軍部隊依託堅固的工事和複雜的地形多次挫敗了蘇軍步兵的輕裝突襲,往往要迫使對手動用坦克和重炮才能將日軍消滅。日軍第125步兵聯隊經加強後原有5400人,到戰敗投降時僅剩3000人左右(亦有說法認為總計在古屯築壘地域俘獲日軍3300人,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在聯隊長下令全員投降前蘇軍也已經抓獲了部分日軍所致,其人數可能為300人)。除少數先前已經被俘的人員和補給線被切斷前後送的傷員外,其減員可能大多數都已經在戰場上被蘇軍擊斃了。這種損耗也證實了日軍曾進行過激烈的抵抗,日軍下層官兵普遍具有瘋狂的戰鬥意志。如果不是天皇、關東軍司令官和聯隊長都在大勢面前決定無條件投降的話,蘇軍很可能還要遭受更多傷亡。

不過,雙方也都在戰鬥中表現出了一些缺陷,首先是蘇軍未能及時轉入進攻。蘇軍步兵第79師直到8月11日才正式發起進攻,而蘇軍的八月風暴行動從8月8日至9日深夜就已經開始了。步兵第79師的拖延導致其作戰行動完全喪失了突然性。日軍第125步兵聯隊正是在這兩天的寶貴時間裡緊急從內陸趕往前線,在發戶山陣地部署完畢。可以認為如果沒有這一拖延,蘇軍完全有希望按時完成戰鬥任務而不是整整晚了四天。而這一拖延也最終成為了斯大林撤銷對北海道的進攻計劃的主要誘因之一。

其次,就蘇軍的幾次登陸作戰行動而言,出動的艦艇數量並不多且缺乏大型艦艇,運載的登陸部隊也僅有團級,屬於小規模登陸作戰行動。如果不是日軍在後方各港口內防禦相對空虛的話,蘇軍的這幾次強襲作戰未必能有這麼順利。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了千島群島登陸戰中,登陸能力不夠強、缺乏大型艦艇的火力掩護也成為了蘇軍最終沒有攻擊北海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蘇軍航空兵此戰中表現不佳。在複雜地形下實施進攻行動時,坦克和重炮會經常落後於步兵突擊隊,此時航空兵的火力掩護將起到重要作用。如果能夠及時炸燬各碉堡、發射點的話將會有力地支援步兵的進攻,但主要由於天氣原因,此戰中蘇軍航空兵出動量低,戰果小,對戰役結果影響不大。

就日軍而言,此戰中亦暴露出相當多的問題。古屯築壘地域的各碉堡、發射點往往構築地隱蔽而堅固且對步兵具有兇猛的火力,卻缺乏反坦克武器,以至於蘇軍屢次使用T-26輕型坦克扭轉戰局。實際上蘇軍早就已經把輕型坦克、裝甲汽車從戰鬥部隊序列中移除,在歐洲部分的蘇軍僅將其裝備於偵察部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此類戰車裝甲薄弱,難以對抗敵軍的反坦克火力,而日軍第125步兵聯隊似乎缺乏此類武器。

另一個問題在於第88師團兵力配置不合理。古屯築壘地域僅僅部署了1個加強步兵聯隊的兵力。因此師團本部還掌握兩個步兵聯隊。但入上文所述各港口的防禦經常處於相當差的水平,導致蘇軍相對輕鬆地登陸、佔據橋頭堡。而日軍部署在內陸的各步兵大隊投入反擊也無法抑制住蘇軍的推進,實際上還不如不要留這些預備隊而是將其直接用於港口防禦。在這一點上日軍兵力部署有明顯失誤。

最後有必要再對蘇日雙方的海運能力做一點比較。日軍在南薩哈林島告急後,第5方面軍司令官決定抽調駐防北海道的第7師團所屬的3個步兵大隊和1個炮兵大隊通過海運的方式去增援第88師團的防禦戰。但由於日本天皇及時宣佈無條件投降,這次增援行動被取消,此舉“有效減少了日軍的傷亡”。而蘇軍則是在終戰之前將步兵第82軍3個步兵師和軍直屬各部隊的兵力都及時海運上島,一舉將島上日軍全部繳械,俘獲18320人。如果說之前步兵第56軍對古屯築壘地域的突破、北太平洋分艦隊在後方各港口的登陸打得日軍節節敗退、無從招架的話,雙方在海運效率上的差距則一舉決定了此戰的結局,急劇加速了島上日軍的潰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