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之上海傳統建築的四大特點

上海傳統建築具備兩面性:一方面,上海在歷史上一直是江南的一部分,其傳統建築體現著江南傳統建築的特徵;另一方面,“襟江帶海”的地理格局,使上海的航運商貿快速發展,聯通四海八方的便利給上海帶來了外來文明,其建造技術、風格元素等方面的變化也顯而易見。

獨特的發展歷程,催生了具有地域文化烙印的營造技術,可將其歸納為:“小而美”、“巧而精”、“素而撲”、“糅而諧”四大特徵。

中國建築之上海傳統建築的四大特點

一、小而美

與江南地區的其他都會城市(如蘇州、杭州、楊州等)相比,古代上海地區的傳統建築在規模、形制、裝飾上都要略遜一籌,較少出現大型的廳堂、宮觀,許多宅院、寺廟、園林往往並不宏大,透著一種“小而美”的智慧。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地理的“邊緣性”、“偏僻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源於強調“隱逸”、不事張揚的獨特地域文化。

頤園佔地僅數畝,園內空間佈局疏密有致,收放自如,山、池、橋、樓、閣、齋、舫、榭、廊、古樹、翠竹等要素齊具,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呈園林之意趣美。

中國建築之上海傳統建築的四大特點

二、巧而精

上海傳統建築中有一些結構與造型結合完美的例子,體現出極高的營造技藝。如泗涇馬家廳,樓下正廳室內不見平頂樓板,只見屋架坡頂,後樓為上下雙草架結構,南北有兩列翻軒,南面疊鬥加雙脛翻軒,北面軒較窄且無脛,這種做法可以使有限的底層高度顯得更高一些。樓上南側也做成雙脛翻軒,頂部也是草架頂,儀門為木架結構,突出於南面廊,頂部有木斗栱承託門樓簷蓋。

中國建築之上海傳統建築的四大特點

有時,精巧的木構與內部空間及整體造型完美匹配。如真如寺大殿內四根金柱與一圈簷柱,一起支撐起屋面結構吊頂下的明栿構架與吊頂上的草栿構架,使得大殿前面的禮佛空間裝飾精美大氣,四根金柱之間的空間尺度近人,金柱與一圈簷柱之間的回閉禮佛空間氣氛適宜。

大殿為單簷歇山頂,歇山收山較小,屋頂較為陡峭,因斗栱在外簷僅出一跳,導致出簷尺度不大。大殿翼角角梁做嫩戧發戧,角梁端部翹起,使得屋面簷口形成緩緩升起的柔美曲線,四個翼角舒緩展開,呈現出結構之美。

中國建築之上海傳統建築的四大特點

三、素而樸

上海傳統建築在用材、裝飾細節和空間塑造上崇尚素樸,常有不事雕琢而居自然之美。其內院空間相對較小,沒有假山水池、穿廊小徑,只有水井、小型綠植,簡單樸素,但空間經濟合理,功能適宜。一些民居廳堂,雖用料不惜代價,卻素面朝天,少有彩繪、雕飾。

一些民居廳堂,雖用料不惜代價,卻素面朝天,少有彩繪、雕飾。如松江蘭瑞堂,面闊5間,進深9架,部分柱及梁枋採用楠木,堪稱大宅,但其梁枋全為素面,素雅簡潔,風格獨特。

中國建築之上海傳統建築的四大特點

四、糅而諧

上海傳統建築中,一些中西合璧的清真寺、天主堂內充滿了糅合、交匯的建築語言,不少領風氣之先的傳統民居也大膽吸收新式裝飾、做法,許多公共建築如學校、會館工所等更喜將建築符號、細部兼容幷蓄。

中國建築之上海傳統建築的四大特點

位於浦東陸家嘴的穎川小築(陳桂春宅)建於1914-1917年,佈局上仍然屬於傳統的院落式住宅,風格上則是中西合璧。陳桂春是會德豐駁船行的買辦,原籍河南,因而取名“穎川”。四進三院佈局,佔地約3.5畝,建築均為二層,原有建築面積2423.25平方米,現存1786平方米。

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有大小房間共70間,其中58間位於中軸線上。原房主陳桂春靠為外商駁運貨物而發跡,其背景雖與早期買辦不盡相同,但住宅中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雙重影響。整座住宅是四進三院的典型傳統大宅(現只保留中央部分),軸線對稱,層層深入,秩序分明。第三進是正房,五開間,帶有近似方形的院子,兩側為三開間的廂房,從正對院子的立面看是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建築,但正房兩端被廂房擋住的兩個開間則完全是西式風格。

中國建築之上海傳統建築的四大特點

同樣,廂房正中開間為中式,兩端開間為西式,帶有西式的天花、鋪地和百葉門。建築正面外觀是五開間硬山式,小青瓦屋面,完全為中國傳統風格,但各進兩側封火山牆卻是地道的西式作法。這座建築將中西建築風格合於一體,又佈置得極具特色,顯示出亦中亦西的特徵為指導思想。

古建中國-未來建築的產業鏈孵化平臺!通過互聯網平臺為建築產業鏈企業提供服務,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建築+文化+互聯網產業生態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