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農房整治“三字訣”

浙江衢州:农房整治“三字诀”

建房是許多農民的頭等大事,然而長期以來,由於缺乏法律法規、監督管理,以及總體規劃、房型設計、質量驗收等環節的缺失,以至於房子拆了又建、建了又拆,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使得整個環境雜亂無章。

針對這一問題,去年6月,浙江省衢州市啟動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工程,並將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推進大花園建設的“牛鼻子”。僅不到一年,全市就基本完成了“一戶多宅”整治,不僅整出了空間和環境,農村風貌得以顯著提升,還整出了指標和資金,為產業興旺注入強勁動力。

重構農民建房服務管理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根據計劃,今年,國家將開展農村住房建設試點工作。那麼,衢州抓農房整治,如何解決量大面廣的建房舊疾?怎樣疏堵結合,構建農民建房服務體系?又如何通過資源轉化來推動產業發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衢州進行了深度採訪。

浙江衢州:农房整治“三字诀”

“立”:摸清家底,統分結合

柯城區雙港街道五湖村白涼亭自然村是個典型的城中村,毗鄰區政府,絕對的“黃金地區”。過去,村民為了多賺房租,房前屋後搭鋼棚,後來愈演愈烈,亂搭亂建附屬房、隨意擴充圍牆。全村43戶人家,有31戶存在違建,流動人口是本地人的6倍多。

村黨支部書記毛榮山家是村裡少數幾戶沒有違建的。對“髒亂差”,這位老書記感慨頗深:“這麼多的違建,你說村莊環境能好到哪裡去。而且,人員複雜,治安成了大問題。村裡也想管,但關係到各家利益,怎麼管?”

在城郊,像白涼亭這樣的村莊並非個例,同街道的黃頭街自然村,也是幾乎家家都有違建輔房,租金收入“頗為可觀”。而在當地農村,更為嚴重的是“一戶多宅”。這些年,農民富了後,新房越建越多,可新農村依舊不“新”,土地高度緊張,資源卻又大量浪費。

“‘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怎麼深化?鄉村大花園怎麼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又怎麼實施?”一次大會上,衢州市委書記徐文光連拋3個問題。在他看來,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就是牽動全局的大事要事,不但能夠有效改變要素資源低配、錯配、無序配的亂象,還能破解資源、空間、環境等方面的瓶頸問題。

2018年6月,衢州市委正式將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工作列入15項攻堅任務之一,同時成立專班,成員不僅包括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住建局,還涵蓋了宣傳部、紀委、組織部等。縣裡則上行下效,打通各部門、各條線,全市形成一體化格局。

工作啟動後,衢州謀定而動,要求各地先摸清家底,建立“縣域鄉村建設規劃+村莊布點規劃、村莊規劃、村莊設計、農房設計+農村特色風貌規劃”的規劃體系,同時確定適建村、限建村、禁建村名單和農民集聚點建設計劃。

在規劃制定上,衢州倡導有統有分。比如屬於硬槓槓的“六不能、四必須”,即不能在沿路沿河沿岸控制區、飲用水源地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建房,不能佔用優質耕地、圈佔大圍牆,必須塊狀集中建房,必須限制建築高度,必須統一建築風貌,必須美化綠化庭院;至於哪些列入復耕資源,哪些舊宅需要保護,哪些可有償調劑使用,哪些又可開發利用的,則由各地分類施策,因地制宜、自主決定。

衢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光華告訴記者,目前,衢州已形成農房信息“一戶一檔、一村一冊、一鄉一庫”,而通過“拆用結合”推進整治,全市“一戶多宅”整治後復墾面積1858畝,用於公共設施建設面積超過17萬平方米,並且收儲了近48萬平方米的舊宅,調劑使用超過16萬平方米,盤活了資源,又有效解決了困難戶建不起房、農戶沒有宅基地建房的問題。

浙江衢州:农房整治“三字诀”

““精”:精準施測,重構體系

徐文光認為,拆不是最終目的,關鍵在於重構農民建房服務管理體系,至於怎麼重構,表面上看,是批、建、管等問題,但實質上,是農民建房服務管理體系、鄉村風貌提升體系、資源轉化利用體系的組合拳,不能孤立地抓農民建房,也不能大拆大建搞造村運動,必須通過抓農民建房來推動鄉村振興和鄉村大花園建設。

因此,一方面,衢州上下協同,形成農房整治的破竹之勢,一把尺子量到底;另一方面,則加強農民建房跟進服務,加快農村人口集聚化,提升農村風貌。像在白涼亭村,拆除違建後,就準備將空餘空間改造成停車位、小花壇、文體活動區。

“起初,政府一聲令下拆輔房,等於斷了我們財路,雖然整個過程公平、公正、公開,大家不好說啥,但心裡總歸有怨言。現在,看到環境日新月異,絕大部分人改變態度,變得理解和支持。”白涼亭村民餘賢良說道。

“最多跑一次”改革發軔於浙江,怎麼利用改革提升服務效率?啟動農房整治後,衢州各地均制定了優化建房審批流程的操作細則,明確各個環節辦理時限,審批時間從原來的90個工作日,如今普遍縮減到30個工作日。

除了流程加快,現在,衢州農民建房子,從設計到工匠,再到監理,甚至是貸款,政府都提供了多樣化、一條龍服務:238套農村住房通用圖集,農民只需點單選擇;通過建築工匠人才庫,農民無須煩心找工;錢不夠了,當地農商行有專項貸款,去年全市發放了4.3億元。

衢州鄉村區劃有個顯著特徵:鎮小、鄉多、村散。全市自然村多達8258個,其中100人以下的有2026個,50人以下的有1091個。這種“低小散”,很大程度上切斷了城鄉社會形態、結構和功能的有機聯繫,造成了基礎設施重複建設、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衢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金華目前是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推進辦專職副主任。他告訴記者,農房整治講究疏堵結合,所謂疏,就是要探索農民建房新模式,除了提供精準化的服務之外,還需堅持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路子,有計劃、有步驟地加速農民集聚。

誰來聚集?在哪聚集?靠什麼集聚?集聚以後怎麼辦?記者看到,對於這些問題,衢州制訂了一系列的空間排布規劃、資金政策等,通過縣級統籌、政策打包、引入社會資本、市場化運作等方式,最大程度讓利於民。在過去3年裡,衢州已集聚了5.5萬農民,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機制辦法。以江山市級首個下山搬遷安置新村清泉村為例,打破了行政區劃,涉及13個鄉鎮、78個行政村,全村300多戶人家走上了農村電商致富路,全村人均收入從2008年的1940元,增長到2018年的2.35萬元,真正實現了下得來、富得起。根據計劃,到明年底,衢州將完成8萬農民的集聚目標。

浙江衢州:农房整治“三字诀”

“轉”:資源轉化,改革賦能

常山縣天馬街道天安村黨支部書記李湧泉怎麼也想不到,“一戶多宅”整治後,由村裡集中收儲的12幢老式土胚房,竟得到了衢州雲湖仙境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建平的青睞。根據協議,村集體採取資源入股,共同參與打造雲湖仙境。

“以後每年,村集體可獲得3%的利潤分成,今年保守收入就有10萬元,等到項目整體建成運營,分成將達到幾十萬元。昔日默默無名的小山村,終於有了人氣。”李湧泉說。

據瞭解,除了將土胚房改造成錯落有致、別具特色的高端民宿,公司還流轉了200畝的胡柚和1000多畝花卉種植基地,打造田園綜合體。對此,街道成立工作專班,投入大量資金啟動天安村小流域整治工程、村莊道路硬化工程、村莊亮化工程等多個重點項目。

“我們就是希望通過農房整治,來推動村莊有機更新、盤活閒置資源,解決鄉村振興‘錢從哪裡來’的現實問題。只有做好了轉化利用這篇文章,整治才能可持續。”王光華介紹說,接下來,衢州將採取多條腿走路,加快資源轉化利用,“一些連片地塊,一些環境好的村,既可以發展現代農業,也可以發展鄉村休閒旅遊、養生養老產業、村級物業等。”

衢江區蓮花鎮東湖畈村結合坡地村鎮建設,通過集中搬遷,拆除“一戶多宅”、老舊房屋後,對原有宅基地進行復墾複耕,新增良田100餘畝,可連片流轉土地達到1300餘畝。目前,該村已流轉出700餘畝土地,發展水稻、草莓、蔬菜、無花果等現代農業,人均收入提高3000多元。

目前,衢州各地村集體已收儲3000多棟舊宅,其中200多棟處於開發階段。張金華表示,接下來,衢州將積極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在閒置農房盤活、鄉賢迴歸等難題破解上進行試點建設,進一步加大閒置農房收儲力度,鼓勵鎮村兩級利用閒置農房,招引社會資本投資,開發高端民宿、文化創意、養生養老等新興經濟業態。

值得一提的是,農房整治還整出了新活力。衢州正考慮通過薄弱村宅基地整治和閒置工礦用地整治產生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以及耕地佔補指標、土地整理指標、旱改水產生的水田指標等各類可轉讓指標,按規定價格折算資金後,入股到杭州的園區或項目,每年按一定比例提供固定收益,實現資源變資金、資金變資本,用於集體經濟薄弱村“消薄”。

作者: 胡小飛 農民日報、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蔣文龍朱海洋

更多精彩內容

下載農民日報新聞客戶端

三農|資訊|問答|直播|報紙

掌握三農動態

見證鄉村振興

浙江衢州:农房整治“三字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