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前段時間,有個話題上了微博熱搜:95後第一份工作平均只幹7個月。

一眾70後、80後的職場“老鳥”不免感嘆:

“現在的小孩子確實太任性!”

“玩心太重……”

“一點壓力都不能承受!”

據統計,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會換;80後是3年半;90後,平均也能堅持到19個月。

而7個月,對很多95後來說,已經是相當長了。

今天的【書單觀察】欄目,我們和你分享幾個95後的跳槽故事,看看這些職場裡的年輕人,究竟為何如此躁動。

——書單君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腦殘的老闆才是我職場上的絆腳石


96年出生的阿澤從決定辭職到離開公司,總共只用了1天。

這已經是她自去年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後,半年多的時間裡辭掉的第二份工作了。

剛畢業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檔綜藝節目做編導助理,薪資低不說,因為錄製節目幾乎每天都需要熬通宵。在回家的出租車上,阿澤無數次看著路邊的早點攤開始營業,熱騰騰的蒸汽在天色昏黃的晨曦裡生機勃勃。但她靠在汽車後座裡,總覺得“自己快死了,心跳得特別快,頭疼得像有個鉗子在箍住自己。”

在節目收官殺青的慶功宴後,“因為不想年紀輕輕就猝死”,阿澤決定立刻離職。

她在家休息了半個月才緩過來。然後用四個月攢下的微薄工資去了趟雲南,在大理徹底放鬆了一個月,跨年的時候,阿澤和一群遊客站在洱海邊的客棧小院裡喝酒,大理正是冬櫻盛開的時節,粉紅色的花樹讓她陶醉,覺得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回想起拼命且崩潰的第一份工作,甚至有一種“恍如隔世”的錯覺。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可等錢用完了,還是要面對現實。

回到北京後,阿澤去了一家初創的廣告公司擔任文案策劃。沒有嚴重的日夜顛倒、作息混亂,但除了每天和客戶撕來撕去的焦心以外,最讓她頭疼的是要應付“腦殘的”領導。

那是個已經年過30的已婚婦女。平時除了工作吹毛求疵的苛刻以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每天晚上6點下班打卡前在微信群裡通知大家開會。

在阿澤看來,那些冗長的會議既沒有解決任何工作問題,也嚴重佔用員工下班的私人時間。

“有什麼事是白天不能講的,非要在下班的時候開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會?”會議一般持續1個小時以上,需要大家將每天的工作內容事無鉅細逐一彙報,領導常常嚴厲地當眾呵斥大家。

這讓阿澤非常憤怒:“明明可以寫郵件或者釘釘上提交日報,領導可能是不識字,需要坐在那裡耳提面命地當面罵人。”而且團隊裡每個人的分工都有不同,有些同事的工作內容根本和自己無關,“不知道為什麼要浪費時間聽這些廢話。”

在忍受了兩個月以後,還沒過試用期的她一封辭職郵件抄送公司人事部門和領導,收拾東西裸辭。

辦完離職手續,走出朝外SOHO大樓的那一刻,阿澤覺得一身輕鬆。在過去的三個月裡,除去過年在家休息的10天,阿澤和這種卸下心頭重擔的感覺一再相逢,

“有一種上癮的快感。”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畢業已經大半年了,阿澤初入職場的路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順利。

“喜歡的事情太難做,容易的事情又讓人噁心。” 裸辭後的她在家投了很多簡歷,可惜都石沉大海,但房租、生活花銷卻擺在面前。“也會焦慮,為什麼生活這麼難?”

我問她,如果上一份工作不那麼草率離職,再忍一忍,會不會習慣一些?她不假思索地搖搖頭,“真的忍不了,看見她(領導)就生理性的厭惡。”

可如果下一份工作還會遇到討厭的領導的時候怎麼辦?阿澤想了想,樂觀地回答到,“還是會辭職,繼續找唄,有手有腳總也不會餓死。”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突然轉崗,老子才不伺候你


知乎上一直都有一個高讚的問題:”為什麼現在的90後都不願意討好領導了?“

網友@cniris 回答:

我爹那個年代。

討好領導可以分一套房。

現在這個年代。

討好領導讓你多加班替他還房貸。

大部分95後的年輕人和阿澤一樣,對於職場複雜的人際關係基本上不屑一顧。剛剛走出校園,在職場裡還有諸多不適應,如果工作和同事、領導與自己的期待不相符,那麼說再見是當機立斷的事情。

時代變了。在職場上從一而終的工作已經不再是個人成長的唯一通道。在95後眼裡,只要有能力,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新工作。

再不濟,甚至可以做自由職業,不上班來賺錢。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PayPal發佈的《全球自由職業者調研報告》顯示,千禧一代已經成為了中國自由職業者的主要人群。

97年出生的小七,雖然專業學的是機械製造,卻一直有個靠寫作為生的理想。

大學時,他就一直給很多媒體做自由撰稿人。平時特別喜歡看書,有時候和同學一起聊天,聽到什麼好玩事,也第一時間用手機記下來當作寫作的素材。

他希望自己能夠去心儀的新媒體大號做一名內容編輯,可以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安心寫稿創作中。

最終,畢業後他放棄了家裡安排的考公務員的計劃,自己投簡歷,進入一家頭部新媒體公司,如願以償。

但新媒體其實是非常辛苦的行業,尤其是頭部大號,對內容、輿情、用戶粉絲的把控都非常嚴格。一篇稿子如果第二天要推送,小七幾乎沒有不熬夜的時候,最晚的一次寫到了凌晨6點,在推送前交稿。回家睡了幾個小時後,又得爬起來回復讀者評論。

當然,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短短几個月時間,他就寫出了好幾篇閱讀量過百萬的文章,被公司同事和老闆稱讚為:“爆款王”。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但是如今微信公眾號的發展整體並不容樂觀,文章的打開率和粉絲的轉化率都呈下降態勢。小七所在的公司也不得不尋求新的業務和機遇。

因此,他的大部分工作變成了寫廣告文案。

一篇稿子改七八九十遍都太正常,而且必須要滿足客戶各種要求。以前只要跟主編對接,現在半夜會被客戶叫醒改稿,最終呈現的內容還亂七八糟,這讓他無法忍受。

“我最討厭有人干涉我創作了!如果要寫稿子還要讓不專業的客戶不停地提意見,要滿足他們,我能創作什麼?!”

就這樣,因為公司戰略的調整,小七這個“爆款王”也毫不猶豫地離職。

我問他:“你為什麼不再試試,說不定你是可以寫出很好的廣告軟文的。”

“心裡已經不舒服了,我認為寫作還是要純粹一點。而且公司已經做了安排,客戶真的又業餘又無理,多呆一秒種,我都會異常難受。本來就不合適,我為什麼要委屈自己?”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工作內容和期望不匹配的事情,在我們這一代職場老油條看來,這真的太正常不過的事,忍一忍,就過去了。

但對於小七這樣的年輕人來說,他認為,

“既然當時說好我的工作內容和權限,那麼一旦不相符就只能拜拜。”

離職後的小七在家專心做自由撰稿人,除了繼續給媒體供稿,他還接了劇本大綱、漫畫文案各種項目,而且工作裡需要對接的人,比起上班時寫廣告軟文的客戶更多更雜。

“但感覺不一樣,這是我自己選的,原來突然的調整,我被動接受,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他走到哪都隨身帶著電腦,吃午飯的間隙,還抽出時間把電腦打開,按照對方要求改稿。

“客戶和客戶是不一樣的,我討厭別人不守信用,硬塞給我。”現在雖然看起來比上班的忙碌有過之無不及,但小七覺得自在,“每天都很充實。”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HR說,從沒見過這麼奇葩的年輕人


95後的確和以前的職場人不一樣了。

因為肩上還沒有太多社會與家庭的壓力,他們認為工作不只是滿足生計這麼簡單,也不再追求父輩們希望的“鐵飯碗”,能夠滿足興趣、實現人生意義更重要。只要幹得不爽,他們隨時都可能離開。

網上甚至專門為95後造了個詞——“隱形退休人口”。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曾經,退休只是一種狀態,而現在,退休是一種心態——重視自我感覺,追求舒適體驗,隨心所欲地做選擇。這種感覺並不是要求工作要多輕鬆,而是要與自己的調性契合。

你不能大聲責罵一個95後,他們真的會立刻辭職的。對他們來說工作就像處對象,可以不要求你有房有車,但要求兩個人待在一起要舒服。

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那些有車有房有娃的。工作對他們來說也像處對象,只不過激情褪去,無心談情說愛,只想一夜暴富。

雖說有誇張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了相對普遍的職場現象。

對企業來說,這些逐漸長大的95後大批地湧進職場。廉價、精力旺盛、學習能力強,腦洞創意大都是他們初出茅廬的優點。但不穩定和過於自我,也讓企業在對員工培養的時候不得不徹底改變思路。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結束了當天的最後一個面試,Alisa才有空回到辦公室喝口水。

從早上進公司開始,回覆求職信息,篩選簡歷、安排和接待面試已經讓她忙得不可開交。同事幫忙訂的午餐外賣早就涼透了,根本顧不上吃。

作為一家世界500強的HR,每年的招聘季都是Alisa最忙的時候。俗話說,金三銀四,除了跳槽的職場老人以外,剛剛畢業或者即將畢業的95後應屆菜鳥們更是蜂擁而至。

企業都想招新興的適應時代潮流的人才進入公司,給團隊輸入新鮮血液,所以95後被寄託了很大期望。

但近兩年,面試了大量95後,Alisa和同事們經常忍不住吐槽:現在的年輕人太沒有責任心,說辭職就辭職,一點也不為公司考慮,很多人面試的時候談好了條件,結果一入職,工作還不到半天就辭職走人。

而且離職的理由,也大多讓人哭笑不得。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去年秋招,有一個名校畢業的97年應屆生被招進來,本來公司對他寄予厚望。但僅僅2周時間,這個男生就突然“消失”了。

沒有任何徵兆地不來上班,第一天還提交了請假申請說自己感冒了,第二天補發的請假原因是“病情嚴重到需要住院”,第三天就已經是“在去機場的路上,準備回老家做手術。”

作為企業的HR,Alisa關切地打電話詢問他的身體情況,但手機要麼關機要麼被呼叫轉移,發微信也一直未回,“都幾乎要報警了。”

最後,該男生的部門同事告訴她,這小夥其實是去泰國旅遊了,在朋友圈裡曬了很多照片。

因為沒有正式辦理離職手續,Alisa再次耐心地跟在國外遊玩的男生微信聯繫,卻發現自己和公司的大部分領導都已經被拉黑。

“完全沒有任何擔當,這樣的人以後怎麼在職場中成長。”現在想起來,Alisa依然憤憤不平又無可奈何。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當然這樣的人是特例,但95後離職的頻率之高、理由之奇怪遠遠超過其他年紀的人。

Alisa 所在的企業HR群裡經常聽到各個公司的同行在抱怨——

“哎,公司剛來四個的95後幹了不到半年都走光了,又得重新招人了。”

“emm...是工資待遇給得太低了嗎?”

“沒有啊,給他們的待遇就是市場上的平均水平啊。”

“眼高手低,真頭疼……”

除此之外,大家也都感嘆現在的年輕人觀念很奇特。群裡有個HR說,他們是家初創新媒體公司,企業文化很開明,允許員工帶寵物上班,但有個95後女生提出離職的原因是:“喜歡狗的同事太多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貓一些。”

還有人以“同事顏值不高”、“遲到扣錢能理解,電腦打開要四十分鐘真不能忍”、“公司洗手間沒有感應水龍頭,可我有潔癖”等等各種讓人意想不到的理由提出離職。

跳槽頻繁,腦洞大,這是職場95後給企業管理者留下的共同印象。但其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壓力,每代人的思維方式也都不同,所以往往我們所貼的標籤都是錯的。


✎✎✎

職場上的代際鄙視鏈其實由來已久:

80後嫌棄70後世故,90後嫌棄80後老土,95後更乾脆,他們嫌棄所有人,覺得不爽就辭職,甚至都懶得敷衍。

但正如硬幣有正反兩面,每代人被吐槽之處,往往也是優勢所在:世故可能意味著老道,老土可能是靠譜,那些一言不合就走人的95後,也許比我們都更明白自己對生活的所求是什麼。

時代在進步,我們也總會從更年輕的人身上,看到更多的幸福條件:除了名、利、金錢,還有成就感、自由空間和活在此刻。

懂得讓自己享受當下,也懂得及時拒絕,可能也是我們能從這些年輕人身上學到的一課吧!


第一批95後,已經隱形退休了 | 書單觀察


圖源 | 《我們無法成為野獸》、部分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