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未來?

《湄公河》裡的小孩子給我的印象非常深。

裡面有幾個情節,一個是講張涵予和彭于晏等警察在金三角行動時,眼看就要抓到關鍵人物了,一個小孩端著機槍站出來,在警察猶豫的一瞬間打斷了他一條腿,警察的血噴濺而出,小孩的眼裡沒有一點波瀾。警察後來截肢,終生殘廢。

如何看待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未來?

還有一個是當地的毒梟糯卡用毒品來蠱惑無知兒童的心,唆使他們帶著炸藥包衝進我方境外的聯合作戰中心,將其炸燬,一霎那間整棟樓血肉橫飛,幾乎被夷為平地。

如何看待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未來?

犯罪吸毒觀眾見得不少,但藝術該如何傳達這種『惡』呢?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原本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所以《湄公河》的導演林超賢選擇了花比較大的筆墨在毒品交易區的孩子們身上,講述惡劣的生存環境是如何帶給這些無知的心靈以汙染,荼毒。

你在那些孩子的眼睛裡看不到任何作為一個『人』的影子。他們的心靈幾乎是麻木的。

正是這種麻木,直接喚醒了觀眾心中的恐懼——它讓每一個健康長大的孩子看到後都毛骨悚然。每個人都會想,幸好我沒有出生在那個地方。

我堅信,這種有代表性的共鳴,正是《湄公河》作為一部有瑕疵的主旋律電影卻依然能夠在國慶檔成功逆襲並且收穫超高讚譽的重要原因。

但我想說的是,即使今天我們的主旋律電影突破了十億票房,但是並不夠好。我想說我們應該更好,如何更好。

一、主旋律電影講的也是『人』

如何看待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未來?

很多觀眾在湄公河之前對主旋律電影有著強烈的牴觸,似乎在我國電影市場上『主旋律』=『原罪』。當然其實這不能怪觀眾,畢竟很長的一段時間了裡我國帶有『政治』意味的電影都做得太……刻意了,沒有張力。

但話說回來,好萊塢那些,像《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更老的包括《巴頓將軍》《飄》以及我非常愛的《全金屬外殼》,他們的生產者都是在生產和傳播主流的政治傾向和政治思想。他們為什麼能做好,能有那麼多擁躉呢?

我們常常講,看電影是『自願做那一場夢』,觀眾頻頻不滿的,是夢的牽強和矯飾,想要的,是在夢裡體驗自己此生可能都無法體驗的『他人的生活』。歷史、戰爭、與生死有關的搏鬥尤其不容易體驗,所以潛在的受眾數是遠超人們想象的才對。

而那些廣受詬病的主旋律電影最無知的一點就在於,他們不把人當人,

什麼『手撕鬼子』啦之類的,都是完全沒有說服力的。因此把握角色的建構我覺得是第一位的。主旋律電影怎麼就不能好好塑造人物了呢?

二、主旋律電影要讓觀眾『感到真實』

美國的主旋律電影常拍的一個是內戰時期,一個是越戰時期。我國的主旋律電影常拍的一個民國時期,一個是抗日戰爭時期。當代的題材受限比較大所以其實不多。

但是抗戰題材其實才是受到非議最多的。網友現在還時常在調侃的就有諸如『褲襠藏雷』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情景,動輒就是『抗戰神劇』。

如何看待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未來?

但是你會發現事實上我們的父輩、長輩中有很多人對這種抗戰神劇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明明很爛,還要看。為什麼?這不是因為他們真的腦殘,而是因為那段歷史本身,其實是動人的。

所以《勇士》就難免被爭議——優劣勢太懸殊。

《勇士》主演是李東學、于小偉、聶遠,還有林妙可,懂的人都知道他們是『老紅軍』『老黨員』了。看片途中我也實在看笑了幾次,有些臺詞真是尷尬,太過了。但是我看完確實有一種感觸。我能感受到那些紅軍一天走完一百多公里山路的驚人記錄的疲憊,以及奪取瀘定橋的艱險,還有戰爭本身的殘酷。

你人在電影院裡,但是知道它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你看到那些士兵冒雨冒寒冒病冒死去戰鬥,心裡不會覺得電影在騙你。至少那一瞬間,人會有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歷史的熱血。

如何看待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未來?

于小偉的角色和炮兵(我不知道是誰演的……)代入感是很強的。這種帶入感是受時代與背景所賦予的。戰爭在我國不是誰都能拍的,你要去傳遞一些歷史性的東西,除了走主旋律的路子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當然也可以選擇不拍,拍校園,拍愛情,拍微微一笑很傾城嘛,但是這樣一來一則市場單一,二則確實會讓整個社會中普通人對於歷史的熱情(不等於正確的歷史)嚴重下降。尤其是對年輕人。所以你說完全摒棄主旋律利多還是弊多?真的說不清。但如果反正要拍,就請拍好一點。

你可以多拍一點那個時候的普通人。想象一下你自己妻離子散,還在樂呵呵拼了命地打仗的,圖什麼?再想想如果有人為你喪命,你又當如何?想想你究竟是否也是一個懦弱的人?想想如果那個需要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是你,該如何是好?這些問題你一旦問自己,你就會感受到百感交集。你就覺得時代與時代之間的人與精神,是有很大區別的。那個時候還不是那麼利字當頭。你甚至會猜想真實的歷史,是更紛繁複雜的。

人們會懂得憐憫。

懂得尊敬。

這就是人們感受到『真實』的那一瞬間所會迸發的情感。像《勇士》這樣的電影如果說非有什麼存在的意義,那可能能讓觀眾去嗅著一點歷史的味兒,來點啟發。

這樣的題材以前我看過的好電影也有《集結號》,有《亮劍》(電視劇),它們都口碑很好,觀眾看了能有所觸動。這個觸動的前提一方面觀眾也要學會放下偏見,但同時我們的從業者也要爭取能夠在敘述歷史的部分儘量做到『真實感』的傳遞,或者哪怕是『有政治立場的』給觀眾一個『真實感』,只要做得好,觀眾未必不會買單。至少你可以告訴觀眾,敵軍也不是窩囊廢,我們贏得有智慧對不對。

三、和平與正義,才是真正的主旋律

一開篇我就說了《湄公河》裡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設計之一就是小孩人性的泯滅。我當然知道,這也是套路,林超賢不是在這個點上做得最好的,更不是首創。但勝在,他做了,然後成功讓足夠多的中國觀眾在電影院看到了,這是他的成功。

有一部電影叫《上帝之城》。

如何看待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未來?

真要論孩子的『惡』,無知的『惡』,貧窮的『惡』。去看這部。

你會發現看完不知道該說什麼,不知道該怪誰。

左思右想,前思後想,你到後來看得越多,你越發現,大體上你自己內心是認可主旋律的價值觀念的——我指的是對於和平、正義、進步等觀念的認可。因為這些東西,實實在在地關係到每一個人日常的生活和後代。人們關心這些。

主旋律電影往往代表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而統治階級往往希望社會穩定。那麼,和平、穩定、公平、正義等等這些理念,是完全可以與之契合併成為電影的主題思想的。創作者理論上確實有可能因此獲得更大的自由和資源。

這未來有可能是我國商業片的一個重要的探索方向。如果政策真的能夠鬆弛一些,給予創作者這個方向上的自由,對,哪怕只是這個方向上(主旋律)的,我想對於中國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而言,都會是一個有力的刺激。自由,就是我想討論這個話題的原因。不管以什麼形式,電影太需要自由了。總得找到地方去撕開那個口子。

我也不確定,《湄公河》是否只是玩笑式地給了中國觀眾一個驚喜,畢竟它的成功最為關鍵的,其實還是廣大觀眾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我國軍隊在外的真實作戰,是受那種新奇和熱情驅使;我也不確定,是否是因為我們正身處在一個缺少信仰的社會里,所以才常為簡單樸實的執著、善良、正義和熱血而激動不已,涕淚漣漣。但我很確定,即使這或多或少是個混沌的時代,但其中依然有很多清醒而智慧的人。也許主動去探索主旋律的可能性和自由度要求他們不得不做一些妥協,這些妥協有時候並不讓人喜歡。但也有時候,妥協是為了更大的堅持。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如何看待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