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變(12):賦能決策

by 楊學成

搞清楚了價值引擎之後,讓我們深入企業內部,看看人工智能為什麼以及怎樣賦能決策:

智變(12):賦能決策

傳統經濟學假定人是理性人,而管理大師赫伯特·西蒙(其實西蒙遠不止是管理大師,這個人的才華橫跨了很多個領域,感興趣可以自行搜索)則挑戰了理性人假設,提出了「管理人」的概念,也就是「有限理性」,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西蒙認為,理性人在決策時追求最優解,而有限理性的人只追求滿意解。原因在於,完全理性的決策需要佔有並分析充分的信息,而信息是無限的,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注意力去應對無限的信息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只能有限理性。

通讀西蒙的《管理行為》一書,可以將管理做如下理解:管理是一種決策,決策是一種選擇,選擇是一種放棄!在面對管理決策時,一個人可以調動的頭腦內部的信息塊不會超過7個,所以在很多時候必須依賴於外部信息的輸入。由此可以得知,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是管理者做出優良決策的保證,這也是為什麼每家企業都有各種報告或信息彙報機制的原因。企業內部的信息流轉,是管理決策不可或缺的養料。不管是基於各種紙質材料的彙報,還是依託於OA或ERP系統的電子信息流,都是為了幫助管理者做出好的決策。

問題在於,管理者即便可以輕鬆獲得這些信息,他就一定可以做出好的決策嗎?更進一步,信息的數量與決策的質量一定成正比嗎?再者,隨著可獲得和可呈現的信息越來越多,管理者真的有精力和能力來處理這些信息嗎?當管理者趴在電腦前處理各種批文的時候,他們是真的在為最好的決策負責嗎?難道他們不是更多地傾向於撇清自己的責任?對這些問題的追問,將會把我們引向一個非常恐怖的管理現實——信息的可獲得性和豐富性正在偏離賦能管理決策這一主要目標!毫不誇張地說,當前的「信息官僚成本」已經成為最大的管理成本!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1)儘量壓縮管理成本是公司跑贏市場的關鍵,2)信息是做出管理決策的前提,3)信息官僚成本急劇上升。怎麼平衡這三者?答案是,讓信息直接賦能管理決策,而不是隻賦能管理者。信息如何才能直接賦能決策呢?這就需要一套自動化的管理決策機制,這種機制能夠隨著信息的輸入直接做出決策,無需向管理者請示。過去我們很難做到這一點,一則管理者們瞭解到的信息並不全面,只有那些可以信息化的信息才可能被管理者看到;二來信息系統還不具備真正的賦能決策功能,這些系統的大多數功能都是基於傳統企業的層級制來分配管理權限的;三是自動決策會讓管理者找不到感覺,就像自動駕駛汽車讓司機失去掌控感一樣。

然,伴隨著智能技術的滲透,市場的自動化程度正在快速提高,未來大量的市場交易都會是智能技術處理的。這一趨勢將會倒逼開展業務的企業和公司,必須在控制管理成本上做出響應,否則公司這種資源配置方式將會被市場打敗。控制管理成本,最快捷的路徑就是將例行的管理決策交給智能算法去完成,這種做法會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上升曲線的斜率,幫助企業跑贏市場效率。

當然,管理者不會消失,相反,管理職能將前所未有地重要。只是,管理者將不會處在決策流程的核心環節上,甚至絕大多數的管理決策都不需要管理者來執行。管理者未來的任務是,決策決策!什麼意思?就是決策什麼決策才是管理者需要決策的,什麼決策又是管理者根本不需要決策的。

結論:管理,問題永遠多於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