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琳大神順利寫完《哈利波特》的工作方法,值得每個人學習

羅琳大神順利寫完《哈利波特》的工作方法,值得每個人學習

來源丨焱公子(ID:Yangongzi2015)


一、每天忙碌不停,卻毫無成效,你需要提升深度工作能力

每天一上班就開始陷進網絡,隨時隨地準備接收電郵;

在即時通訊軟件的尖叫聲中手忙腳亂,不知應該先回復誰;

繁雜的多線程工作,同事不斷地打擾,讓好不容易集中起來的注意力又垮了;

一個網頁接一個網頁的打開,忙得不得了,卻好像也沒有什麼成效;

……

以上這些,是我在做職場諮詢時,常常聽到的問題,也是令職場新人頭疼又苦惱的問題。

這些忙碌,幾乎佔據了我們工作的大多數時間,讓我們形成了一種虛假意識:每天忙得要死,工作非常努力。

但這種“偽努力”,真的有價值嗎?

2011年,普利策獎入圍作品《淺薄》一書中,作者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Carr)曾寫道:互聯網悄悄吞噬我們的專注力。我們喪失了整體、理性的思考方式,轉而呈現出碎片、經驗的思維取向:

“當我們在新聞網站上瀏覽最新焦點時,突然收到一條信息,提醒有新郵件到達。幾秒鐘後,RSS閱讀器又告訴我們,最喜愛的博主剛剛上傳了一篇新博文。沒一會兒,手機鈴聲響起了,原來有短信送達。與此同時,Facebook和Twitter網站的用戶頭像也在不停地閃爍……”

心理學上有心流的概念。指的是人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當精力完全投注,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例如藝術家在創作時,進入心流,抗拒中斷。

提升深度工作能力,是培養人進入心流狀態的絕好途徑,寫出《哈利波特》的J. K. 羅琳,就特別喜歡用這個方法。

那麼,深度工作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好處?

我們又要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來進行深度工作?

羅琳大神順利寫完《哈利波特》的工作方法,值得每個人學習

二、在以快為先的網絡中心時代,深度工作極富意義

什麼是深度工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卡爾·紐波特在其暢銷書《深度工作》中告訴我們: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時代的自控力、專注力、精力管理和時間管理指南,是在新經濟形勢下取得成就必備的核心技能。

卡爾博士在應用此能力的十年間,僅發表的學術論文就較之前呈倍數增長,還不包括在其他領域的文學創作。他認為,這項技能,可令人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能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最重要的一點,是它難以複製。

我們為什麼要投入到深度工作模式中?

001.快速掌握新興的複雜事物,從容應對信息科技的衝擊。

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我們要想快速掌握,熟練運用複雜科技,就必須得擁有深度工作能力。

如果我們對待所學知識,都只是飄在表層,進行浮淺工作,那是沒法掌握的。

什麼是浮淺工作?就是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干擾的情況下開展。例如前臺接線員接電話。此類工作通常不能為世界創造太多新的價值,且容易複製。

002.創造難以複製的真實價值,成為不被替代的稀缺型人才。

深度工作力的缺失,會讓人陷在忙亂又無序的狀態。工業經濟時代,技術工人若沒有培養專注力常常無礙,他們的工作在數十年間,很大程度上不會有什麼變化。但隨著信息經濟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知識工作者,他們跟專業人士一樣,需要一個專注的環境,讓自己沉浸到工作中。提升這項技能,能創造真實價值,在職場中易於取得成功,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人。

J. K. 羅琳就是深度工作的極致踐行者。她有一個自己的推特賬號。但在最初的一年半時間裡,她只發送了一條消息:“這的確是我,但是恐怕你們不會在這裡經常看到我的消息,目前,筆和紙對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深度工作帶給J. K. 羅琳的,是全身心投入創作,從而也讓這本魔法書魅力十足,無從替代。

003.抑制碎片的注意力分散,克服網絡時代的自我管理危機。

真正投入工作,其實比休閒時光更容易感受到樂趣的。工作有著內在的目標、反饋規則和挑戰,這些東西能鼓勵我們積極參與,專注其中。而休閒的時光,看似輕鬆愉悅,但因為其組織鬆散,需要付出較大的努力,才能創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為什麼總是會分心?因為大腦習慣了。在碎片化時間裡,我們給大腦輸入什麼,它在之後就會照著怎麼辦。所以,我們要培養深度工作力,給大腦重新編排程序,把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

羅琳大神順利寫完《哈利波特》的工作方法,值得每個人學習

三、踐行深度工作的3個策略

只有依靠高度專注,才能嫻熟一種困難的技藝,或解決一個艱深的問題。深度工作能力,要如何培養?我想分享3個策略。

001.提前設定,把深度工作逐漸培養成習慣。

我們知道,習慣一旦養成,會很難改變。因此設定工作結構性,作出行動,讓大腦儘快處在深度工作狀態很重要。

例如,做好事先規則,給自己一個提前設定。列出清單,細緻地反覆推敲:我要在哪裡工作,這一次工作的時間為多少,在已經邁步之後我要怎樣做?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使得進入並保持高度專注狀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把適合自己的項目保留下來,然後逐漸培養屬於自己的工作習慣。

002.遠離社交媒體,謹慎選擇網絡工具。

如果一直處於深度工作狀態,人容易厭倦。適當地勞逸結合進行放鬆,可以讓自己高效率處理浮淺工作。但在放鬆的過程中,我們又會容易回到被碎片化打擾、分心,從而回不來的狀態。

微信可以說是讓我們分心的“頭號敵人”了。每天在上面花那麼多時間,能產生多少價值?朋友圈的“點贊”有沒有給你帶來存在感?公號文章有沒有令你學到知識?一天下來,當我們回過頭來整理,會發現,投入了大量時間在微信上,但其實也並沒記住多少真正有用的東西。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社交都能帶來幫助,絕大多數只是在消耗我們的時間。想要高效集中注意力,就應遠離浮淺工作,遠離無效社交。

卡爾·紐波特提出了一種可以幫助減少手機和網絡使用的簡單策略——計劃網絡時段,即預先計劃好你使用網絡(或手機)的時間,然後再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絡(或手機)。這一策略旨增強我們控制自己注意力的力量,從而幫助我們從容地抵擋令人分心的刺激。

我個人很喜歡用的番茄計時法,也能起到這個作用。在一個番茄鍾(25分鐘)內,不看手機不上網,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之後休息5分鐘,再開始第二個番茄鍾。剛開始使用這種方法時,會非常不適應,感覺25分鐘特別久。但一旦習慣了,工作效率能提高近一倍。

羅琳大神順利寫完《哈利波特》的工作方法,值得每個人學習

003.減少浮淺工作,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2007年,一家名為37signals的公司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將每週5天工作制縮短成4天,並且每天仍舊工作8小時。結果發現,儘管工作日少了一天,但員工仍然能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原因就在於,他們砍掉了很多浮淺工作。

收發郵件、打電話、網頁瀏覽、整理各種單據、參加會議等,都屬於浮淺工作,這也是工作的一種模式。它們往往並不像看起來的那麼重要,但它們也並不可怕。在合適的條件下,浮淺工作能夠輔助深度工作更加具備高效率。所以,比浮淺工作更可怕的,是不去改變、提升自己的深度工作力。

如何避免浮淺?我推薦:做計劃。利用可視化方格來幫助自己在時間的推進中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舉例來說,就是準備好筆記本,在每個工作日開始的時候,開啟新的一頁。頁面左側,每隔一行寫下一天的每一個小時,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時間。再將工作日的每一天劃成方格,把活動放在空格中。

如果沒有計劃,時間可能會不知不覺被浮淺事務佔用了:瀏覽網頁,頻繁地查看郵箱,時間一晃就過。而當有了計劃,就可以看著記錄,監督自己留出足夠時間,用於深度工作。

在當前這個以網絡為中心的浮淺信息時代,深度工作能有效提升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職場上尋找到更加有意義的未來。

誠如卡爾·紐波特博士所說,深度工作是一項不會過時的技能,它是將人們從技術壟斷導致的精神異化狀態中解救出來的良藥。


作者:焱公子,髮型光芒萬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500強,專注解職場。寫有靈魂的故事,過有溫度的人生。公眾號:焱公子(ID:Yangongzi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