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印記】錦繡壁畫滿堂彩

無論走進中山哪一座祠堂、廟宇,或是民國初年建造的中式或中西合璧民房,舉頭總能看到或大或小的繪畫,位置多在屋簷下的牆壁,這是壁畫,是古建築中運用較廣的民間藝術之一。

【香山印記】錦繡壁畫滿堂彩

中山市歷史文化街區及優秀歷史建築中山南區沙湧民居局部。(中山市檔案館藏)

遠古時代的巖畫,可以稱為古人“塗鴉”,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是現代壁畫的鼻祖。當時人類棲身於天然洞穴,在狩獲豐盈時,以樹枝或原始毛筆蘸用含鐵豐富的紅土研成粉末加水調成的色漿,把獵物圖像畫在洞壁上,作為日記式的記錄,或供祭神或娛神之用。紅土是隨手可得、便於蒐集應用的天然顏料。人類早期的壁畫,幾乎都是以紅土作為顏料。

中山的壁畫源遠流長,大抵始於營造廟宇祠堂和富貴人家居室。據《香山縣誌》記載,香山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立縣後,由朝廷派來的第一任縣令範文林下車伊始,第一件大事是“崇建寺觀”。隨著建築物頹毀,壁畫隨之消失,中山於明、清朝留下的壁畫已很罕見,現存者大多繪於民國初年,後期修復過程中經過多次重新塗色、勾邊,不少已失去原貌。

【香山印記】錦繡壁畫滿堂彩

沙溪龍瑞村內的廟宇(中山市檔案館藏)

【香山印記】錦繡壁畫滿堂彩

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馮氏祠堂外景(中山市檔案館藏)

【香山印記】錦繡壁畫滿堂彩

庫充中街3號民居住宅屋內一景(中山市檔案館藏)

中山現存的廟宇、祠堂、民居壁畫,內容多以勸善、彰賢、閒適為主,繪畫風格以仿效明清朝以來的文人彩墨畫居多,部分畫工在技術上幾乎達到專業畫家水平,對整座建築物起到不可或缺的裝飾作用。構圖和人物大抵陳陳相因,缺乏創意,雖多有署名,畫工來歷一般無從查考,這便是他們只能稱為“匠”而不能稱為“家”的原因。

【香山印記】錦繡壁畫滿堂彩

南朗鎮南朗祖廟裡的手繪畫(中山市檔案館藏)

石岐南下三山侯王廟牆畫應用較廣,幾乎所有牆壁的頂部,甚至轉角都有牆畫。由於重繪次數多,或許與原貌相去較遠,最後參與重繪畫工的技法,多數已非傳統中國畫,其中夾雜不少水粉畫乃至西洋油畫味道。

民國初年起,華僑紛紛回鄉興修住宅,“中西合璧”的新形牆畫開始出現於這些建築物上。新建的華僑屋多為二層或三層樓房,外觀多以歐陸風情為主,沒有牆頭,不能沿用傳統牆畫,就改為在板障上畫。在塗過石灰水的牆壁上繪製彩墨畫,顏色能夠滲透進去,在板障上作畫,為防止褪色,改用西洋油畫顏料,或者自行將顏料與木油調和,在僑屋中常見的中式油畫,題材和風格雖按中國傳統,但已有“西法東漸”的味道。

【香山印記】錦繡壁畫滿堂彩

庫充中街3號民居住宅二樓窗戶繪畫(中山市檔案館藏)

在已故中山畫家黃霞川龍頭環的家中,樓梯口頂端有一幅詩人阮章竟以西式輪船為題材畫的油畫。黃、阮二人是少年時代的同村好友,阮章竟家貧,以畫牆畫為業幫補家用。黃家建大宅,黃霞川指定由好朋友阮章競作畫,連輪船題材也由黃霞川指定。

《中山文史 第六十七輯—民間瑰寶》/劉居上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