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喪葬習俗一一“排七”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雖然喪葬品準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內容並沒有太大變化,並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就目前情況看,喪葬習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儀行當的人卻不少。

民間喪葬習俗一一“排七”

在農村老家殯葬習俗中“排七”是一重要禮儀之一。下面上善若水和您共同分享這一喪葬習俗“排七"。

一:喪葬禮儀中為什麼怎麼“排七”?“排七”是指老人去世的那天起計算,每七天為“一七”,從一七一直排到“七七”,七個七共計四十九天,在民間給去世的人“過七”是喪葬禮儀中重要的活動,“過七”一般最重視“一七“、“三七"、“五七”、“七七”。在我們這裡逢“三七"或“五七”是最隆重,是要大宴請親朋好友的。

民間喪葬習俗一一“排七”

二:農村喪葬習俗“澆七”。從人去世的那天起算七,如果有一七跟農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重,這就叫“犯七”,如果“犯七”是要“澆七”的。怎樣“澆七"呢?就是到了犯七這一天,用燒紙紮朵紙花,把紙花夾在秫秸稈上,提一桶水,用木杓舀水淋右紙花上,直至把紙花淋澆爛為止。

民間喪葬習俗一一“排七”
民間喪葬習俗一一“排七”

三:喪葬習俗“燒七"。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民間喪葬習俗一一“排七”
民間喪葬習俗一一“排七”

四:喪葬習俗“排七”的來歷。“排七”據說是跟神醫扁鵲有關。頭七的來歷是因為扁鵲,醫治一位太子的時候,因為太子已經死亡,扁鵲便說七天之後太子會醒,而扁鵲當然知道,太子只是假死。只要經過治療,肯定會醒的。雖然說如今頭七已經不能看出死者是否真的死了,因為頭七的時候,死者早已下葬,就是假死也沒人知道,但是死者要停屍三日,在這期間,人們就可以分辨了。所以,有人可能會說,人死了不就當場看出來了嗎?其實不然,古代醫療水平比較低,假死不能被發現,是很正常的。由此可見,歷史上能傳承千年的習俗,其實都不無道理。喪葬習俗中“守靈”不是沒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