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大运河文化带|扮靓“母亲河”,沧州这样做!

大运河文化带|扮靓“母亲河”,沧州这样做!
大运河文化带|扮靓“母亲河”,沧州这样做!

吳橋縣境內綿延34公里的大運河,以其“九曲十八彎”的河道美景,滋潤著享譽世界的雜技文化;滄州市區運河段“運河生態文化帶”的建設,再現景緻獨特的古韻河景,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絕佳去處;7公里運河水的川流不息,不僅為泊頭市帶來一條生態綠廊景觀帶,也為過往遊客賞景踏青提供了旅遊景點…… 悠悠古運河,魅力新滄州。滄州作為京杭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近年來,按照將大運河文化帶滄州段打造成為“中國大運河文化重要的承載地、城市生態休閒走廊示範區、滄州城市重要標誌”的目標,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以生態提升顏值,以文化突顯魅力,以創意彰顯活力,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重塑千年運河魅力。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讓厚重的文化永續傳承

——圍繞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加速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古老的大運河蜿蜒流淌,孕育了中華民族醇厚的文化底蘊,也記錄著人類兩千年的悠久文明史,這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文化傳輸帶。

厚重的運河文化猶如涓涓河水生生不息,衍生出沿線豐厚且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名揚天下的武術、雜技等文化。千百年來,這些文化在運河兩岸不斷髮展、傳承,從這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在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今天,京杭大運河所蘊含的文化積澱,已逐漸成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內容。如何傳承好運河文化底蘊,成為“傳承好、保護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關鍵所在。翻看近年來滄州激活運河文化活力付出的點點滴滴,處處洋溢著日新月異變化的痕跡。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2014年,大運河成功申遺。南運河滄州-衡水段、連鎮謝家壩、華家口險工“兩點一段”列入其中。在滄州穿境而過的大運河,長度達到253公里,其中位於現在主城區的河道蜿蜒曲折極富特點,鮮明呈現著南運河“三彎抵一閘”的古老河道形態。最引人注目的是,此河段留有眾多歷史遺蹟,人文底蘊深厚,這讓大運河滄州段成為南運河上最具代表性的河段。
為全面展示滄州段南運河的人文地理面貌,2017年,原市文廣新局認真梳理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對歷年來調查發現的大運河文化遺產進行復查,並對大運河河道、堤岸、各類水工設施等遺產本體以及大運河流經的城鎮、村落等環境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在原有基礎上補充了部分與運河相關的遺產點,建起大運河遺產信息數據庫和名錄。編制完成的《大運河滄州段文化遺產名錄》中,收錄文化遺存16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27項,在滄州境內串聯起一條熠熠生輝的文化長廊。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著眼於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我市還逐步加強對大運河滄州段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域特色文化的保護、挖掘和弘揚,啟動市區運河段“運河生態文化帶”一期工程,致力於打造季相分明、景緻獨特的古韻河景。尤其今年,加速推動省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落地滄州,建立健全運河沿線文物保護系統性工作方案,加強對重點文物和遺址遺蹟的保護力度。
以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為統領,今年我市還全面加強大運河沿線文物保護、河道水系治理管護、違法違規建設清理整治、特色文化名鎮建設、對外宣傳和經濟項目合作交流等全域管理工作。通過借鑑雄安新區等先進地區規劃建設管理經驗,聘請國內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等高層次人才組建專家諮詢團隊,為大運河文化帶規劃設計全程把關。目前,《滄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正在編制中。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讓綠色鋪就運河底紋
——全力推進大運河沿線綠化和城市區提升改造工程,構建大運河綠色長廊
因河而生,靠河而興。在獅城百姓的心中,始終流淌著一種運河情懷。以傳承大運河生態文明為目標,立足打造生態滄州、綠色滄州,滄州再度扮靚大運河,讓綠色成為大運河最美麗的底紋。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去年,市委、市政府積極開展大運河城市區提升改造工程建設,先期精心打造了滄州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為廣大市民提供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在保留原有樹木和地形地貌的基礎上,利用運河清淤工程堆積的土方,因勢就勢打造場地微地形。”施工方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工程範圍北起鯨川路、南至王希魯閘、西至堤頂路西側、東至清池大道。河道長約3.61公里,用地面積約1200畝,建設總投資估算1970萬元,展示區整體草皮鋪設面積約55萬平方米。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滄州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的建設,是滄州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的一個縮影。圍繞構建“林水相依、綠廊相連、綠塊相嵌”的大運河綠色長廊,根據沿線林業現有基礎和特色資源,滄州沿大運河河道(不含城區段)建設寬度不低於2000米的綠廊,並佈局森林公園、家庭林場、桑果採摘園、林果觀光區、林業體驗園、綠色生態休閒區、運河生態公園等。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號角吹響馬蹄疾,唯旗誓奪勇爭鋒。一時間,大運河沿線遍佈植樹造林的場景,一個個森林公園、生態大方、家庭林場、採摘園、休閒園“破土而出”。
“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造林計劃,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遠遠不夠,必須充分調動有資質的綠化公司、合作社、造林大戶參與造林的積極性。”東光縣林業中心主任林子新介紹說,通過出臺多項激勵措施,東光明確了三個綠化園區、三個森林公園、三個苗木基地、三個採摘園區以及運河所有沿線村莊各建設一個家庭林場。其中,綠化園區每個綠化面積為5000畝,森林公園每個為5000畝,苗木基地每個不少於3000畝,家庭林場1萬餘畝。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不止東光,吳橋、滄縣、運河區等大運河沿線縣(市、區)均聞令而動,先後完成大運河沿線綠化工程造林35.6萬畝。今年,我市還將在滄州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基礎上繼續向北推進,爭取將環境衛生清理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延伸至市委東側南關口村。
春暖花開,微風拂面,放眼運河兩岸,一條自然、富氧、舒適的景觀帶呼之欲出,一灣滿載靈性與生命的運河水,再次串起獅城的繁華與生機。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讓沿線景觀連點成線

——依託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激活運河文化旅遊資源

“千年雜技夢,百里運河圖。”蜿蜒的大運河自滄州腹地穿行而過,造就了滄州獨有的運河旅遊資源。

立足打好“運河旅遊這張牌”,2018年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前夕,滄州推動運河沿線吳橋、南皮、東光、泊頭20個文化旅遊項目的建設和提升,精心打造七大經典文化旅遊項目,以此全方位展示滄州運河沿線景點景觀,吸引廣大遊客共享滄州旅遊盛宴。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依託鮮明特色的文化旅遊形象,充分嫁接‘地方性’這一特點,全方位彰顯出運河旅遊魅力。”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運河沿線縣(市)將演藝巡遊、千人雜技展演、六合拳、小竹馬、運河號子、大麻鳽情景劇等精品旅遊節目常態化,讓遊客近距離感受大運河特有的文化旅遊魅力。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今年,我市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再發力,打造享譽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的“黃金旅遊圈”,以旅遊產業“虹吸效應”,逐漸培育起具有滄州地域特色的廣闊文化旅遊市場。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我市深入挖掘運河旅遊資源,整合開發運河旅遊產品。對運河流經縣(市、區)進行整體開發建設,突出地域文化,面向世界,打造大運河核心精品旅遊區。今年還計劃開展大運河旅遊專項調研活動,對大運河從整體到細節進行盤點梳理,推進建成青縣馬廠鎮、滄縣興濟鎮、泊頭市泊鎮鎮、東光縣連鎮鎮、南皮縣烏馬營鎮、吳橋縣鐵城鎮等特色小城鎮,加速滄州武術小鎮、吳橋雜技旅遊小鎮等旅遊特色小鎮建設,打造滄縣、東光、吳橋等大運河美麗鄉村片區,啟動滄州舊城(鐵獅子)景區建設及其他項目建設,以旅遊項目建設和提升,推動運河沿線文化旅遊資源大放異彩,加速形成享譽京津的旅遊“新地標”。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加快推進京津冀旅遊示範區建設,充分挖掘大運河旅遊資源和文化內涵,發揮項目的區位優勢和帶動效應,主動積極對接京津冀及周邊市場,打破區域壁壘,推動區域旅遊資源融合發展,實現三地旅遊資源、景點景區和遊客間的互聯互通。
大運河文化帶|扮靚“母親河”,滄州這樣做!
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個個富有運河氣息的旅遊景點景區,不僅將成為滄州大運河旅遊帶建設的新亮點,還會深深震撼遊客的心靈。

來源

滄州日報

大运河文化带|扮靓“母亲河”,沧州这样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