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原文:[雲林鵝]:《倪雲林集》中載制鵝法。整套鵝一隻,洗淨後用鹽三錢擦其腹內,塞蔥一帚填實其中,外將蜜拌酒通身滿塗之,鍋中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蒸之,用竹箸架之,不使鵝身近水。灶內用山茅二束,緩緩燒盡為度。俟鍋蓋冷後揭開鍋蓋,將鵝翻身,仍將鍋蓋封好蒸之,再用茅柴一束燒盡為度。柴俟其自盡,不可挑撥。鍋蓋用綿紙糊封,逼燥裂縫,以水潤之。起鍋時,不但鵝爛如泥,湯亦鮮美。以此法制鴨,味美亦同。每茅柴一束,重一斤八兩。擦鹽時,串入蔥、椒末子,以酒和勻。《雲林集》中,載食品甚多;只此一法,試之頗效,餘俱附會。

淸 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雲林者,倪瓚也。倪瓚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與黃公望、王蒙、吳鎮並稱“元四家”。他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居士、雲林子,或雲林散人,別號荊蠻民、淨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閒仙卿、幻霞子、東海農、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海瓚、奚元朗。江蘇無錫人。倪瓚博學好古,家雄於財,四方名士日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家財給親故,未幾兵興,逃漁舟以免。入明,黃冠野服,混跡編氓。時處元末明初,生逢亂世,因而,他遠離政治,孤抱才華自得其樂。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倪瓚其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是個富N代。倪瓚從小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卻別有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不願管理生產,自稱“懶(嬾)瓚”,亦號“倪迂”,常年浸習於詩文詩畫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末仕。家中藏書數千卷,親手勘定。倪瓚的山水畫,寥寥幾筆,就能畫出一種寂寥、荒寒、悽清之感。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倪瓚祖上是做生意的,所以從小他就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可以說是有錢又高雅。後來成了家族的掌門人,財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不過倪瓚確實不是做生意的料兒,於是花重金建了一座三層小樓閣,平時沒事兒叫一些朋友過來吟詩作對,喝酒聊天,搞個小雅集什。不過呢,倪瓚有個毛病特別愛乾淨,要說講衛生是好事呀,不過這位雲林兄愛乾淨有點過,用現在話講叫潔癖,而且還是宇宙超級無敵的潔癖,史載性好潔,連屋前後樹木也要絕經常洗拭。據說他洗個臉要換十幾次水,穿衣服之前抖灰塵也要抖十幾次,這些還只是小兒科,請看具體案例:一次,倪瓚和朋友一起談論詩文,要泡好茶招待,就命僕人到七寶泉打水。水打回來之後,倪瓚交代僕人:提在前面那桶水,拿來泡茶;提在後面那桶水,拿去洗腳。他朋友見狀,心中感到好奇,追問原因。倪瓚說:“前桶的水,一定乾淨,所以用來泡茶,後桶的水,恐怕已經被僕人的屁所汙染了,所以只好拿去洗腳啦!” 不過倪瓚,不知考慮到僕人也許會打噴嚏的問題嘛,時間一久,很多人就都受不了他了。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倪雲林因為這乾淨也沒少得罪人,有一次朋友家的芙蓉花開了,邀請倪雲林一道賞花宴飲。朋友知道他有潔癖,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連柱子和柱礎都擦得鋥亮。上菜做好了也很清爽乾淨,知道他事多,怕生熟不分,也沒劃線裝飾,連盤頭都沒擺,可是沒想到,上菜的廚師是個滿臉大鬍子的人。倪瓚一見,站起來把衣服左撣撣,右撣撣,意思是要走了。主人非常驚訝,這菜還沒吃一口,怎麼就要走了?倪瓚說:“廚師那麼多鬍子,肯定好髒,我還吃他做的菜乾嘛?”所以各位明白廚師為什麼必須勤洗手、勤理髮、勤洗澡、勤換工作服了吧。以至後來倪瓚因賦稅被抓進了監獄,到了監獄,倪瓚的潔癖依然不改。獄卒給他送飯,他讓獄卒送飯的時候一定要舉著飯碗送進來,而且要舉到眉毛那麼高。獄卒心想:我又不是你老婆,你讓我舉案齊眉幹嘛?問倪瓚,倪瓚不回答。問了旁人才知道:倪瓚是怕獄卒把唾沫噴到飯裡。獄卒聽後大怒,把倪瓚用鐵鏈子拴在廁所裡的馬桶旁邊,讓他天天被臭氣燻著。眾人紛紛求情,獄卒這才把倪瓚從廁所裡放了出來。可是這段經歷給有潔癖的倪瓚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不久以後,倪瓚因憂懼憤怒引發了脾疾,於洪武七年去世,享年74歲。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倪瓚,除了詩、書、畫方面的大才,他還擅長園林設計和烹飪,蘇州著名的獅子林就出自他的手筆。他編撰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書中記錄了49種菜點的名稱和做法,它已成為當今美食評論家的理論寶典和廚師們的實踐指南。《雲林堂飲食制度集》裡面,記載的河鮮做法就相對比較豐富,像蜜釀蝤蛑、煮蟹法、酒煮蟹法、新法蛤蜊、蚶子、香螺先生、江瑤、鰦魚、田螺、煮鯉魚等等。其中有很多菜餚光名字就很吸引人,比如“蜜釀紅絲粉”、“鯽魚肚兒羹”、“黃雀饅頭”等。幾百年後,到了清代,出了個大才子,叫袁枚,也對美食情有獨鍾。他恃才傲物,對前代以來流傳下來的烹飪著作大多貶得很低,他認為《雲林集》載食品甚多;用了許多自己調配的調料,比例和來源難以掌控,一些菜餚的火候也難以把握,所以難以複製和再現。只燒鵝此一法,試之頗效,其餘的俱是附會,並命名為雲林鵝收錄在《隨園食單》。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雲林鵝現仍在江南無錫蘇州等地區流傳很廣,據說這道菜是倪雲林在完成蘇州獅子林的園林設計後,天如禪師特地安排的。倪雲林是個嘴刁的資深食客,這道燒鵝倪雲林吃完連聲說好,回無錫後,就將其列入了自己的日常食譜中。雖然這個故事只是傳說,但如從倪雲林那時算起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不過這“雲林鵝”確切的叫法,其實來自清代的袁枚,他在《隨園食單》中只記載了雲林菜系裡的唯一的一個菜,並將之命名為“雲林鵝”。從元代到清代又到現在,已經傳承了幾百年,可見這道菜的影響力。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鵝是鳥綱雁形目鴨科動物的一種,野為雁,家為鵝。鵝為家禽,成年的鵝比鴨大,額部有肉瘤,頸長,嘴扁而闊,腿高尾短,腳趾間有蹼,羽毛白色或灰色。能游泳,吃穀物、蔬菜等,肉和蛋可以吃。雛鵝,剛剛孵化的鵝,黃色或黃褐交替絨毛,嘴扁,腳掌和嘴橘黃色。姿態優美,有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為證“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隨息居飲食譜》載鵝“甘溫。暖胃生津, 性與葛根相似。能解鉛毒, 故造銀粉者, 月必一食也。鮮美, 補虛益氣, 味較雞鶩為濃。動風發瘡,凡有微恙者, 其可嘗試乎? 肥嫩者佳, 烤食尤美。其肫、其掌,性較和平, 煨食補虛, 宜於病後。” 鵝肉雖美民間傳有鵝為發物。唐·孟詵早就指出:“多食令人發痼疾。”明·李時珍亦云:“鵝肉發風發瘡發毒。”清·黃宮繡也說:“鵝,氣味俱厚,發風發瘡,莫此為甚。”,坊間都言徐達患有背疽。也就是後背有了毒瘡,而當時人們都說的了這種毒瘡的人不能吃蒸鵝,但是朱元璋卻賞賜給了他一隻燒鵝,最後徐達哭著吃下,當晚就去世了。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不過《雲林堂飲食制度集》與隨園食單雲林鵝有些出入。《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所載製法:“燒鵝:用燒肉法,亦以鹽椒蔥酒多擦腹內,外用酒蜜塗之,入鍋內。餘如前法。但先入鍋時以腹向上,後翻則以腹向下。” 按文中所述雲林鵝是醃製後再蒸出來的,醃製時酒和鹽的比例也很重要,在古法記載裡,這種酒用的是倪家自釀的一種黃酒,名叫“雲林福酒”,鵝的肚子裡也會塞滿一些特定的調料。在記載裡,架鍋也是有講究的,所用砂鍋採用的是隔水蒸,鍋下放置酒和水,但鍋內絕不能沾水,這就需要用到專門的籠墊,鵝身放置也有講究,“先要腹朝下,然後再是腹朝上”。這些複雜的食材準備和製作方法,一度讓“雲林鵝”幾近消失。此菜從製法實際好以酒水為蒸汽源的蒸鵝,這種工藝本興於宋而星於無明,因蒸的鵝,酥爛如泥風味獨特,故在400年後深受袁枚喜愛,如法炮製並收錄在隨園食單之中。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所載燒鵝,雖名日為燒實則為主。關於蒸鵝還有段趣聞,話說唐代宰相鄭餘慶樸實無華,自奉甚儉。一日,邀請至親好友到相府用膳,由於是宰相作東,大家都期待今天可吃到山珍海味,個個興奮莫名,一早就去赴宴。但等了老半天,居然毫無動靜,大夥兒不免覺得餓了。這時候,才聽見主人吩咐家廚說:“把毛去淨,要蒸得爛,頸子要完完整整。”客人一聽,全以為相爺今天請吃的是“蒸鵝”,無不引頸企盼。原來以為是美味蒸鵝,卻萬萬沒料到上來後是蒸葫蘆,不過葫蘆確長了一個像鵝頸般脖子。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隨園食單》雲林鵝製法是:先取整鵝一隻洗淨後,先用鹽擦其腹內,在鵝腹內塞蔥一帚,一定要填實,在將蜜拌酒通身滿塗全身,鍋中一大碗黃酒、一大碗水,用竹蓖子架上鵝蒸之,不要使鵝身沾上水。灶內用山茅二束,緩緩燒盡為度。這是古法,關火等鍋蓋冷後揭開鍋蓋,將鵝翻身,仍將鍋蓋封好蒸之,再用小火茅柴一束燒盡為度。柴俟其自盡,不可挑撥。鍋蓋用綿紙糊封,逼燥裂縫,以水潤之。起鍋時,不但鵝爛如泥,湯亦鮮美。以此法制鴨,味美亦同。每茅柴一束,重一斤八兩。擦鹽時,串入蔥、椒末子,以酒和勻。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燒此鵝講究火候,要三分技術七分火,食單載“灶內用山茅二束……每茅柴一束,重一斤八兩”,就是講用的是山茅柴。這種柴火禁燒,每束一斤八兩,二束茅柴三斤六兩,可不是一股腦投到灶裡燒,而是一根根慢慢燒,這有點像金瓶梅來旺媳婦用一根柴禾兒燒豬頭的感覺,有人問那麼點火,行嗎,告訴你,行。古人還有用蠟燭頭燜熊掌,照樣給燜的皮脫肉化。只是現代人,那有閒功夫這樣去蒸鵝?即使偷得浮生半日閒,環境和炊具也不合宜。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現製做隨園菜雲林鵝:選用生長期在90—100天之內的純正太湖鵝,而非坊間流傳的“老鵝”,尤其是散養的公鵝更好,不光是鵝難找,屠宰也頗費周折,因為鵝有兩層毛,這種“嫩鵝”的去毛過程都是手工進行,在準備屠宰之前要先給鵝灌酒,目的是讓鵝的毛孔張開,殺鵝的時候要一鼓作氣,皮不能破,否則會影響到口感。洗淨瀝乾水分後把福珍酒、鹽、花椒調勻後擦抹鵝身內外,醃製1小時。少時後繼續以福珍酒、蜂蜜調勻後將鵝身塗抹均勻並把蔥白塞入鵝腹。古書記載這種酒是倪家自釀的一種黃酒,名叫“雲林福酒”,鵝的肚子裡也會塞滿一些特定的調料。

雲林鵝六百年前的味道

雲林鵝是醃製後再蒸出來的,醃製時酒和鹽的比例也很重要,將雞清湯、福珍酒倒入砂鍋內,上放一竹箅,將鵝放在竹箅上面,再將薑片置放鵝身上,蓋上鍋蓋用綿筋紙封口,講究的是以鵝入鍋後應腹部朝下,且不使鵝身沾上湯,架鍋也是有講究的,所用砂鍋採用的是隔水蒸,鍋下放置酒和水,這就需要用到專門的籠墊,鵝身放置也有講究,“先要腹朝下,然後再是腹朝上”燒時用綿紙糊封不可跑氣,如綿紙乾燥裂縫可用水潤澤再糊好,一這樣熟後鵝肉鮮美異常。上籠用火徐徐蒸約2小時至酥爛,去掉綿筋紙及鍋蓋,揀去薑片,再將鵝取出腹朝上裝盤中,此菜起鍋不但鵝爛如呢,湯亦鮮美。此菜鵝肉肥嫩,酥爛脫骨,香氣撲鼻,外皮金黃,鮮嫩清香,原汁原味,看似清淡,口感豐富濃郁,且充滿著濃濃的江南味道。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