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隸書《石門頌》這樣臨寫就對了

沃興華:臨寫《石門頌》這兩個是關鍵和重點問題

《石門頌》是東漢時期由篆書向隸書過渡時期的經典的隸書作品,也是隸書中的代表作,總體氣象是雄渾肅穆,姿肆樸拙,結字自然舒張,點畫細膩,體勢瘦勁,飄逸奔放,幾乎沒有蠶頭燕尾,有些點畫的寫法寫得"草率",素有隸中草書的說法。

在用筆上,由於它是篆書向隸書過渡時期的作品,主要以中鋒用筆為主,有些字的寫法也保留著篆書的形狀,筆畫主要是逆鋒起筆,收筆回鋒,因此,點畫即使瘦勁,但也顯得剛勁有力,十分飽滿,富有張力和彈力。

專家:隸書《石門頌》這樣臨寫就對了

《石門頌》局部

在體勢上,《石門頌》中的字大小不一,錯落有致,並沒有刻意安排之嫌,正是因為這種"自然而然"的屬性,給《石門頌》注入了更為天真爛漫和飄逸奔放之趣。另外,《石門頌》中除了保留一些篆書的字法外,還有個別字素有漢簡之風,並且這些漢簡寫法的應運,使隸書的寫法更為豐富。

《石門頌》作為摩崖刻石之作,在一堅(石頭)一軟(筆跡)之間,創造了由規整到奔放、由肅穆到活潑的先例,這除了主要歸功於書寫者的才情和刻石者的功力外,還表現在書寫者在書法創造方面的能力和對線條表現的把控水平。整個作品中,不管是哪個點畫,都有自然靈動、活靈活現的藝術感受,這就造就了它的用筆之道。

沃興華教授在談到《石門頌》的臨寫時說到,學習、臨摹《石門頌》,主要要做好對線的把控,使其達到沉穩沉著,用筆要入紙,點畫要有力量感。主要從兩個方面做好:

專家:隸書《石門頌》這樣臨寫就對了

《石門頌》局部

"第一,心態要放鬆,讓一根線條去散步,散步就是沒有目的和方向地宕逸開去,再宕逸開去,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得不止。第二,強調中段表現,行筆時將筆管朝筆畫運行的相反方向傾斜,讓筆鋒頂著紙面逆行,使輔毫逸出,線條兩邊生澀毛糙,蒼茫渾厚,產生類似摩崖刻石上風雨剝蝕的效果。並且,運筆時前面如有物阻拒,竭力與爭,手不期顫而顫,產生起伏的節奏,使線條如摛展的千里陣雲。"

沃興華先生的這兩段話是很好理解的,但他為什麼要提醒臨寫《石門頌》時注意這兩點,這是基於他多年的創作經驗和前人關於《石門頌》學習中的一些說法而說的。

專家:隸書《石門頌》這樣臨寫就對了

《石門頌》局部

要深刻理解沃興華這兩層意思,必須從清人張祖翼題跋《石門頌》說起,"三百年來司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沃先生提醒人們為什麼要"讓線條散步去",就是因為人們在面對《石門頌》這種作品看似嚴謹,又很放鬆,實際臨寫時效果卻難盡人意,他要求在臨寫《石門頌》時心態要放鬆,以壯"膽怯",只有有了魄力和膽識,才能下筆,而下筆時,只有"讓線條散步去",才能克服"膽怯",就好像"線條散步去了",我們的膽力才可以過來一樣。

專家:隸書《石門頌》這樣臨寫就對了

沃興華臨作

第二層意思是用筆方法的話題,他特別強調要表現出線的中段效果,因為很多人在寫字時,往往都注重了起筆和收筆,而更多地卻忽略了"行筆",即線的中段效果,因為"一帶而過",造成了線在中段時漂浮、不穩的效果,這是最為忌諱的。沃先生在這裡說明了用筆的具體方法,要讓"筆管朝筆畫運行的相反方向傾斜",這樣做的效果會達到一個澀行、顫行的方法,從而使線質有斑駁、蠶食的歲月之感,更為符合《石門頌》的藝術風格。

對於《石門頌》的臨習,要正確把握它產生的歷史時代背景、漢字在字體轉換、過渡時期的特殊關係,以及《石門頌》的整體藝術風格、用筆方法等,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和解決《石門頌》書寫的方法和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