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農村垃圾“共管”模式已經深入農民的心

好的模式離不開群眾的廣泛參與,在丹稜縣,村民實現自治,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據瞭解,全縣農民每月自發繳納一元保潔費,共同管理本村垃圾治理。

無獨有偶,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為建成常態管理機制,採取了“三方監督”。農戶清運員監督是否按時清運、是否保證清運質量;村“兩委”成立監督領導小組,按照“掃乾淨、碼整齊、有歸欄”的要求,督促農戶持之以恆,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清運員監督農戶,如果農戶未按規定對垃圾進行分類,可以拒收。通過環環制約,相互監督,確保環境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當前我國許多農村探索垃圾治理經驗,普遍抓住“細緻分類、專人負責、共同管理”幾個關鍵點,讓令人頭疼的“垃圾難題”基本得到解決,不僅農村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村民素質也大幅提高,鄰里間生活也更為和諧。

當記者離開龍鵠村的時候,幾個八九歲的孩子正念著村裡牆上治理垃圾的順口溜:“菜皮皮,爛果果,入池產氣把飯煮……電池藥瓶有毒害,千千萬萬入黃袋;垃圾分類要做到,資源利用見成效,大家事情大家做!”

農村生活:農村垃圾“共管”模式已經深入農民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