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世界不是神創造出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著!

小說:世界不是神創造出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著!

藺且問道:“你決定要拋棄哲學本體論嗎?”

莊子休說:“是的,我認識這個問題本身就不該是哲學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就不能成立。道理很簡單,只是需要我們拋棄過去被灌輸進來的成見。我們因為看到自己的生命有開端和終結,便強行規定物質世界、一切客觀實在也得有開端和終結。這種偏見往往使我們產生出無中生有,萬物生於虛空,又化歸虛空的創世和末日觀。

“其實,說道是本體、是最初的東西是沒有根據的。就拿人來說,每個人不是憑空出生的,都得經歷懷胎階段;人的死亡也不是化為無,人的屍體會被蟲蝨吞食或化為氣體,歸為空氣之中。就天體的滅亡也不是迴歸虛無,它們可能在爆裂後變成塵埃、星雲、能量或者其他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但絕對不會變成虛無。

“我們與其說物質是從道中孕育出來,還不如說物質本來就存在著。某物的生成或者消失,不過是一種物質轉化為其他物質而已。我們所認識的一種物質生成,實際上就是認識這種物質如何被轉化出來。

物質不生不滅論並不與事物的產生與消亡相違背,因為物質是一切現實的東西,具體事物僅僅是物質的具體形態。事物的生成本質上就是物質在轉化,是質上的生滅和量上的轉化。一種事物不會消亡為虛空,而是轉化為他物。所以我們發現,一切新的事物中必然含有它所從之生出來的舊事物的某些因素,與舊事物完全絕緣的新事物是不存在的。

世界的統一性就在於物質性,也就是說物質性、客觀實在性是客觀世界中所有事物的共性。物質是不生不滅的,又可以相互轉化。每種物質每時每刻都在轉化著,每日每刻既是它自身又不是它自身,這是矛盾,而矛盾正是物質得以存在的根據。在一定尺度內,事物的質是一樣的,只是在發生著量變,當超出這個尺度時,事物便發生質變,徹底轉化為他物,而自身也走向了滅亡,但滅亡不是變為虛無,事物在量上是永恆的,所滅亡的只是質而已。

“從這一點看來,運動與物質不相分離,運動分為吸引與排斥、陰與陽兩面。陰陽不是先於萬物的東西,恰恰相反,它是萬物的運動變化過程。沒有一種物質是不動的,也沒有一種運動不以物質為載體。陰陽不先於物質,物質也不先於陰陽,陰陽本身就是物質的屬性。物質本來就存在,存在的各種物質間本來就運動著、轉化著。

“對於星球來說,我們可以把核聚變的力量稱呼為排斥,名之曰陽;把趨向內部核心的力量稱為吸引,名之曰陰。星球就是在吸引與排斥、陰與陽的鬥爭中保持平衡。當陽佔據上風時,它就會膨脹,發展;當陰占據上風時,就會塌縮,走向死亡。死滅的天體並沒有轉化為虛無,而是復歸塵埃,變成下一個星體產生的質料。

“因此,如果承認物質本來就存在,生成與消逝只不過是在轉化,那麼又何需神秘主義和有神論來搪塞問題呢?又何需對道做出種種的猜測呢?”

藺且說:“您對物質的闡述,令我感到十分的滿意,現在讓我們回到最初——請您告訴我,物質與意識、形骸與靈魂究竟

具有什麼樣的關係?”

莊子休答:“物質不生不滅論實際上已經告訴我們,物質先於意識,形骸先於精神,客觀世界先於主觀世界了;物質並無開端意義,因此意識不會先於物質而存在,物質是本原,意識只能是派生。

“物質世界不是由神創造的,也不是由一個道外化與下降而來的;物質世界本來就存在著、運動著、發展著。意識不過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而作為地球上最高級別的意識——人類意識,則是目前我們所認識到最高級的物質產物。

物質與意識是一對矛盾,二者對立又統一。物質是客觀實在,意識是主觀映象。實在與映像是對立,映像是對實在的反映則代表二者的統一。自然界是動物的意識的內容、對象,動物能夠通過意識驅動,通過傳粉,採食等方式傳播植物的種子,改變自然界原本的狀態。在人類社會中,作為物質的人腦產生了人的意識,人的意識又在實踐的作用下形成感性認識,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並達到思維的階段。思維階段的認識進一步發展,到達

有理性的意志階段,之後在意志的推動下,從認識走向實踐。通過實踐,人改變了自然界,人化了自然,創造出了自然界本身不會出現的東西。實踐使物質化為精神,又使精神化為物質。

藺且問道:“照這麼說來,主體與客體,認識與認識的事物都是在不斷的相互適應了?”

莊子休說:“如此理解的話,會產生誤會。我們在物質與精神的關係中會遇到一個矛盾,魯班通過觀察茅草的葉子,發現葉子兩邊都長著鋒利的小細齒,因此通過實踐發明除了鋸子。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葉子形態決定了鋸子的發明呢?還是魯班對葉子的認識決定了鋸子的發明?我們應當說是做為現實的茅草葉子決定了魯班對茅草的認識?還是魯班的對茅草的意識決定了作為現實的鋸子?這個兩個問題歸根到底就是說——是物質決定著意識,還是意識決定著物質?

“我們發現,這兩個互相矛盾的問題,都可以同時肯定或否定。於是我們把最後的關係歸結為物質與意識

相互作用,相互決定或不互相決定。但這種結論不能使我們滿足,它無法解決兩個相互矛盾的命題為何同時正確的現實,相互作用不過是把問題束之高閣而已。

“這種矛盾作為普遍的東西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而對矛盾事物的認識就產生了認識中的矛盾範疇。因而,推動邏輯發展的不是純思維,而是現實的關係。我們對這個矛盾的解決不該訴諸於純思維、訴諸單純的理性,而應該回歸現實,去看看現實中的關係。

“關於物質與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應該是一個被界定起來的問題,它只在認識論的範圍內具有嚴格的校準,是一個相對又絕對的真理。我們要從矛盾雙方中推出第三個東西——實踐

“世界分為現實世界和觀念世界,這個區分的原因是由於我們的實踐所造成的。人通過社會實踐,確證現實世界的現實性、物質性、確信獨立在人腦外的世界是真實的——因而在認識中形成了

物質範疇,用它來概指整個現實的世界。同時,實踐也向人確證了哪些東西不是現實的、那些東西是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客觀實在的——這些東西在認識中,就用意識概念來指稱。這是物質範疇與意識範疇的最初起源。

“對人來說,對於實踐主體來說,物質範疇和意識範疇是同時出現的,因此物質範疇與意識範疇之間存在著我們剛才說的那種相互作用。但為了解決這種相互作用的矛盾,我們推出了實踐,在實踐的這一邊是觀念的東西——物質範疇和意識範疇,在實踐另一邊則是整個現實的世界。實踐作用就是將現實世界移入到我們的意識世界中,現實世界變成了意識世界中的物質範疇、現實世界中的人的思維變成了意識世界中意識範疇。造成這種對立的其實是我們意識世界中的對立,是物質範疇和意識範疇的矛盾對立——認識論就是要研究這種對立。而在現實世界中,人的思維是隸屬於這個現實世界的,現實世界是它的根、它的源,是現實世界中出現的物質產物。二者不存在物質範疇與意識範疇間的那種矛盾,意識本身不過是物質本身的屬性,是物質本身的產物而已。”

藺且聽完這番論述,默默的端回那碗冷粥。他把子休請入屋中休息,執弟子之禮。子休在這個村子裡一連住了十幾天,他們師徒倆日夜談論著哲學問題。最後當子休要離開時,藺且也收拾起行囊,關閉了茅舍,跟隨他的導師一同走向返回宋國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