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十大古村,你知道幾個?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們村

永年十大古村,你知道幾個?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們村

金碧輝煌——旅發大會前的廣府城南牌坊(攝於20180906)


1、廣府城——永年縣最早出現在文獻上地名為“曲梁”,《左傳》載:“(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以下均不再帶公元和年),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晉杜預《左傳》注云:“今廣平曲梁也”,據此可知,廣府古城作為地名已存在2600餘年。查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曆代地圖冊》,兩漢、兩晉、南北朝,廣府古城一直為曲梁縣治,三國和北魏還是廣平郡駐地。北齊天保七年(556)省廣年入曲梁稱廣年縣,曲梁作為地名在存世一千多年後終於消失。隋文帝仁壽元年(601),為避太子楊廣諱,廣年縣更名永年縣。之後隋唐、五代十國、宋、金、元、明、清,民國一直為武安郡、廣平郡、洺州、廣平路、廣平府和永年縣駐地。1947年9月我軍民解放永年城,千年古城回到人民懷抱。1948年1月永年縣人民政府由講武村遷至城內,一直到1958年6月縣政府改駐臨洺關。廣府城為永年名副其實第一古村,歷史上文化薈萃、名人輩出。現為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

永年十大古村,你知道幾個?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們村

東陽城村東牌坊

永年十大古村,你知道幾個?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們村

西陽城村牌坊

2、陽城村——洺水歷史上曾名南易水,《漢書》載:“魏郡武安有寢水是也,一名南易水。”西漢在南易水之北設易陽縣,故址在今東陽城、南陽城、北陽城和戴莊一帶。兩漢、兩晉均為易陽縣治。北魏初被裁撤,後又短時間恢復,北魏孝文帝(471-499)於北中府城重建易陽縣,隨著臨洺關的興起,易陽城逐漸衰落為蕞爾小村莊。據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長兼歷史所所長孫繼民、邯鄲市博物館館長郝良真考證,易陽城不僅是曾為易陽縣治,還是趙國的第二政治中心,是趙國陪都、信宮和檀臺的所在地。《史記·趙世家》:趙武靈王元年(前325),“韓宣王與太子倉來朝信宮”。如能確定易陽城原為信宮故址,距今已有2300餘年。永年縣文史專家郭須善收藏有歷代幾百通墓誌碑刻,記載陽城歷史上曾被稱作易陽鄉,陽城鄉,陽城村歷史悠久可見一斑。易陽城遺址1993年7月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故城村——西漢初年始設置廣年縣,屬廣平郡,新莽時曾更名富昌縣,東漢複名廣年,屬鉅鹿郡管轄,西晉懷帝永嘉(307-311)後廣年縣廢入廣平縣,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復置,北齊天保七年(556)移治曲梁(廣府城),此時距離西漢初年已近500年。據《地理志韻編》及《後漢書·注》載,廣年故城在縣城(廣府城)西北。查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歷代地圖,廣年縣治正在今永年縣故城村。《廣平府志》和《永年縣誌》均稱廣年故城在縣(廣府城)西北。據故城村民反映,1963年永年縣發大水,故城村民發現夯土古城牆遺址。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永年,故城村附近地裂下陷呈城池輪廓,地裂周長大約9華里。故城,顧名思義就是過去的縣城,故城村是古廣年縣城無疑。明萬曆年間該村出過“五里三御史”之一張大謨御史。據1995年濟南市出土的秦瓊之父墓誌銘載,秦瓊曾祖秦孝達曾在此做過廣年縣令。

永年十大古村,你知道幾個?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們村

名關南街牌坊


4、臨洺關——據《隋書·地理志》、《太平寰宇記》、《水經注》等史書記載,臨洺縣源於易陽縣。西漢始有易陽縣,治在易陽城,東漢襲之,屬趙國。三國、兩晉屬廣平郡。北魏孝文帝時於北中府城重建易陽縣,因北魏時易水已改名為洺水,故隋開皇十年(590)更名臨洺縣。據2005年出土於永年縣經濟開發區的常公墓誌銘載,北中府城即為今天的臨洺關,之所以稱“北中”是因為東魏孝靜帝(都臨漳鄴城)曾在此設立北中郎將府;之所以稱“臨洺關”,是因為北中郎將臨洺水設關。“北中”之前為何地名史料無載。臨洺關自北魏孝文帝至北宋,500餘年一直為易陽或臨洺縣治,在唐初還做過四年的紫州(轄臨洺、邯鄲、肥鄉、武安四縣)州治。北宋熙寧六年(1073),降臨洺為鎮入永年。金、元、明、清、民國臨洺關雖非縣城,因處南北交通要道,繁華不減宋前。1958年6月永年縣城遷至臨洺關。有人把洺關說成洺州是不嚴謹的,洺州只在永年城。臨洺關南街觀音閣,相傳建於唐初,現為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年十大古村,你知道幾個?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們村

瓜井村“冉子塋”

5、瓜井村——傳說孔子有一賢徒名冉子,字伯牛。他身患癩瘡頑疾,遍請名醫不能痊癒。有人說易陽之地有溫泉(據說在今沙河市朱莊水庫一帶),常洗溫泉,可治癩瘡。冉子信以為真,於是千里迢迢來易陽洗溫泉。行至今永年縣瓜井村一帶,口渴難耐,尋到一眼小井,井邊還放著香瓜,冉子喜出望外,打水就瓜食之。不知是因為他過度勞累,還是病入膏肓,反正在永年縣瓜井一病不起,溘然長逝。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冉子臨井吃瓜的地方起名叫“瓜井”,併為冉子建起了衣冠冢。明成化廣平知府秦民悅重修了“冉子塋”,後被闢為士人讀書場所,一直到民國改為小學校。查《論語-雍也》記載:伯牛生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喪失了這個人,這是命裡註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就是成語“伯牛之疾”的來歷。永年縣民間傳說也佐證了這個典故。瓜井村“冉子塋”現為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借馬莊——據廟碑記載,該村原叫菊花村。傳說之一:唐武德二年即公元619年,竇建德攻陷洺州(廣府城)並在此建都,築萬春宮。他在洺州期間,勸科農桑,薄賦輕徭,與民休養,軍紀嚴明,深受當地百姓擁戴。傳說有一天竇建德到城北菊花莊私訪,看到老百姓一家老小人力拉犁,有感於百姓稼穡不易,當即將戰馬借於農夫耕田,菊花莊村民深感其德,一致同意把菊花莊更名為借馬莊,一直沿用至今。傳說之二:西漢末年王莽亂政,橫徵暴斂,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公元24年農曆5月,劉秀奉更始帝劉玄之命,到河北安撫郡縣時,在邯鄲與王郎發生激戰,一度被動被迫北逃曲梁(廣府城)城東,人困馬乏,危在旦夕,幸虧在菊花莊借得一馬,擺脫追兵順利脫險,劉秀當上皇帝后,專門派人到該村慰問犒賞,於是村民共議,將菊花莊更名為借馬莊。清順治四年該村出了進士葉騰鳳,曾撰寫《重修借馬莊閘記》。

7、護駕村——傳說唐武德四年(621)七月,劉黑闥建都洺州,自號漢東王。該年年底,秦王李世民率數萬唐軍,與劉黑闥戰於洺州,雙方交戰互有勝負,因天寒地凍只好收兵。次年三月,李世民在永年縣洺河之南的婁山紮營(狗山至今還有李世民紮營遺址“唐壘”),分兵洺河南北,再次與劉黑闥決戰。李世民為了實現“誘敵深入、水淹敵軍”目的,親率精銳騎兵與劉黑闥馬軍戰於洺州城西一帶,沒想到劉黑闥馬軍異常彪悍,反把唐軍騎兵分割包圍,李世民左衝右突不得脫身,形勢異常嚴峻,關鍵時刻當地數十名村民,與尉遲敬德一起奮勇護駕,保護李世民突出重圍。李世民回到大營後,指揮唐軍掘開洺河,劉黑闥數萬大軍被淹,僅率數百騎逃入突厥。李世民當上皇帝后,不忘當地百姓救命之恩,賜名當年遇難所在村為“護駕村”。以後又分成南護駕和北護駕村。明清兩朝該村杜秉彝家族“一門五進士”傳為美談。

永年十大古村,你知道幾個?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們村

通頭村天王寺 南鄰洺河,對岸是明山、朱山和婁山


8、通頭村:傳說戰國時期,易陽地為趙國信宮、檀臺所在地,從聰明山到趙國行宮十里地面,是一泓碧波盪漾、清澈見底的湖水,此湖名叫澄(dèng )湖。有一天趙武靈王與愛妃吳娃(即趙惠文王之母孟姚),乘舟到澄湖遊玩,一時不慎,將隨身所佩之劍掉入湖內。那寶劍本是趙王心愛之物,豈能就這樣失之交臂。為了打撈這柄寶劍,趙武靈王命令從澄湖東岸決堤放水,誰知放幹澄湖之水也沒有找到寶劍。據說丟失寶劍讓這位英主痛惜不已,從此趙武靈王開始昏聵。後來在澄湖決口處建立的村莊叫通透,後演變為通頭。在原來湖心建立的村莊叫澄底,後來逐漸演化為鄧底,在澄湖北岸建立的村莊叫澄上,後演化為鄧上。這就是通頭村、鄧底、鄧上三村的村名來歷,距今已有2300餘年。通頭村有一千年古剎天王寺,“沙寺晚鐘”為一個版本的“平幹八景”第四景。解放軍原第12野戰軍軍長成沖霄為通頭村人。

9、洞頭村:相傳唐武德二年(619),隋末農民起義軍夏王竇建德攻陷洺州,建都於此,並築萬春宮。武德三年九月竇建德發20萬人馬攻打幽州,先頭部隊已攻上城頭,幽州總管羅藝派敢死隊,從地道迂迴夏軍背後突然襲擊,讓竇建德功敗垂成。估計鑑於此慘痛教訓,竇建德回到洺州後,注意加強城池的防禦力量,並秘密挖掘了東至城內,西達今洞頭村三十五里的地道。據說竇建德挖掘地道有兩個作用,一是兵連數十里,虛張聲勢,迷惑對方;二是關鍵時刻迂迴敵後,突然襲擊,出奇制勝。武德四年(621)三月,竇建德拋棄前嫌,親率10萬大軍千里馳援洛陽的王世充,兵敗被俘,最終被李世民殺害。實際上竇建德所挖的地道根本沒有使用過。後來在洞頭一帶逐漸繁衍成村,因毗鄰地道西口,故稱“洞兒頭”,之後分成東洞頭和西洞頭兩個自然村。

永年十大古村,你知道幾個?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們村

東召莊新民居

10、召莊村:村南山上有泉亭寺,《崇禎永年縣誌》載,該寺相傳最早為趙王香火院。原邯鄲縣三陵村和永年縣溫窯村一帶,有七座趙王墓,距離召莊村很近,趙王很有可能在此祭祖,並修建祭祖場所。兩漢之後佛教興盛,趙王香火院逐漸成為禮佛聖地。泉亭寺內有蓮池,池內有一眼清泉,汩汩泉水流成小河,當地群眾稱為趙家河。該村原名趙莊,起名或許與趙王香火院或趙家河有關。清末村民打井時發現地下一塊墓誌亦云:頭枕永洺鎮,腳蹬趙家河,佐證了舊志所載。《嘉靖廣平府志》還載,元吏部尚書吳元珪、元集賢直學士吳元瑜之墓在臨洺鎮趙莊。或因趙家河干涸、或因趙姓不是大戶,後來趙莊逐漸演變為召莊。建國後分為東、西、中三召莊。明末崇禎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宣府巡撫李養衝為中召莊人。

(摘自“永年獨孤求劍”)


入選基本條件(純屬個人觀點):

1、唐代之前就有村落;

2、史書或地方誌有載;

3、村名或有民間傳說;

4、已划走的不在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