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廖列光烈士:一座墓碑,一段塵封的歷史

作者簡介:廖小利,男,湖南衡南人,生於70後,知名自媒體人,致力於衡陽傳統民俗文化、美食美景、旅遊資源的推廣。


前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年清明時。在這慎終追遠的日子裡,我想起去年十月在老家掃墓時發現的一座墓碑,墓碑的主人是長眠於我老家地下的廖列光烈士。

紀念廖列光烈士:一座墓碑,一段塵封的歷史

我的老家是湖南省衡南縣寶蓋鎮幸福村三組(曹家衝),小時候,從父親口中零星聽到一些關於廖列光烈士的英勇事蹟,聽說我的爺爺當年也跟著廖列剛乾過革命,這越發引起我的好奇。

幾十年來,廖列光是哪裡人?多大年紀?他又是怎麼死的?他為啥埋在曹家衝這個偏遠的村落?他到底有什麼故事? 我的爺爺當年又是怎麼跟他幹革命?這些問題始終成了我心頭一個解不開的謎團。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更主要的是這些年網絡的普及,我終於在一些網絡媒體上看到了關於廖列剛生平的事蹟,更重要的是這些信息是來源於縣地方誌的記載,這是最權威、也是最客觀真實的歷史記錄。從而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廖列光(又名廖濟鑑)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農曆十一月初四日出生在衡陽縣蓮峰鄉曹家衝(現為衡南縣寶蓋鄉幸福村第三組)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廖原玖,母親王氏,廖列光有兄弟五人和一個姐姐,他排行老五。大哥廖濟鍟(少年病故),二哥廖濟錦,三哥廖濟鉎,四哥廖濟鎮,姐姐廖濟連。

紀念廖列光烈士:一座墓碑,一段塵封的歷史

廖原玖貧窮起家,經過努力,家道慢慢好起來了,並且在衡州開了鋪子。為了把後輩教育好,他把廖列光幼年送進了本村私塾(前人叫蒙館),廖列光聰明好學,機智頑皮,私塾先生腿有點跛。

廖列光和同學們玩耍時故意學老師走路的樣子,被老師發現了,老師為了懲罰他,上課時故意將新內容只教一遍,第二天上課時,他叫廖列光不但要背出來,還有寫出來,哪知廖列光早有準備,把書本背得一字不漏,而且寫得也一字不差。老師連連稱讚:孺子可教也!

成年後又在廣州講武堂學校(黃埔軍校的前身)學習了一段時間。廖列光在校表現良好一,追求上進,深得老師器重。廖列光身材高大英俊,能說會道,文武雙全,智勇超群,加之為人仗義 ,急公好義 ,深受廣大民眾擁護。


紀念廖列光烈士:一座墓碑,一段塵封的歷史

到了民國時期,廖列光跟隨共產黨投身革命事業,擔任共產黨領導的農會主席。他到處宣講共產黨好,發展壯大農會隊伍,本村子就有好多參加了他的隊伍(如廖濟林,廖巨堂等)。有一次廖列光和劉志霞(一同參加革命的地下黨)在樟樹腳的一個村子裡作發展隊伍演講,被國民黨反動派20多個手提大刀長矛的匪兵追殺。

廖列光利用村前的一條小河作掩護,憑藉武功,藉助手中的棍棒,與敵人巧妙周旋,一手挽起劉志霞縱身跳過河道,才逃出了魔掌。為了革命工作,沒有經費,他把家裡的錢拿來用,被父親發現後,遭到訓斥。他就找母親要錢,母親同情他,認為這是正事,偷偷把家裡的錢拿來給他。

由於廖列光的努力工作,蓮峰鄉的農民運動發展得如火如荼,參加農民協會的會員遍及十里八鄉,農民赤衛隊員也有近百人,赤衛隊組織嚴密,機構健全,廖列光自任隊長,有文書、交通員、小隊長等等,凡是參加的隊員都發有證件,用紅布包著一塊大約6cm*4cm.刻有文字的木牌和一張用毛筆寫好的字條,並且加蓋農民協會的四方印章。

一九二七年4.12事變後,風雲突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共產黨人走上了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農曆六月初,廖列光接到上級指示:要集合隊伍馬上到耒陽敖山廟,準備參加秋收起義。本村子定於六月初六嘗新(吃新米飯),按當地的風俗,廖列光夫人留他在初六吃完中飯才動身(起程)。

由於叛徒告密,就在初六日清晨,國民黨派了一個連的兵力將曹家衝包圍,而且在路口架設機槍,四處搜捕廖列光。見此情況他藏到了別人二樓的一個大木櫃裡,上面用穀殼作俺體。敵人沒有發現廖列光,正準備收兵時由於告密者暗中指引,敵人才找到了廖列光。

在搜出的那一刻,廖列光打倒了兩位敵兵,從二樓的後門跳下地,被敵人開槍打傷了腿。被捕後關押在衡陽市一個秘密監獄。國民黨叫廖列光寫反共保證書,他誓死不低頭,並且高聲斥責敵人:“你們殺我並不可怕,十八年後我又是一條英雄好漢!”

一九二七年農曆6月25日廖列光英勇就義,在前一天,地下黨組織許多農會會員準備劫法場。國民黨政府原計劃在衡陽集兵灘設法場,聞訊後臨時改變策略,結果時間提前,法場地點改變,沒有天亮就在衡陽市五馬歸槽將其秘密殺害了。

廖列光犧牲後,曹家衝的鄉親們懷著沉痛的心情,秘密將廖列光烈士的遺體從衡陽市用兩隻肩抬回了老家,買了棺木,在一棵大樹下將其裝殮好,安葬在“對門神”的半山腰中。敵人殺害廖列光以後,對其家人也不放過,其年過花甲的父親在當年被迫害致死,在永州學徒的老二獲此噩耗後連夜趕回老家,匆忙安埋好父親。從地下黨領導手裡接過烈士證書(手寫的),連夜帶兩個哥哥逃往永州,由於匆忙逃亡,缺食少衣,兩個哥哥死於逃亡途中,只有二哥廖濟鍟倖免於難。

解放後,人民政府追認廖列光為革命烈士,《衡南縣誌》將其名字收錄到革命烈士英名錄中。現在後輩們年年都為他掃墓,以表達人們對英烈的無限哀思和懷念。


紀念廖列光烈士:一座墓碑,一段塵封的歷史

歷史長河,人的生命可謂渺小;正是因為死的永恆,才襯托出生的可貴。“與其寂寞地生,不如轟轟烈烈地死”。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廖列光為人民的利益而死,鞠躬盡瘁而死,自然是重於泰山,而且實現了人生的價值。

一位27歲的青年,如果放在現在,有的可能還剛剛走上社會,有的可能還在悠閒地享受著校園生活。但是在那個關係國家前途的風雨如晦歲月,廖列光積極投身革命,因反革命分子的告密,不幸被捕犧牲,獻出寶貴的生命,多麼可歌可泣!

他從容就義,氣貫如虹,以短暫的青春年華,譜寫出永生的詩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家鄉人民永遠懷念他。今日寫下此文,就是想讓更多年輕人瞭解那段歷史,那些英雄,從而明白自己的歷史責任感與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