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翟天臨事件:只有看到“馬太效應”的本質,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首語:這並非只是一篇論文引起的譁然公憤,而透露出了教育功利化的冰山一角。從明星八卦到新聞事件,從新聞事件上升到教育事件,不得不反思其問題緣由。】

談翟天臨事件:只有看到“馬太效應”的本質,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事件主人公

注意到標題是“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而不是“才能解決問題”。因為在翟天臨事件中展現的“學霸”、“論文”、“頭銜”、“明星光環”等熱詞中,大家看到的是教育功利化、高校學術不端等現象,也就從事件上升到了教育問題了。而這個教育問題並非只有翟天臨本人才有,而是真實地發生在教育界,將其比喻為冰山一角是不為過的。

只要涉及到教育問題,就不是那麼好談“解決”的,所以在標題里加上了“可能”。至少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雖然對“解決”不抱很大希望,但是仍然期望能夠實現更廣大的更普適的公平性。

關鍵詞1:知網論文

不說作為博士生,高等院校人才必定會對論文上心,無論是否已發表一般期刊、核心期刊,還是EI、SCI,至少基本情況應該知曉。但翟某並不清楚,才引發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明星八卦到新聞事件,從新聞事件上升到教育事件,不得不反思其問題緣由。

談翟天臨事件:只有看到“馬太效應”的本質,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知網檢索結果

在著名的“中國知網”上查詢,查不到一篇作者署名為翟某的文獻,不管是碩博士論文、期刊、報紙、專利等等。萬方數據庫,也查不到。在維普期刊中才看到一篇題為《談電視劇中“白孝文”的表演創作》期刊論文,僅此一篇,發表在某期刊的2018年第8期。後遭論文作者黃立華譴責:事實勝於雄辯,被其整段抄襲。

談翟天臨事件:只有看到“馬太效應”的本質,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維普檢索結果

在此事件爆發之前,只有兩三篇是他人作者發表的論文,其題目中才含有“翟天臨”字樣。可見,“學霸”的稱號有失偏頗,難以符合高校實際情況,不得不質疑其學術不端與造假動機。

熱詞2:高等名校

北京電影學院是我國著名的影視類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更不用說是多少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名牌大學。有人說,翟天臨把高等名校拉下了教育神壇。其實不然,若不是功利化的排名堆出,若不是平凡學子的過度神話,他們又如何能站在教育金字塔的頂端。

曾經就有多位教育界和演藝界的公眾人物說過,“飯桶多了去”,“我還不清楚你的導師水平怎樣”。某某名牌大學又如何,名牌大學只是個名氣,畢竟導師才是最重要的。導師的水平參差不齊,“飯桶”就存在著。嚐到項目的甜頭,碩博士研究生就充當導師的打工仔,不搞學術研究而老搞項目賺錢,便出現了當今流行的“老闆”稱呼。

談翟天臨事件:只有看到“馬太效應”的本質,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留學鍍金,回國更好進高校!

大家都應該很清楚一個明顯的教育現狀——有過國外教育或者交換培養的經歷,畢業後留校任教就成為了可能。是的,很多碩博士生都抓住了這點,國外鍍金,無論學術成果如何,只要順利畢業,均能比大多數同等的國內學子多一個頭銜。在很多高校看來,“留學”也就等同於多了所謂的“能力”,把沒有留過學的人排擠在外。

關鍵詞3:馬太效應

並非翟天臨把高校拉下神壇,而是社會風氣給教育利益帶來了不正之風。翟天臨事件觸及教育底線,揭開高校利益漏洞,又豈是他一人之所為?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就要追根溯源,通過翟天臨事件看到其本質。

雖然可以延緩或掩飾,但事情的發展方向終究非主觀意願能改變的。理解這句話就是說,因為此次教育問題而呈現出“這個翟天臨”,如果媒介網絡始終把矛盾對準“他這個人”,而沒有看到事件的本質,那麼以後就還會有其他翟天臨源源不斷地出現,甚至隱伏著千千萬萬個他這樣的人,而難以看到。

談翟天臨事件:只有看到“馬太效應”的本質,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馬太效應1

在以前的教育中談不公平,是因為我們國家確實經濟基礎差。但現在除了大家的日子都越來越好過,就隨著財富差距不斷拉大而出現了一個本質性的問題:社會結構屏障——擁有資源的人將會擁有更多資源,進一步導致社會結構各層級的差距拉大。也就是“馬太效應”,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從翟天臨事件中可見,很多人都在不斷給自己爭取資源,以期獲得更多的後續資源。

談翟天臨事件:只有看到“馬太效應”的本質,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馬太效應2

簡而言之,就是有資源的人能夠通過其財力、物力、名氣、頭銜、權力、人脈等等資源的運轉和運營,進而產生更多的資源,也就更加拉大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再簡而言之,就是有錢的更有錢,有名的更有名,有錢的追求名,有名的追求錢,諸如此類。而大多數老百姓是做不到這樣的,因為他們能夠擁有的可支配資源本身就不多。

尾語:警惕“毀於蟻穴”

從教育不公平都社會結構屏障,只有看到這個本質,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不能僅僅停留在現象表層,不能因為大家都把這一個“翟天臨”當作靶子,事情就結束了。從明星八卦到新聞事件,從新聞事件上升到教育事件,遠沒有那麼簡單。理查德·戴爾曾提出,明星可謂是一種“人格消費”,他們按照預先設定的角色和規範維護自己的形象,遵循一種一勞永逸的邏輯,掙公眾百姓的錢也就好賺了,而且掙得很多很輕鬆。試問,名人的真實品性是什麼,你們的社會職責在哪裡,難道僅為馬太效應?利用自身名望和財富去換取教育資源,本身就是對廣大學子的不公平和不尊重。

談翟天臨事件:只有看到“馬太效應”的本質,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對得起廣大莘莘學子?

我們現在解決了溫飽問題,進而讓腰包鼓起來了。一部分人的確富起來了,但這部分人中又有一部分人沒有履行其社會責任,而像之前所說的“社會結構屏障”問題,貪圖自利,未見得社會公益與社會貢獻,何能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志氣呢!

談翟天臨事件:只有看到“馬太效應”的本質,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對越自衛反擊戰照片

聯繫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等,諸多革命先烈志士用傷疤和生命換來的和平,來之不易。而現在名人明星與廣大百姓之間的不平等繁榮,形成一種諷刺。某自媒體發言,看到某女星演戲中用到了真的蠍子(無毒),謂其為“太辛苦了”、“敬業”,我百思不得其解,拿著那麼高的片酬,辛苦個啥?要知道,演戲是演員的本職工作,而不是站在令人羨慕仰望的社會層級。

作為公眾人物,應該發揚自身的正能量,以身作則,貢獻自己的公益力量,為社會樹立陽光形象,帶好頭。而不是整天在粉絲的擁促中開懷、在代言與片酬中自樂、在美貌與名氣中浸淫。別讓虛榮心和僥倖心迷惑了自己,別受到功利風和浮躁風的不良影響。

正如政法官方號所言,“歸根結底是不想放過中華民族的發展機遇”,問題出現了就趕緊解決吧,警惕“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歡迎關注“翽塵思考錄

”:專注成長的思考,幫助你找到真實的自己,明白人生該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