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尋微山湖畔的“齊魯名校”

微山湖畔伏羲地,這裡文化源遠流長,這裡也閉塞偏僻。在這裡辦學,有不少挑戰——窮鄉僻壤,區域分佈狹長,生源分佈不均,學生不願來……

在這樣的條件下,微山湖畔卻走出了“齊魯名校”——山東省微山縣夏鎮一中西校(以下簡稱夏一西校)。雖然身處“三區”(湖區、邊區、老區)的困難學校,校長劉靜卻雄心不小,他要辦全國名校。幾年來劉靜和老師們秉持著“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理念,為普通百姓服務,學校實現了從“一般化”向“一流化”的跨越,曾被國家人社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先進單位”稱號。

  • 老黃牛校長帶出鋼鐵團隊


夏一西校的校長劉靜是一位胸懷天下、立足腳下的“齊魯名校長”。

“臻於善美精於誠,達致廣大盡精微。”在以劉靜為校長的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夏一西校打造了一個既張揚個性又整合共性、既團結緊張又嚴肅活潑的育人環境。劉靜常說,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心中就要裝著“大多數”和“最短板”,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記者探尋微山湖畔的“齊魯名校”


不斷“充電”、提高素養,是劉靜信守的成長之道。他熱愛學習、勤于思考,遇事總愛琢磨。起點並不高的他,硬是憑藉著後天的勤奮,逐漸成長為教育的行家、專家。平日裡得空他就往書店鑽,忙裡偷閒總結反思,日積月累竟撰寫了上百萬字的教學筆記和心得。僅2017年暑假,他閉門在家,就完成了5萬多字的書稿。劉靜深知“修身能自明,博學而篤志”的道理,所以他不僅自己愛學,還鼓勵廣大教師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並制定了一系列學習制度,在夏一西校營造了一個濃厚的“人人愛學習,人人想學習,人人搶學習”的學習氛圍。

經常自省、向我看齊是劉靜做人治校的現實寫照。他任勞任怨,廢寢忘食,周身滿滿正能量。在他的工作表上,從來就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就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而“向我看齊”是劉靜的一句口頭禪。身為“齊魯名校長”,聲望高了,名氣大了,但在光環面前,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員工做到的他帶頭做到,禁止員工做的自己帶頭不做。於躬行踐履中立德揚善,於潛移默化中培育師道精神。


記者探尋微山湖畔的“齊魯名校”

劉靜(右一)與來校參觀教師交流


呵護“手足”、以人為本是劉靜的待“師”之道。劉靜和領導班子成員樹立“一切為了教師,為了教師一切”的理念,視教師如同手足,及時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教師們的心坎上。他們有一個理念: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師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師生的事一定不能等閒視之。

劉靜習慣稱員工的父母親為 “咱爹咱娘”, 而且很自然,一點都不生硬,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已經將老師們視為一起奮鬥的兄弟姐妹。2013年,工會主席陳令73歲的老父病危,劉靜帶著幾位老師輪流守在老人家身前,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後幾天,一直到把後事安排妥當方才離開。李老師的母親2015年11月份生病,劉靜聞訊趕到,並委託一名副校長趕過來,做好服務工作;張老師結婚,劉靜像對家裡孩子一樣從頭忙到尾;殷老師母親病故,劉靜收到信息後,立即前往弔唁慰問……“老師們都不容易,不能涼了人心。”正是這種理念,促成了他與老師們的深情。


記者探尋微山湖畔的“齊魯名校”

劉靜(中)和他的教師發展社團


夏鎮相對封閉和貧瘠。他們身居基層,卻胸懷天下,站在對學生未來負責、為中華民族培養人才的高度,將學校發展的核心理念確立為“為學生一生謀劃,為教師發展鋪路”,喊出了創辦中華名校的口號。

在劉靜的影響下,夏一西校的領導班子形成了“見榮譽就讓,見困難就上”的良好風氣,歷次表彰獎勵都向一線傾斜。面對苦活、累活,校領導班子人人衝在前面。副校長徐軍華儘管行政工作多,但仍然堅持在教學一線;工會主席陳令已有54歲了,仍帶兩個班的語文課。陳令主席說:“都說教師有倦怠,我說不上課才是最大的倦怠。”在夏一西校,“一級帶著一級幹,一級做給一級看”。

  • “巧手指”鍛造出金字招牌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領導學校,首先即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的確,只有經由思想的引導,才可能不斷提升,進入更高遠的境界。夏一西校的邵慶珠主任慨嘆:“教師、學生的素質取決於校長的素質,而劉校長把大家大大地往前推了一大步,因為劉校長有‘巧手指’。”

劉靜的“巧手指”是什麼呢?

首先是高目標。劉靜敢想,他從不避談自己的辦校雄心:要把夏一西校辦成全國名校。在這個大目標下,他又細分出多個具體目標,落實到學校的各部門和個體,構築大家對目標的統一共識。劉靜敢抓,剛到夏一西校,他就穩定地推進了各項管理改革,並收到了顯著的成效。劉靜敢闖,“敢打才能必勝”是他最喜歡的格言。2002年,夏一西校的前身夏鎮一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和規模,但從學校的長遠發展考慮,要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地理位置是一大限制因素。當時學校一缺資金,二缺人才,三缺資源,搬家談何容易?


記者探尋微山湖畔的“齊魯名校”

初二年級學生在進行古箏比賽


劉靜態度十分明確:挑戰是機遇的反面,敢冒風險才能抓到機會。他給了自己和夏鎮一中一年的籌備時間。一年時間未到,夏一西校就建立起來了。經過了16年的“摸爬滾打”,學校從2個班級、72名學生髮展到38個班級,在校學生2500多人。

其次是大框架。劉靜同校領導班子成員一道,首先確立了夏一西校的教育靈魂,即以“誠·愛”為校魂。建校之初,他就播下了“誠·愛”的種子,逐步形成了學校的文化內核和最根本的發展動力;其次是明確了具體工作的基本流程,先後構建了“引領·自覺·成功”的教師成長與發展模式、“自學·釋疑·達標”的課堂模式、“自主·精細·人文”的啟明德育模式、“自發·多維·開放”的啟明課程體系以及“自我·分級·多元”的學生評價體系,逐步形成了穩定成熟的“321”(三個模式、兩個體系、一種文化)實體育人模式。

再次是高師資。夏一西校教師的初始整體資質並不高,到2006年才有了第一個本科生,專科學歷也只佔了50%,還有的是中專畢業生和從民辦學校來的老師。面對這一現狀,劉靜提出了“一步到位,高開高走”的教師培訓理念。其一,建設團隊,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含金量,更要提高團隊的含金量,只有團隊強大了,才是真正的強大;其二,轉型升級,要把老師培養成學者型的“教育者”。他既考慮眼前,更著眼於未來,考慮發展後勁,不但要使今天的學校“因自己的努力而興旺”,還要在將來自己離開之後全校仍然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記者探尋微山湖畔的“齊魯名校”

學生們到微山湖溼地公園研學旅行


最後是高平臺。劉靜和班子成員在培養教師成長方面,注重吸收高端資源和優質資源,先後同中央教科院、北師大、山東省教科院、齊魯師範學院等單位聯手,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讓老師們吸收高端營養,建立了多個教學研聯合體,較好地拓寬了老師們的眼界,提升了老師的專業能力。

“巧手指”讓老師們有了“金剛鑽”,在各種舞臺上大顯神通。美國學者邁克·富蘭曾說過:“教育變革成功的一個關鍵,即是教師能夠找出改革對他個人的意義。”劉靜則將這一觀念作了現實性的轉換,提出“在什麼位置,就在什麼位置上尋求意義。一流的老師教理念,二流的老師教方法,三流的老師教知識”。教師對教育實踐與改革意義的理解,成為教育發展的內在推動力。


記者探尋微山湖畔的“齊魯名校”

運動場上的孩子


夏一西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學質量保持領先優勢,核心競爭力就是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在夏一西校,有三分之二的老師曾被外校請去授課交流,至今已達220多場次,有三分之二的老師獲得過市級以上的教學教研獎勵。學校教師參與的《高教基教深度融合》課題榮獲“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學校也被授予“齊魯師範學院教學實踐基地”。

2017年10月中旬,山東省召開的初中地理研討會上,剛剛分配到夏一西校一年的胡翔雲老師獲邀在大會上發言,精彩的發言獲得與會者陣陣掌聲,令不少行家驚歎不已。有記者問她,為什麼會發展這麼快?想不想到更好的地方去?她用了一句歌詞回答:“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在胡翔雲看來,是夏一西校培養了自己。在這裡,劉校長的人格魅力讓人欽佩;在這裡,青年人更容易被關注、被賞識;在這裡,連接全國的高端資源,能為老師提供成長所需的高端營養。她說,這樣的學校打著燈籠都難找。


記者探尋微山湖畔的“齊魯名校”

土琵琶樂團


人有長短,而照顧個體的差異性,發揮不同人才的不同優勢,同樣是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對於不同的人才,劉靜像伯樂一樣,發掘他們的個性和特長,將他們放到合適的位置。朱思民副校長性格沉穩,善於思考,便讓他擔起課堂模式的構建、教學管理和教育評價工作;李軍副校長精力充沛,腿勤腳快,就把他用在學生管理上;徐軍華副校長原則性強,執行力強,由他主抓校風校紀的管理……

對學生,劉靜的“巧手指”則是給予他們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盡情釋放自己的潛能。夏一西校的學生求知慾強烈,成長動力強勁,擁有廣闊的自由發展、獨立思考的空間。劉靜說過這樣一句話:“所有以追求學科成績為第一目標的教育一定不是好教育。”他還強調,“我校沒有壞學生”。他堅持“一個學生的心靈就是一個美好世界”的教育觀,將學校的育人目標確立為:宏觀目標——和諧發展的自然人,誠信友愛的社會人,開拓進取的中國人,知行合一的未來人;具體目標——品德高尚、學業優良、體格健壯、人格健全、潛能卓越、和諧發展。上述培養目標所蘊含的即是一種“轉識成智、轉智成志”的教育理想。因為,只有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蘊含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深厚的思想內涵,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才能真正化為理念、化為方法、化為智慧。


記者探尋微山湖畔的“齊魯名校”


正是因為夏一西校追求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因此才有了“自主·精細·人文”的啟明德育模式,才有了“自發·多維·開放”的校本課程體系,才有了100多門精彩紛呈的校本課程,才有了“自我·分級·多元”的學習評價體系的順利運行。2018年,學校中考質量分析又獲全縣第一名,續寫“十四連冠”輝煌。在夏一西校,學生從來都不是學習的“機器”,學生在山東省中學生才藝展示中斬獲一等獎,四年來在濟寧市科技節活動中有20餘人分獲金、銀、銅獎……他們的學習生活時刻都有著期盼和驚喜,孩子們的生命之花在校園裡得以盡情綻放。

  • 追求卓越氣勢如虹


夏一西校成功的道路是一條不平凡的路。劉靜和廣大師生抱定創辦全國名校的信念,一個大目標追到底,一條路子走到底,堅持不懈,永不言退。

當精神追求成為一種氛圍,敬業就會成為一種風尚。在這裡,當外校少數老師熱衷於搞家教和“第二職業”時,夏一西校的老師依然在專心致志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這裡真正成了教育的一塊淨土。

在這塊淨土上湧現出了一大批文明道德模範。

李真老師從教21年,一直努力把每件事做好,她的真情也換來學生們對她的愛戴。李真所執教的2011屆8班有位學生英語發音不清晰,記憶力欠佳。面對這樣的情況,李真沒灰心,通過悉心觀察,捕捉到這個孩子有畫畫的愛好,於是她就利用圖畫來幫助這個孩子理解和記憶單詞,並且每天抽出半天時間來給這位學生“開小灶”。在她的努力下,這個孩子的英語成績進步很大,不到半年時間就從英語“學困生”變成了“學優生”。學生家長特意到學校致謝,臨走時悄悄把一張購物卡夾到她的書裡。李真發現後連忙推辭,她說:“你女兒的進步就是我收到的最好禮物,這卡我是絕對不會收的。”


記者探尋微山湖畔的“齊魯名校”


正是因為擁有著這樣一身正氣、一腔熱血的領導和老師,夏一西校才得以不斷成長壯大。學生在教師高尚師德的引領下,也日益深刻地體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他們開展多種有意義的公益活動。2018年,學校申報的德育課程一體化案例榮獲山東省教育廳“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優秀案例”。

開拓者的步伐永遠向著前方。夏一西校並沒有滿足已經取得的成績,而正在向“全國名校”這個目標衝刺。在劉靜看來,學校發展的核心載體是課程,學校一定要有多層次、多元化的豐富課程。而課程的設計需依據學生的特點、學校的環境特徵、社區的價值取向及學習內容本身的特點來進行。為此,學校大力加強運河文化和孔孟文化的開發,豐富學生社團活動,把紅色文化、綠色文化和傳統文化等匯成了一個“交響樂”;不斷探索各級各類人才培養模式,開發各種具有個性的活動室,請學生做主角,有效地滿足了不同能力層次、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的要求。

如今,夏一西校人敞開校門辦教育。近年來,夏一西校先後迎接了來自全國各地數萬人次的教育同仁觀摩交流。不僅如此,夏一西校還先後與80多所學校建立長期的教育聯繫,先後為50多家學校進行課堂模式、德育體系等方面的實地培訓。劉靜說:“我們有多大的光熱就發揮多大的光熱,我們能為國家教育做多大的貢獻就做多大的貢獻,絕不惜力。”

滔滔微山湖,晝夜不停地響徹著夏一西校人的奮進之歌。平凡卻又極不平凡的夏一西校人感動著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劉靜的雄心正在釋放更大的能量,催生出名校的絢麗光彩,溫暖著在困難中奮進的孩子們。

記者手記

postscript

記者曾五次來到夏一西校,先後採訪了近百位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召開了20多次小型座談會。作為一個媒體人,我深深地為劉靜校長以及他所帶領的夏一西校人的精神所感動。這個微山湖畔的學校不僅是個聚老師、聚學生、聚資源、聚口碑的“聚寶盆”,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樣板。

在當下不少地方熱衷於精英教育和應試教育的時候,夏一西人立足現實,立足最底層的大多數學生。他們堅持“先天不足後天補,物質不足精神補,硬件不足軟件補”的原則,高揚起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觀的大旗,改變著貧困地區的教育面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如果說一些名校是用“高端武器”把好學生培養成精英的話,那麼夏一西校則是用“小米加步槍”,把一般學生培養成一流學生,把中等生培養成優質生。因此,夏一西校的成功,不僅在於他們創立了“321”實體育人模式,不僅在於他們取得了那麼多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他們熱心為全體學生髮展和造福普通百姓的理念。他們無疑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礎教育闖出了一條成功之道,給還在困難和坎坷中摸索的廣大師生員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 END —

原文刊於《教育家》2019年3月刊,作者王俊文 梁冬生,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圖片由夏鎮一中西校提供


記者探尋微山湖畔的“齊魯名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