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孩子與妻最近鬧了矛盾:

孩子腿上有一塊青紫,妻查看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大概很痛,孩子馬上嚎啕說媽媽你打我。

妻用平靜但嚴厲的口吻說,我弄到你的腿,並不是故意的,你可以跟媽媽好好說話,但你這樣大聲喊叫發脾氣,是很過分的。孩子看妻語氣嚴肅,更變本加厲,說就是因為你打我,我才態度不好的。妻想要冷處理,不去理會他,兒子反而非常激動地去抓媽媽,把妻的手臂抓破了。


“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妻很傷心,孩子會鬧脾氣,對她發洩著和事情本身所不相匹配的憤怒,甚至是動手,全然不像平日那個乖巧的孩子了……


“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的行為如此不可理喻,儘管我們已經好好地說話,擺事實,講道理,孩子卻像一頭毫無方向、固執又倔強的小牛,看到哪裡就用角頂到哪裡。對此,我們父母面對了兩個問題:

為什麼——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舉動,明明所有的處理方法都是對的啊?

怎麼辦——面對孩子打媽媽這種“有意識地”出格的問題行為,我們顯然不能放任,可是怎麼辦,能打嗎?


“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要知道,孩子的情緒並非是“沒有來由”的。儘管孩子的許多心理情愫尚沒有得到完全的發展,但從感知角度來說,他們是最敏銳而脆弱的。若干在野調查顯示,許多孩子在成年後都記得父母在某一年給過他的一個冰冷眼神或一句“無心”的諷刺。因此,在安撫了妻的情緒之後,我們嘗試與孩子進行溝通,搞懂“為什麼”。


“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孩子在抗議媽媽行為的過程中,隱隱流露出對母親的責怪:你不是一直打我嗎……事實是在他小時候,偷吃糖又屢教不改。妻是打過他屁股幾次的,雖然下手並不重,卻成了孩子心裡過不去的心結。


“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通過簡單的“審理案件”,孩子的心理活動我們可見一斑。

我們從前對孩子的方式如果嚴厲過頭,他心理受到的傷害會在成長過程中以某種“不可理喻”的形式發出“代謝”,這種代謝是好事,因為越早代謝,便對孩子將來的成長越有利。雖然我們可以與孩子共情,但孩子如果出現“打親人”、“不講理”、“搶東西”等等問題行為,在教育無用且沒有其他有效引導方式的基礎上,如果我們不打孩子,恐怕就是縱容和嬌慣。


“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可是怎麼“打”,也是個問題。

前不久,復旦教授的一篇文章《不打不罵不罰是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刷爆朋友圈,許多父母深以為然。

竊以為,文章只是強調了對孩子還是“要打、要罵、要罰”以示懲戒,卻沒有提到“怎麼打、怎麼罵、怎麼罰”。因為“打”這一個尖銳的字眼,是有它自己的教育姿勢的。

在“打媽媽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晚上,小小子已經跟媽媽和好了,但我開始“收拾”他。我讓孩子複述了一遍事件的經過,讓孩子說自己錯在了哪,孩子說,不該在自己不高興的時候打了媽媽,衝媽媽喊叫是不對的。


“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我鄭重地跟孩子說,你看到,爸爸不論什麼時候都是尊重媽媽、保護媽媽的,這是我們男孩子很重要的責任,有想法要坦誠的說出來,不能傷害我們的家人。

隨後我拿起遙控器,打了孩子手心兩下,以示重視,以及對他行為的懲罰,這件事就算“調解結束”。

“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後來孩子認真地跟妻道歉,說他應該保護媽媽。妻問他,那你生爸爸的氣嗎。孩子說,不生氣,爸爸說過的話我都記住了,爸爸打的一點也不痛。妻繼續問,那媽媽從前打你,你生媽媽的氣嗎。孩子有點扭捏:有點生氣,可是我現在不像別的小朋友一樣有蟲牙,媽媽打的也很輕,我現在不生氣了。


“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打孩子,是個學問。“打”這個字像它的讀音一樣用力。

許多父母打孩子是“窮追不捨”、“胡亂不堪”地打,目齜牙咧,情緒非常激動,不僅沒有威嚴,而且狀似發狂。而正確的打孩子姿勢有這麼幾點:

冷處理,不要發生應激行為。比如當孩子的問題行為發生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你錯了,我們晚一點來談這件事,你會受到懲罰。”這個“晚一點”的時間,讓渡給孩子反思自己,也留給我們父母冷靜的空間,因為“打孩子”是對孩子不正行為的“制裁”,而絕不是父母宣洩怒氣的途徑。


“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樹立“家庭立法”。不論家裡有幾個孩子,出現同樣的錯誤,受到的懲罰是完全一致的。此外,如果家裡多個孩子,群體懲罰比單個懲罰更有效。孩子之間的相互承擔,不僅會讓他們感同身受理解錯誤,而“打”這個動作,也就遠離了身心折辱,變成了純粹的教育懲罰。

“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家法伺候”是個實物。許多父母氣急敗壞用手打,但如果我們手痛的話,更加不利於冷靜,也會騰起更多的怒氣,我們所用的“家法”既不要打痛孩子,也要讓孩子感受到犯錯後家庭氛圍中的嚴肅與威儀。


“孩子,我今天打了你”


坦白講,父母是可以打孩子的。但“打”並不是事件的結束,而是孩子懂得一個道理的開始,它絕不是我們父母宣洩情緒的一個方式。當我們真的遇到原則性問題,教不得果,我們不妨用理智的方式“打一下”孩子,點醒孩子的意識。再嚴密的親子關係,也會有裂縫,就如同一匹緞子抽了絲,怎樣用技巧與織線去使它完整。那麼就可以把抽絲的部位繡上屬於我們與孩子的獨特花紋,不會傷及整匹緞子的堅韌與柔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