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劉克成

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

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

劉克成教授簡介:

生於1963年,1984年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現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兼任國際建築師協會遺產與文化特徵工作委員會主任、國際現代建築遺產理事會中國委員會主席、陝西省古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設計,設計作品多次獲獎並在國內外展覽。

詩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

寧靜肅穆的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莊重輝煌的大明宮遺址公園、活潑多元的西安鐘樓星巴克,還有再現唐代繁華景象的大唐西市博物館、體現統一和力量象徵的秦始皇陵保護及遺址公園,這些延續古城獨特文脈的建築作品的規劃設計者,都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劉克成教授。

“讓歷史走進尋常生活”,劉克成教授有西北人的硬朗率直,又兼具著學者的儒雅,交談中一直在闡述著自己的學術思想和精神追求。從事建築設計以來,他在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大遺址保護和遺址博物館設計等領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獲得過多項國家優秀設計金獎和國際大獎,曾入選當代中國百名建築師,並獲首屆陝西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榮譽稱號。

///

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

發軔——古蹟是文明的化石

20世紀80年代的西安“一土二古”,還沒有形成吸引人的獨特魅力,開放光鮮的深圳是年輕人的嚮往。當時劉克成在國內外設計競賽中已多次獲獎,尤其是1986年獲得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對他是個巨大鼓勵。對文化天然親近的他,覺得應該為西安這座中國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千年古城做點什麼。

受前輩張錦秋、韓驥夫婦點撥,劉克成把目光更多投入承載著獨特地域文化的小街深巷。研究生畢業後,他曾跟著時任西安市規劃局局長的韓驥先生做鐘鼓樓歷史街區規劃,這一段經歷對於劉克成非常重要,鐘鼓樓是西安標誌性建築,形制莊重,歷史悠久,“夜漏盡鼓鳴即起,晝漏盡鐘鳴則息”,晨鐘暮鼓不但是古代城市生活的印跡,更是秩序文明的象徵,每天浸染在穿越千年歷史的鐘鼓聲中的劉克成,對文化有了敬畏,對保護古蹟傳承文明也有了更多的使命感。

“八百里秦川文武勝地,五千年曆史古今名城”,後來在西安湘子廟街區改造的建築設計中,劉克成將自己對傳承古蹟文明的思考,通過空間和形體這些建築特有的語言表達出來,讓歷史零距離進入尋常生活,這項“古城牆下的建築活動”得到多方的認可和讚許。

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

那些日子,劉克成常常穿梭在歷史街巷,尋找靈感。有一次,他在北院門邊吃羊肉泡,邊整理收集的速寫資料,鄰座一其貌不揚穿黑對襟衣的老者瞅著劉克成的速寫本不時點評,很讓劉克成震驚。後來聊得相熟,老者便領劉克成來到他家,是一個三進院子的四合院,有一個房子全是書,隨手翻開一本線裝書,裡面有唐代文物建築的復原介紹,老者邊翻書,邊講述著過往街市的佈局,那個自信的氣場給劉克成留下了印象。他知道,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不容小視,作為一名建築師,有責任將歷史文化的遺產弘揚廣大。

漢陽陵遺址公園——開啟新一代遺址博物館模式

著名歷史學家、美學家克羅齊先生曾講“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西安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何將周風秦韻漢樂唐宮在妥善保護的同時,又能向社會公眾更好地展示,一直是劉克成思考的問題。設立遺址保護區是文物保護的常規做法,但也有後期缺乏投入使文物被自然損壞問題。如今我們看到的漢陽陵遺址博物館因為設計理念、文物遺址保護環境、文物保護技術、文物遺址展示方式、建築構造、建築節能、建築材料等多項重要技術創新,令世界文物界矚目,開創了新一代遺址博物館模式。這其中離不開劉克成的設想與貢獻。

陝西作為中國歷史上王朝建都最密集的地方,大城址、大陵墓、大宮殿特別多,如果做好漢陽陵遺址保護項目,對其他大遺址的保護會起到示範效應。深知這一重要性的劉克成,在考察研究鄉村及小城鎮的形態結構中,對大遺址的保護更為關切。

漢陽陵遺址保護項目始於1995年。當時在大遺址保護會議上,劉克成提出了建立一個遺址公園的設想,遺憾的是當時限於條件,未能付諸實施。劉克成沒有就此放棄,他一直在思索完善這一設想。

漢陽陵始建於公元前153年,位於涇渭交匯的五丈塬,是漢景帝劉啟與王皇后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陽陵規模宏大,格局完整,文物埋藏豐富。古人依據“視死如生”的理念,圍繞帝陵封土建設有84道大型外藏坑。

機會青睞有準備者。1997年,在陝西省旅遊集團公司等單位的努力下,這個曾被淡忘的漢陽陵遺址公園設想變為了現實。在設計競標中,劉克成團隊的設計得到眾多專家的認可,當時被PK掉的有設計界的大佬。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及陵園環境,體現“文景之治”休養生息的氛圍,為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的完善融合搭建了一座橋樑,設計將整個建築置於地下,充分體現了保護文物及其歷史環境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國際先進理念。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佩賽特先生曾盛讚劉克成的設計:“這是一項傑出的成就,是國際古蹟遺址保護的典範”。劉克成一時在業內聲名鵲起。

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
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

2005年,由劉克成主持設計的漢陽陵遺址公園及博物苑正式開放。作為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文物保護和展示理念建成的全地下遺址博物館,將遺址環境與參觀環境分離、封閉模擬文物埋藏環境等設計思想,為國內外同類型文物遺址保護以及遺址博物館建設提供了新的典範。

法國前總統希拉剋參觀完兵馬俑後留言:“世界第八大奇蹟”,後來參觀完漢陽陵,他留言:“向偉大的文物保護工作者致敬!”

唐大明宮遺址公園——打造東方古蹟遺址保護典範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這座被譽為絲綢之路上東方聖殿的唐大明宮,未改造恢復前宏大輝煌的大唐氣勢只存在於紙面上。當年,唐大明宮遺址所在區域是擁擠密集的城中村、棚戶區,垃圾堆積如山,一片片農田散落其間。

保護改造大明宮遺址區,重現曾對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宮殿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中國宮殿建築的範本,是古城西安的一件大事。2007年,西安市舉辦了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項目設計國際競賽,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就有29家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參賽,競爭異常激烈。

“建築設計領域一直沿續著古羅馬、古希臘文明規則,東方的代表在日本,但日本的一些建築存在爭議。大明宮舉世聞名,我們不但要把它建成東方大遺址保護的典範,還要成為國際古蹟大遺址保護方法、理論、技術展示的平臺。”提到當時參加設計競賽的的情景,劉克成依然非常興奮。

大明宮遺址保護要充分展示體現中國模式和東方文化遺產保護模式,設計上要延續大明宮遺址原有的空間秩序,功能佈局上也應與歷史與現代氣息相結合,融合各類唐文化元素。儘管眾多國際頂尖設計團隊帶來了非常新的理念和許多富有創意的設計模式,非常幸運的是,劉克成的團隊從大明宮保護示範區最初的建議書到總體規劃和具體的設計,幾經波折,終於被選定。

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前期的搬遷工作十分浩大且繁瑣,搬遷了3.5平方公里範圍內10多萬居民,順利地實施了一大批遺址保護項目和環境整治項目,提高了遺址保護水平,極大地改善了遺址保護環境和城市面貌,為全國的大遺址保護樹立了典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將成為人居環境最美、文化品位最高的城市新區,成為千年古都——西安新的重要標誌和亮點。”時任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張文說。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經過一系列考古、保護、展示工作,建成後整體上延續了唐代大明宮“前寢後殿” 的格局,圍繞生態和文化內涵,整個園區分為三大類功能區,四個片區。無論是總體佈局、建築技術與藝術等均得到了社會各方的認可,置身其間,恢弘、浪漫、詩意的大唐氣象彷彿再次呈現。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改善了城市面貌,也造福了當地百姓”。時任西安市文物局局長鄭育林說。

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

相信自在具足——啟智教育讓學子自由成長

身為古建築遺址保護方面的專家,劉克成成就斐然,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劉克成也在不斷思考,反覆探索,以更好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培養他們對科學的懷疑精神。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其實就是如何讓學生做最好的自己。”在劉克成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期間,他帶領16名年輕教師基於相信“自在具足”理念(佛家用語)進行實驗教學。劉克成認為,人的成長過程是不斷髮現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都有無限可能性。基於這樣的理念,劉克成在教學中堅持“啟智”而非“灌輸”的方法,圍繞生活與想象、空間與形態、材料與建構、場所與文脈四條主線,尋求與境相應、與情相應、與行相應、與理相應、與機相應、與果相應、與心相應七種境界。他力求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發掘自己的潛能,開啟智慧之門,做最好的自己。劉克成的這種教學實驗成果曾獲得了陝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場效應”教學模式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
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

為了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細節之美,劉克成和其他老師帶頭示範,拍攝校園內大家熟悉的場景,然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不同光線對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進行賞析,要求學生拍攝從教室到宿舍間看到的景緻,逐漸讓大家養成敏銳的觀察視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劉克成的一屆屆學生在國內外競賽中連創佳績,得到了國內外的專家和同行的認可,他創立的“城市與建築文脈”建築設計課程已成為國家精品課程。

“如果說藝術的本質是探索人類理解的邊疆,那麼建築學的責任就是開拓生活空間的可能性。”回顧自己的從業之路,劉克成認為,必要的學術訓練非常重要。從“術”到“道”,必須先有“術”的積澱,不然就沒有支撐。他解釋說,比如非常精準的繪圖訓練,看起來和設計沒有直接關聯,一坐幾個小時,枯燥無味,實際上這樣的訓練,潛移默化中是習慣的養成,長久堅持,學養、氣質自有變化。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這麼多年,無論在文物保護、建築設計、弘揚傳統文化,還是教學過程中,劉克成都以身作則,堅守內心的精神追求,不但設計作品屢獲盛譽,在教學領域也獲得同行的尊重,在劉克成帶領下,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專業成為國家特色專業和省級名牌專業。

碑林名人|诗意般凝固文明的刻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

鍾琪,中國鐵路作協理事,陝西省作協會員,中國鐵路書協會員,西安鐵路局作協副主席。曾在《今天》《佛山文藝》《延河》《山西文學》等發表五十餘萬字小說和隨筆,詩歌被編入多種選集。寫有長篇小說《未剪斷的臍帶》、小說隨筆集《血像太陽一樣美麗》,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文。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