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單向行走,如何做好自己

生命單向行走,如何做好自己

人的一生需要處理的主要問題有3個,我與物的關係、我與人的關係、以及我與己的關係。而這三種關係之中,最核心和根本的問題是處理好我與己的關係問題。

網紅Papi醬參加綜藝節目時輸出的價值觀是:如果要給人生中的重要關係做一個排序,按重要程度分別是:自己、伴侶、孩子、父母。

她解釋排序理由是:自己跟自己相處時間最長,伴侶其次,而孩子和父母,都是陪伴人生不長不短一段行程的人。

對這種認知,大部分80後、90後還是深以為然的,畢竟我們早過了為別人而活的年代,為他人而活也已經不能成為我們活不好自己的藉口。

~ 1 ~

與父母的羈絆,僅是人生的一個階段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教我們做人,我們的生命至少一半的歷程是在父母的期盼中成長,父母是我們探索人生意義的初衷所在,是我們所有生命力量的最初來源。

然而,在當下的社會里,每個人和父母的年齡至少相差20-30年,父母無法陪伴我們一生。

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什麼?賺很多的錢、做很高的職位、買很大的房子,都不是,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過的開心、有自我。父母有他們的生活,父母老了,最希望依靠的人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他們的伴侶。在子女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願意幫忙,但哪一個父母都不希望成為子女的累贅,他們想自己可以有尊嚴的活著。

在電影《歸來》中,陸焉識因為政治運動被打擊流放在外多年,妻子馮婉喻得了失憶症,一次次的去火車站接她的丈夫歸來,那才是生命最終極的羈絆,相伴到老、到死去都不能遺忘。

而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父母早已習慣看著孩子的背影離去,從孩子去外讀書到結婚生子,父母習慣了一個又一個階段的結束,再找回自己、過自己的人生。

作為子女,我們能為父母做的就是在自己經濟獨立的前提下,不給父母增加負擔,儘量關心他們、在能力範圍內給他們照顧,讓他們享受親情的溫暖,但除去這些,父母與成年子女都各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對子女來說有養育之恩,知恩圖報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但如果我們連自己的人生都沒過好,更加無法承擔對父母的責任。只有自己的家庭夫妻和睦的前提下,兩人才能共同承擔起對子女的撫養、對父母的照顧。

而作為父母,他們更明白,只有子女和他們的另一半關係融洽,他們的生活才能順遂,哪一個父母都無法照顧子女一輩子,伴侶才能給他們更長久的陪伴。

而父母是子女的全部、子女是父母的全部,這樣的時光只不過匆匆10年、20年,人生就這樣被分成不同的階段,而每一個階段都將結束走入新的階段,變化是不變的規律。

~ 2 ~

生兒育女,為的是完整人生

如今國家全面開放了二胎,很多人為了生孩子而生,甚至慶幸自己趕上了時代的福利,生的不亦樂乎。也有人被父母、親戚催生,生完一個,深覺還沒完成使命,為了心中不留有對父母的愧疚,為了那句“養兒防老”,追生兒子。

這些生孩子的人,他們生的時候,內心是一個自我規勸的過程,我做的事情一定是對的,所以我要堅持做好。別人都是一兒一女湊了個好字,我不能落下,我能生、我也要生。

這些想法都沒錯,生孩子是每個人的權利,但是在單向行走的生命裡,我們對生兒育女這件事的期待是怎樣的,決定了我們這個選擇的正確性。

有一句話說的很對:家中最小孩子的年齡,決定了一個家庭的幸福程度。

在孩子還小,需要人無微不至照顧的時候,整個家庭是忙亂的,做父母的很難不出讓一部分自我。出去旅行,因為孩子還小有很多限制;看一場電影,大概看的也是動畫片類型;夫妻二人出去吃頓飯有時也是一種奢望。多少寶媽把洗手間當成了自己可以“靜一靜”的“世外桃源”,而產假結束之後的那種放飛自我的解脫,又是多少當媽的人不敢對外人道的喜悅。

但生完孩子之後,一不小心,把孩子變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是做父母最可悲的事情。孩子與父母緣分一場,也只是十幾二十年間的事情,他們註定是屬於外面繽紛多彩的世界,他們註定要離開家走出去,完整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看到《奮鬥》中男主角之一朱雨辰的媽媽,千里迢迢的陪著兒子進劇組工作,年復一年每天四點半起床為他榨果汁,給他操持家務做飯的時候,明顯的能感受到那種親情的壓力。而他的母親,仍然引以為自豪的說“我是用我的整個生命在對待我的兒子”,這種生命之不能承受之重的壓迫,也難怪朱雨辰說自己有時候感覺到被愛的窒息。

當然也有父母生完孩子就放在一邊不管,丟給老人,或者丟給妻子,形成喪偶式家庭模式。這些都是對生孩子這件事本身的錯誤理解。

孩子幼小的心靈,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正常的父母相處模式的影響和潛移默化才能建立一個健康的人生觀。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人,要多少年、多少知識、多少人、多少經歷的挽救和幫助,才能走出陰霾。而我們,選擇為人父母的那一刻,如果沒看清楚自己將要肩負的責任,那就是對父母二字的一種褻瀆。

兩種極端的生育思維都是可以參照反思的樣板。很多人總結,相對高齡的父母能養育出更出色的孩子,不是因為他們高齡就比別人優秀,是因為他們走過更多的路,想的更透徹,看透了人生,想定了要如何做好父母,平衡自我,才每一步都走的通透、踏實。

孩子對每個人來說,是註定要單向付出的,回報與否都不能去奢望;放手是父母的宿命,孩子終將長大成人,成為他們自己。而父母永遠只能站在遠處,目送他們離去的背影,還要期望他們走的更遠,飛的更高。這種滋味是矛盾的,但這是一個準備做父母的人應該有的覺悟,否則用愛去綁架、約束自己的孩子,造成的是彼此一生的痛苦。

而那種生了不學習如何養育孩子的父母,對孩子而言更是一種傷害。孩子初來這個世界,本應該擁有的愛、愛而不得,這些將成為孩子一生的陰影,如影隨形,久久走不出來。

所以生兒育女,是要介入他人一生的事情,並非一時衝動,或者完成別人的心願單那麼簡單,真的應該想好了再生,生了就別辜負、也別束縛了那個註定不屬於你私人的生命。

而對於我們個人而言,這一場父母子女的緣分,僅僅是教會我們更看透人生,讓自己的生命更完整,僅此而已。

~ 3 ~

配偶伴侶,是人生奮鬥的參照系

有人說父母不能依賴一輩子,孩子也不是永遠屬於我,那麼我要將全部都押注到伴侶身上了。這同樣是錯誤和不成熟的思維邏輯。

伴侶雖然是每個人人生中陪伴你最久的人,但是伴侶僅僅是那個和你共同經營生活的合作伙伴,同樣應該是為了讓我們的人生更完整、奮鬥不前的參照系,但不能成為依賴的對象。

即使是一紙法律約束下的結婚證書,也不能讓另一半成為自己永遠可以依傍的大樹,不和諧的婚姻,兩個人隨時都有終止它的權利。

而好的婚姻,應該是夫妻兩人共同進步、共同成長,而絕不是一人依賴另一人的模式。

即使是愛國鬥士、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也無法和一個封建包辦婚姻下、沒有共同語言的妻子共處,何況是現代社會紛繁複雜的花花世界,每個人都面對各種誘惑。

《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以為嫁給了陳俊生這個商界精英,就可以若無其事的在家做全職太太,然而她卻忘記,婚姻和人生都需要自己的經營,沒有什麼是不勞而獲能長久的。

只有自己的成長,自己掌控的人生才是實實在在握在自己手裡的。而愛情是有保質期的,不僅女人善變、男人也一樣。只有自己有賺錢的能力、自己經濟的獨立,自己不斷成長,才能在婚姻中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產生新的交集,婚姻才有可支撐的基礎。而哪一方的單獨成長,另一個的原地踏步,當初再轟轟烈烈的感情,再美的海誓山盟也會隨著時間而消融殆盡。

不是結婚了,我們的人生就立刻完美了,另一半也絕不能給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家庭幸福、孩子健康是我們婚姻的目標,但不是終點,當一個人失去自我,沒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夢想的時候,婚姻就如同一口枯井,你與世界脫軌,也是在與另一半拉開距離。

人的一生也絕不是隻有婚姻一個主題,即使是在舊時社會,男人三妻四妾的年代,也有女性早就意識到,生活不是隻有眼前的苟且,沒必要為了家宅後院那些爭鬥,搭上自己的全部時間,生活還有詩和遠方,何況是當下如此開放平等的社會。

兩情相悅、舉案齊眉的婚姻固然是值得珍惜,但我們走入婚姻、找到另一半,終究也還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 4 ~

人的一生,終歸還是要活好自己

有人質疑,把自己放第一位的人,這種想法是不是太自私了。

但當情人節我們看到宋丹丹發佈的微博,卻每個人都深以為然。

宋丹丹說:如果有一天,60年婚齡的父母要離婚,女兒宣佈同性戀,兒子抱回私生子,我依然會摟住他們的肩,對他們說我還在這兒。因為我是真的愛你,所以你有真自由,人生很短,你的人生你做主。

為什麼大家會喜歡這樣的價值輸出?

因為你能從這段話中感受到真實的愛:那就是給你自由。

我們說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實踐行的正是這種成全。每個人都能把握好自己在別人生命裡所扮演角色的度,學會放手,學會單純的發自內心去愛,別綁架也別束縛,那麼成全的也是他自己的人生。

人要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使命,除了照顧好生我、和我生的人,我們需要一手挑起自己的夢想、一手撐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奮鬥再奮鬥,當你發覺自己的生命有意義、活著不是單純的苟且度日的時候,才真正的活出了自己。

而一個有價值、有意義、有成就感的生命的存在,必然會對生活充滿熱情、那閃耀的人性之光也必將影響到周圍人,包括自己的子女、父母以及自己的另一半。

從懵懂的少年階段開始,到青春期,到走向成年,到成熟期走向衰老,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在尋找的都是自我價值。而從別人身上找到的成就感、認同感往往只是一時的驅動力,那不足以支撐起我們的整個人生。

所以我們付出愛、我們去愛人,也接受別人給我們的愛,但因為我們有自我,我們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才能不在這愛與責任中迷失,不輕易把父母、愛人、伴侶的光環、成就當成自己的成就、也不盲目把他們的不幸和錯誤當成自己的問題。

因為我們能獨立於他人之外看這個世界、愛自己,所以我們才能守護好自己的人生、活好自己。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