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誰都不順眼?這是心理疾病

36歲的阿紅穿著打扮時髦,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她說兩年多以前因工作壓力大,感情生活不順利,逐漸心情不好,煩躁,經常抱怨。看到不順眼、不喜歡的人或者事就非要去說人家,稍一生氣就發脾氣罵人、摔東西。

“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變得這樣脾氣暴躁討人厭,但是一生氣我就控制不了。”以至於身邊的人都覺得她不可理喻,避而遠之。乖戾的脾氣、糟糕的人際使她不得不頻繁地跳槽,而戀愛上也屢遭苦頭,至今單身。“總是很焦慮很恐懼,莫名的無助感:我都快40了,以後找不到依靠怎麼辦?”在男友又一次棄她而去的時候,再也無法承受失戀打擊的她情緒似乎變得更加無法自控。茶飯不思,夜不能眠,一想到男友侮辱自己的話就開始心慌、胸悶、透不過氣來,並且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了。“我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徹底崩潰的。”於是,她決定求助於心理醫生,來到了市口腔醫院心理科。

惡劣心境並非心情不好

市口腔醫院心理科主任、高級心理治療師張俊峰介紹,心境惡劣也稱為心境惡劣障礙,是情感性障礙的一個類型,類似於不嚴重的重性抑鬱症的慢性形式,是一種持久存在的情緒低落為主要臨床相的心境障礙表現。悲傷或情緒高漲顯得十分強烈,一般時間超過半年,其症狀表現超過了對生活事件應激反應的程度,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等。

有人認為,心情不好是常事,沒必要太在意。當然,輕度的鬱悶情緒並不屬於疾病範疇,日常生活中學業不如意、工作不順心、失戀等,難免都會出現悲傷、失望、煩惱、苦悶等,這些不良情緒大多數情況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不會明顯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如果是中度的惡劣心境並且已持續一段時間,那就屬於疾病範疇了,就必須求助於醫生。

張俊峰認為,阿紅是患上了這種叫“惡劣心境”的心理疾病,這是一種持續數年的慢性障礙,其症狀嚴重程度比抑鬱症輕,主要臨床表現是不高興,無熱情,缺少信心,經常是精神不振,心煩意亂,還時時伴有頭疼、胸悶等軀體不適症狀,失眠、食慾減退,對未來缺少希望,有的甚至會出現輕生的念頭,但很少有自殺行為。研究表明其自發緩解率很低,有些惡劣心境患者在一生的病程中會發展成重度抑鬱發作,還有一些開始表現為重度抑鬱的患者,逐漸衍變為惡劣心境。

“在臨床工作中觀察到的惡劣心境障礙患者既有顯著的惡劣心境和抑鬱體驗,更有在心境惡劣基礎之上發生的認知錯誤和歪曲,以及由此引起的對他人的敵意和衝動性攻擊行為。”張俊峰表示,通俗地說,這些患者的基本心境狀態是“不爽”,他們的認知偏曲則是“看誰都不順眼,看什麼多不順眼”以及“雞蛋裡面挑得出骨頭來”這樣的負性認知傾向,體現在人際關係方面就是對他人的言行極為敏感,極容易出現“自我牽連”。同時,他們對周圍環境的人滿懷怨氣和敵意,他們在遇到某些令其更加“不爽”的刺激時,就會出現在他人看來是莫名其妙,而自己認為是順理成章的爆發性憤怒情緒和攻擊行為。

惡劣心境的治療包括抗抑鬱藥治療結合心理治療。同時患者積極充實的生活,適當的體育鍛煉對情緒的調整也非常有效。“阿紅剛入院時,心理科的醫護人員都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她異常焦慮、消極的情緒,失眠、心情非常糟糕,很容易被激惹,一點小事就跟護士發火。”張俊峰說,經過一週的藥物和心理治療,她的病情就出現了好轉,身體的不適感減少了,也沒有那麼容易動怒。第二週,她說心情明顯好多了,對失戀的事能放得開了,心慌和坐立不安感也消失。她說可以正視和麵對自己的一些問題,不再逃避了。第三週,醫護人員可以經常見到她的笑臉,明顯心情輕鬆舒暢了很多,食慾也有所改善。自我感覺良好,情緒無波動,對以往問題能看得較輕,能正確面對過往問題,無坐立不安感,不煩躁,無助感消失,心情舒暢,阿紅住院不到一個月終於開開心心地康復出院了。

據瞭解,長年從事心理臨床工作的張俊峰,在熟練掌握“森田療法”“精神分析”“認知治療”“行為治療”“婚姻家庭治療”等心理療法精髓的基礎上,結合自身體驗,從治癒的失眠症、抑鬱症、強迫症、考前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神經衰弱、軀體化障礙等數千病例中得到啟發,創新的一套心理治療手段——“心境改造療法”。“改變習慣(性格)、改變對症狀的錯誤認知是‘心境改造療法’的最終目標。”張俊峰說,從瞭解病情到介紹其症狀的演變過程,並理解患者痛苦,到指導患者降紙期望值、強調正確行動的重要性,對各種症狀作出解釋並對其採取聽之任之態度,鼓勵患者分散注意力。整個過程以周為節點,通過“有所為,有所不為”、行動為準則、對症狀的態度、認識症狀等指導,輔以藥物及物理治療(生物反饋、音樂、光照)等手段有效改善症狀,達到治癒的目的。(記者 張華 通訊員 劉舒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