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塊錢收購價二十年不變 杏仁今年還要爛地裡沒人收?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氣溫回升,北京周邊山上的杏花也漸次開放。特別是昌平、延慶一帶的山裡,漫山的杏花使得原本灰濛暗淡的大山生機盎然,濃密處似雪,稀疏處如霧。在過去,北京京郊山區的農民都是依照杏花開放的時間,開啟一年的耕作。不過,這樣的農耕場景現如今已經很少見了。杏樹正徹底淪為山區的“背景板”與雞肋,杏核每斤5元的收購價已經二十年沒變過,花開花落,等果實成熟時,很多杏核爛在地裡,沒有人願意收。

5塊錢收購價二十年不變 杏仁今年還要爛地裡沒人收?

資料圖:杏肉酸甜可口杏仁也有很好的經濟用途。

杏樹漫山遍野 村落成了低收入村

北京郊區漫山遍野的杏樹,既能裝點青山美化家園,又有很好的經濟用途,一直被農戶廣泛種植。杏肉甜美還能加工成果脯,杏仁的經濟意義更大一些,不僅可作為食用杏仁,還能用於食用油、化妝品、工業潤滑油等領域。因此,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仁用”杏樹曾經是京郊不少鄉村的經濟支柱。

比如延慶區永寧鎮西山溝村,多年來的主要產業就是玉米種植和仁用杏樹。然而也正是由於這兩大傳統產業的衰落,西山溝村一蹶不振。2016年,西山溝村成了延慶永寧鎮7個低收村之一。

駐村扶貧的第一書記霍高智告訴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西山溝村背靠九龍山,全村村域面積5056畝,其中耕地776畝,園地529畝,林地3648畝,“杏核收購價20年前是每斤5元,現在還是每斤5元,還沒有銷路,農民養護仁用杏樹與後續加工入不敷出,結果導致很多杏核爛在地裡,沒有人收。”

5塊錢收購價二十年不變 杏仁今年還要爛地裡沒人收?

現在正是京郊漫山遍野杏花盛放的時節。

延慶幾十年前曾大力發展杏產業

為了搞清仁用杏核收購價20年不漲價的原因,記者採訪了北京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員王玉柱,他從事杏樹培育及其產業開發近40年,是國內公認的林果專家。

“山杏非常‘皮實’,抗旱、耐寒、耐土壤瘠薄,同時又能防風固沙、控制水土流失,是非常好的生態型經濟樹種。在燕山山脈、太行山脈沿線廣泛種植。”據王玉柱介紹,延慶杏樹分兩類,一類是自然生長的“祖宗樹”,另一類是“栽培樹”。

王玉柱告訴記者,“‘祖宗樹’是歷史留存下來的散生杏樹,以它為基礎改造成‘北山大扁’,這種屬於仁用杏。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北京市林業果樹研究所進駐延慶大力改造山杏,栽培出一批仁用杏,同時培育了鮮食杏和加工杏。在八十年代末期,延慶新莊堡村就已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杏品種收集、改造、產業化示範區。”

據瞭解,杏仁富含人體所需蛋白質,是素食者補充蛋白質的重要食源。另外,杏仁裡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鐵、鈣、磷、鉀等微量元素,杏仁油在食用油、化妝品、工業潤滑油等領域都屬於高端原料。

“優質杏仁油耐受低溫,是高端潤滑油的主要材料,高端化妝品裡的保溼成分很多也是提取自杏仁油。”王玉柱說。另據介紹,河北已有企業掌握相關技術,提取物全部高價銷往國外。

5塊錢收購價二十年不變 杏仁今年還要爛地裡沒人收?

資料圖:一場大雪導致杏樹減產。

仁用杏收購價為什麼被“凍”住了?

如此高端的仁用杏,卻因為“不值錢”爛在了地裡,仁用杏的冰火兩重天現象是什麼造成的?

作為直接參與延慶仁用杏種植、管理的林果科研人員,王玉柱對延慶的杏核收購價非常熟悉。他說:“仁用杏核收購價在八十年代是每斤0.75元、0.8元,慢慢漲到1.05元,逐漸漲到3元,後來是5元,如果長期來看,初級杏核收購價還是漲了,基本符合市場規律,但是,最近20年收購價停滯,這種現象並非孤例,和玉米等其他農產品出現的狀況類似。”

王玉柱認為,要從市場和林果種植兩個層面看。“就像經濟學所說的天花板和地板之間的關係,當農業生產投入大於銷售收益時,農產品利潤出現負增長,農民種植積極性受到打擊,帶來的連串反應是,投入下降,果樹管理不善,產量下降,市場價格低迷,收購價增長緩慢甚至停滯。另外,由於消費者對杏仁營養價值認知不足,消費拉動不夠,也在客觀上影響種植和收購價格。與此同時,在消費端,由於美國扁桃仁等替代性堅果市場營銷投入大,也使杏仁消費受到嚴重衝擊。

西山溝村第一書記霍高智駐村兩年多來看到,果農撿杏核一天最多可撿200斤溼杏,還要進行辛苦的脫皮,曬乾後大致可得到40斤左右幹杏核,一天的收益最多是200元,“而外出打工一天,收入也是200元左右,還沒這麼累。”霍高智告訴記者:“當農業生產效益不抵在外打工工資的時候,農業生產就失去了價值。現在村裡蓋樓房的錢多數是在外面掙的,靠在村裡種地,沒錢蓋新房。”

“也就是說,仁用杏價值被低估,不僅僅是市場的問題,還有整個農業面臨的社會問題。”王玉柱說,“現在在地裡幹活的農民,最年輕的也50歲往上,傳統農民已經不復存在,傳統農業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將來誰來種地,這是擺在農業面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據介紹,過去,果園收入可以作為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現在,家庭收入更主要來自外出打工,護理果園已經成為副業。只有週末或下班,進行除草、修剪、施肥,管理精細度下降,產量上不去,大的杏核收購商基本不在北京收,個別小販還少量收一點,“小販佔據了杏核收購定價權,近20年基本沒漲過。”霍高智說。

5塊錢收購價二十年不變 杏仁今年還要爛地裡沒人收?

仁用杏品種之一柏峪扁。

仁用杏還能給種植戶帶來經濟效益嗎?

“山區村的土地碎片化,農戶守著土地不願意流轉給村集體。”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調研綜合處副研究員王麗紅對延慶區張山營鎮、四海鎮等10個村子進行走訪和問卷調查後發現,京郊山區村集體經濟基礎弱,主導產業缺乏,新興產業尚在培育階段,沒有形成新的增長點,農村土地碎片化和低效經營,農村資源處於沉睡狀態,農產品銷售渠道原始,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仍然突出。調研人員獲悉,“村幹部反映,很多村連會打字的工作人員都沒有了。”

記者在西山溝村採訪時也看到,山村土地分散,農用機械派不上用場,全憑人工打理。霍高智告訴記者:“我們目前用了幾個辦法,首先是成立合作社,對農業資源統一經營,形成規模,才能佔領市場。其次是更新產品結構,一個是生產高價值的中草藥,另一個是改造老杏樹,在杏樹上嫁接梅花,增加多種類型林果生產。”

“只要稍加管理,仁用杏畝產2000斤不是問題。”王玉柱說:“杏樹這種經濟林比較好打理,把雜草翻下去,把有效的水保住,加上點肥,杏的畝產量就能達到2000斤。”王玉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28%-30%的出核率算,一畝能收杏核560多斤,一斤5元,一畝的收入大約3000元。

據瞭解,北京目前仁用杏種植面積達17.34萬畝,“未來北京的仁用杏產業應藉助研發力量,推出創新品種,滿足消費需求,同時加大宣傳,普及仁用杏的保健價值,促進消費,拉動種植,形成良性循環。”

王玉柱建議,應藉助京津冀協同作用,利用河北的杏仁加工產業,擴大京津冀種植帶,形成仁用杏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北京地區也可以探索綠色環保的杏仁加工,現在北京市場上銷售的食用杏仁零售價格賣到32元/斤-35元/斤,也不低了,隨著觀光果園和農村物流體系的建設、完善,相信北京仁用杏以後可以帶動農民增收。”王玉柱說。

校對 盧茜

圖片提供:北京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