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帖,如何才能入腦入心?


讀帖,如何才能入腦入心?



讀帖,是一種有著鮮明特色的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現象,是書法藝術領域審美現象中一種極其高雅的精神活動。中國書法,雖然是寫出來的,但內功卻在“讀”。

得閒,找來一部字帖,儘管字跡洇蝕,黑白交映、星星點點,有如老者壽斑,難以辨認,但讀起來仍然讓人感到一種浸潤著文化色調的溫煦。

常人都不好理解:為何有人捧一本帖子能出神入化地看半天,手指還半空中劃拉半天,一頁帖子能目不轉睛盯上一兩小時,並且樂此不疲。確實,讀帖能使人沉浸在一種藝術陶醉的快感和美不勝收的境界中。迷進帖子的人,常常是“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眼前一本帖子,便被引入另一個境界,政治上升遷沉浮,官場仕途上順逆進退,綿亙不絕的個人憧憬,伴著如影隨形的興奮、躁動、起伏和悽惶,都會被拒之腦外,心靈淡然如一泓安恬寧靜、波瀾不驚的秋水,任憑日出月落……因此,讀帖養心。

讀帖似在讀史。先不說帖子的許多內容本身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原始記錄和真實寫照,光就帖子本身——那仍然散溢著那個時代陳年墨香和書寫習慣的各類手札,那斑駁不清、風格迥異的各種字跡,便讓我們彷彿徜徉於歷史長廊—經歷了篆隸紛呈的先秦,再經歷牘簡雙星的兩漢,經歷了二王雄起的魏晉,接下來是人詩雙旺的盛唐、詞藻瑰麗的兩宋,以至色彩斑斕、傾覆多變的元明清,林林總總,歷代更迭,都在帖子中能找到某種蹤跡…


讀帖,如何才能入腦入心?

讀帖,很有講究。

1,讀帖不僅是用眼讀,更要用心讀。

讀帖,是歷史的法眼和現實的肉眼的兩目相視,能撞出許多光芒穿越歷史隧道卻又逼射現實星空。帖子中有許多細微之處需要細心、盡心、專心揣摩和觀察體味。比如《聖教序》中“大”字的一撇末端有個回鋒,是裹筆回鉤,像個“小月牙”,這個月牙像是隱匿在雲層深處若隱若現,時出時沒,如不仔細觀摩,只見雲層難見“月牙”。那個月牙究竟有多大?“牙”向上挑是低於90度還是高於90度?你都要仔細觀摩才能“讀”懂。細心,是書法家最純真的天分,是書家眼之“瞳孔”,是藝術家能走遠的標誌。有人也讀帖,但讀得不細,不細等於白讀,沒讀。細節決定成敗,一切事情如此,書法更是

2,讀帖要有哲學眼光。

書法是體現中國哲學思想最為形象的藝術形式,以對大小、長短、鬆緊、寬窄、正斜、枯溼、斷連、方圓、粗細、偏旁、正倚等辯證關係的運用,構成了字與字、組與組、塊與塊、行與行,經緯出一片片神奇變幻的哲學天地,只有用哲學的慧眼,你才更能領悟到書法中蘊藏著的哲學意境和深層次的文化底蘊。比如,書法尤其是草書要有正斜變化、陰陽向背、枯溼斷連,才能搖曳生姿、錯落有致,但又不能偏離中軸線,好像放出的風箏,可以隨風左擺右動,千姿百態,但始終離不開牽動它的那根線。從這種“中軸”說,你可以領會了解中國哲學的中庸說的要妙,感悟靜動的哲學、虛實的辯證、禪宗的機鋒、佛教的思辨。書法自身有哲學,帖子之外馳騁著哲學大天地,正可謂片紙尺牘、方寸之地、點畫之間馳騁著更廣闊的哲學空間。儒之中和、莊之玄妙、道之博大、佛之空靈,無不在書法的線條和筆畫之間體現。

讀帖,如何才能入腦入心?

3,讀帖要“反串”。

一個字,一篇書法,不外乎兩個功能:一方面直指造型,另一方面隱喻神韻。讀帖第一要善於浮想聯翩,要看形,也要讀韻,精於形韻。把平時記憶中的碎片加以連接整合,去粗取精,汰劣選優,日積月累,才能漸成氣候。書法家像一個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掘出一片片散玉,經過悉心整理,才能把這些散落的碎片連綴起來,變成一件完整的價值連城的金縷衣;讀帖第二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比如同一個字的寫法,要善於比較各個朝代書法大家不同的運筆、結體、縱橫取勢,你涉獵的越繁,掌握的就越多、越好。不僅是在書法創作中貨比三家、擇優錄取,同時在一篇作品中遇有相同的字時,你能信手拈來,加以區分。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書家學養的深淺和素質的高低,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積累和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4,如同吃飯要細嚼慢嚥,讀帖也不易快。

讀帖提倡背帖。背帖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刻在腦子裡,急不得。這就要求讀帖要像背外語單詞那樣背書法字,否則光讀不“背”,字還在帖子上,沒在你腦子裡,永遠是古人的東西,變不成你自己的。“文選爛,秀才半”,過去是說把《昭明文選》翻爛了、背熟了,你不會寫文章也是半個秀才。書法也是這個道理。中國洋洋幾千年的書法大觀,就像秋天大地裡五穀豐登的莊稼,楷書如挺直的高粱,草書如風中撩動的稻穀,篆隸如埋在泥土中盤根錯節的馬鈴薯根系,而行書如翻滾麥浪。背會一個字,就收穫了一捆稻穀;記在心裡一個字,又如同挖出一個馬鈴薯,都會成為你的書法糧倉裡的糧食。反之,如果背不進腦子裡,那些五穀永遠擱置在大地上,而你的書法糧倉仍然空空如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法的功夫,是考驗記憶力,是背功、苦差事,是積小苦得大甜。

讀帖,如何才能入腦入心?

讀帖,是多麼快樂,多麼怡情,多麼有價值。讀著,讀著,你在這些字中,隱見幾個青衫長髮的身影在黃燈宣紙前飄然而至,穿過千年時空隧道,和你漫步、交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