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羅貫中》讀後感


趙永興 | 小說《羅貫中》讀後感


董義全老師,曾經是祁縣政協常委、文史委副主任,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協會、三晉文化研究會、世界漢詩協會會員。先後挖掘整理著述了《祁縣圖集》、《祁縣名人》、《故鄉情韻集》、《可愛的家鄉——祁縣》、《美麗的家鄉——祁縣》、《田園兒歌》、《曉義文化圖》、《廣盛公》、《祁縣戴氏心意拳》、《羅貫中》、《王維》等圖集和文藝作品。

說起來慚愧,這樣一個在祁縣文化界德高望重享有聲譽的老前輩,我竟然失之交臂未曾謀面,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並引起我的矚目,是許多年前在《祁縣文史資料》上,他寫得一篇回憶自己小時候第一次上泰山廟的文章。也許是我對他寫得文章感興趣吧!從此我記住了他的名字,知道他是我縣文化界有影響的名人,是郜山腳下古縣鎮郜北村人。此後,陸續從其他書籍上發現了他的一些書畫作品。厲害!是個既能寫文章還能繪畫的大名人!這是董義全老師留給我最初的印象。


趙永興 | 小說《羅貫中》讀後感


真正讓我在心中升騰起了一種崇拜感,是年已八旬的他,以一種“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的鍥而不捨只爭朝夕的精神一連出了兩部小說,一部是《王維》,另一部是《羅貫中》。也正是在我讀完小說《羅貫中》之後,一個儒雅恭謙、才氣橫溢、博古通今的董義全老師清晰得出現在我的眼前。

羅貫中,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是中國章回體小說的開山鼻祖,是著名的小說家。一生著述頗豐,除了婦孺皆知的小說《三國演義》之外,還有《三遂平妖傳》、《殘唐五代史演義》,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等。就是這樣一個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文學巨匠,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3,居然不知道他的祖籍是哪裡?多年來眾說紛紜,由於年代久遠,缺乏讓人信服的證據,對於他的祖籍的探究與考證,簡直成了一團謎。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縣文學愛好者溫曲村人楊立仁等,用眾多實物實證,解開了羅貫中祖籍之謎。羅貫中,這個文學巨匠居然是祁縣昌源河畔河灣村人!

對這樣一個在中國文壇乃至在國外都佔有一席之地的文學巨匠傳奇人生的挖掘整理,對擴大祁縣知名度來說,無疑是一件大事,一件好事,一件幸事。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董義全老師以一種義不容辭的使命與擔當,默默無聞地挑起了這副沉甸甸的重擔砥礪前行。


趙永興 | 小說《羅貫中》讀後感


小說《羅貫中》構思精巧、文筆流暢、知識豐富,作者把羅貫中一生坎坷傳奇的人生經歷,和遺留下來的相關傳說故事,有機融入祁縣這片歷史文化厚重的沃土,讓人讀後回味無窮,拍手稱絕!可謂是一部包羅萬象不可多得的瞭解祁縣厚重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對認識祁縣、推介祁縣、走進祁縣將起到非常好的引領作用;對弘揚祁縣名城名街名村名人,進一步提升縣域文化品位將形成聯動效應;對推動祁縣文化旅遊大格局的形成起到非常巨大的促進作用。

因為有事,我未能親自去參加董老師的小說座談會,下面談幾點自己的感想吧!

董老師是一個酷愛家鄉的人,足跡踏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熟知腳下這片土地上蘊藏著厚重的人文歷史、傳說故事。

一、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帶著讀者既瞭解了一代文學宗師羅貫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也領略了祁縣的名山大川;如昌源河四季美景、麓台山、四縣堖、洞頂山、紫金山、郜山、子洪口南灣舍利塔、白寺嶺、九溝、梁村洪福寺、東峪溝頂山廟等等。

二、小說讓讀者瞭解了祁縣古代在中國歷史上頗具影響力的王氏和溫氏家族的源流極其璀璨奪目的歷史名人,如王氏家族的王允、王凌、王圭、王維、王通、王績、王皇后、王溥;溫氏家族的溫彥宏、溫彥將、溫彥博、溫庭筠等等。

三、小說還帶著讀者暢遊了河灣村的羅氏宗祠、貫中故居;古縣鎮祁奚廟、王維墓;上莊、王賢、塔寺、這些歷史文化悠久的古村落。

四、小說也帶著讀者聆聽了悽美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眉大俠》徐良的傳奇故事。

在小說中,董老師依靠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加上爛熟於心的歷史文化古建知識,還原了許多淹沒在歲月風塵中的文化遺蹟。象白寺嶺上的白雲書院和白雲觀;洞頂山幽仙寺;塔寺村的古塔;祁縣古八景等等。

小說還讓讀者在賞心悅目的讀書過程中既增長了知識,又填補了許多知識上的空白點。

如文昌爺坐像旁邊的兩個童子“天聾”“地啞”極其來歷;城趙村與歷史名人趙襄子的故事;溫庭筠《過分水嶺》一詩;《水滸》的書名是出自《詩經》裡‘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還有現在孩子們幾乎不認識的布撣子等等。


趙永興 | 小說《羅貫中》讀後感


董老師是一個通曉歷史、博古通今、文化底蘊厚重的人。小說中大量的唐詩宋詞元雜劇、歌賦、對聯、楹聯、民謠、信手拈來!對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末明初的歷史,對《三國演義》《水滸》瞭如指掌,準確無誤!沒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知識,他寫不出這樣有底蘊有分量有震撼力的文章來!

董老師的小說充滿濃濃的鄉俗鄉愁鄉情,在小說中隨處可見。象小米紅薯燜粥;象正月十五鬧元宵;象雪花潤澤的酒棗兒;象小說開篇的吹“咪咪”;象吃野葡萄、酸溜溜;象八月十五吃毛豆莢;象吃上棗兒喝了水,屁股後面跟了鬼;象喝了和氣拌湯鬧洞房;象秧歌《換碗》裡“上下八洞許子溝,任村胡累北崗頭,裡灣外灣神堂頭”這些村落串起來的哩語,讓讀者感到特別的親切,暖人心,接地氣。

再讓我擷取幾段文字看看董老師的文筆和語言特色吧!

“庭院裡石榴和桃柳也長出了花蕾,屋簷下燕子正忙著飛來飛去做著自己的窩兒,暖暖的陽光照耀下,院裡屋內,春意盎然,顯得生機勃勃。”

“道路上的雪和河床裡結了冰的地方雪花兒已消的不多了,河兩岸和田野裡的殘雪,在陽光下十分耀眼,樹林裡松柏樹更顯得蒼翠,落了葉子的樹杈上最顯眼的是那一個又一個黑黑的喜鵲窩,林中失去了如歌的鳥鳴,只有喜鵲的喳喳聲。”

……

“爺爺,觀裡有神仙嗎?”“觀裡的道長會騰雲駕霧嗎?”“觀裡有沒有老虎?”……把一個年幼的羅貫中寫得天真活潑可愛,活靈活現,符合兒童的語言和心裡特點。


趙永興 | 小說《羅貫中》讀後感


再看看小說中這些家鄉人嘴邊上的方言俗語,猶如一簇簇開在山野的無名小花,散發著淡淡的泥土的芳香,既增加了文章的親和力,可讀性,又拉進了與讀者的距離。

“酸棗好吃樹難栽,小曲好唱口難開”、“奴兒片子”、“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六月連陰吃飽飯”、“麥熟一晌,杏黃一時”、“桃飽杏傷人”、“有雨山遮帽,無雨雲攔腰”、“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好漢三個幫”、“東虹日出西虹雨,朝霞晚霞都沒雨”、“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棗兒核桃,沒飢沒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人跟種,地跟壟”、“秋後的螞蚱,霜打的莊稼”、“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八月十五九月九,想吃好的在後頭”、“臘七臘八凍死王八”等等等等。

看董老師的小說《羅貫中》,讓每一個讀者在知識的海洋裡自由的徜徉,盡情地吮吸中濃郁的人文氣息!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正如董老師在文中所說得,“你要寫他們,先把你當成他們,更要象他們。”董老師把羅貫中的性格特點描寫得太恰到好處了,可謂是小說的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羅貫中的性格:“他就是一個書痴、書迷,他全不在乎。任人指點,任人評論,任人貶責,任人譏諷,皆一笑了之,不予理會。久而久之,獨來獨往,我行我素形成了習慣。”我覺得這既是羅貫中的性格,同時也是董老師的性格。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想了許久,覺得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的這一句作結最合適不過。


趙永興 | 小說《羅貫中》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