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迴路 vs 機器成組:人工智能 沒那麼簡單

著:Jim Guszcza, Jeff Schwartz

譯:小炎

注:這是一篇英語文章,由『小炎的人工智能』頭條號運營者 小炎 首次翻譯。


前期文章1

前期文章2


Guszcza:對群體智能的討論讓我們回到了您書中的一個主題:更有利的是在智能群體的背景下,人類和機器相互補充,而不是一種零和博弈,人類彌補了機器無法做到的事。

Malone:過去,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停留在人和機器處於對立面的思維層次,而沒有考慮人與機器之間合作的可能性;花了太多時間來想機器可能搶走人的工作,而沒有想想人與機器可以相互協作來完成以前永遠無法做到的事。隨著我們對不同智能形式的深入理解,我們將能更準確地談論後者。

人在迴路 vs 機器成組:人工智能 沒那麼簡單

Schwartz:我們應該如何來思考和探索,將來人和機器共同工作的方式呢?

Malone:當人們在談論人與機器的時候,經常提到的一件事是,我們需要讓人參與到工作流程中。反過來,這通常意味著,計算機要做大多數事情,但是為了防止出現意外,我

們最好安排一些人看著。但我認為,群體合作的形式要有用得多,正如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成就的完成方式一樣。這些群體也正是我所說的『超級大腦』的一些例子。他們可以是公司、軍隊、家庭或其他各種不同的群體。

幾乎所有我們人類已經完成的事都不是由獨立個體完成的,而是由一個個的群體,以跨越時間、跨越空間的形式相互協作完成的。這幾乎包括了從語言的發明到火雞三明治的製作等幾乎所有事。

因此,與其從『一個人負責一臺機器』這種『人在迴路』式的概念開始,還不如從我們

從人組成的群體開始,然後將機器加入其中,因為我們以前都是團體協作完成事情的。

如果我們從後者開始,機器就能利用他們的專業化智能來做他們比人類更擅長的事,而人也能用他們的通用智能來做機器目前還無法完成的事。

更重要的事,我們也能用機器來創造我所說的『超級連接』,即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新方式將人們連接起來。如果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我們現在使用計算機的幾乎所有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上述目標。

大多數人使用計算機都主要是為了發 email、瀏覽網頁、處理文字、社交媒體或其他各種類似的事務,但這些事都沒有真正涉及人工智能,甚至不涉及數學或邏輯推理上的大量計算。當今計算機的這些用途,實際上幾乎都是為了把人互聯,而且我認為這種情況不會很快改變。

人在迴路 vs 機器成組:人工智能 沒那麼簡單

實際上,我認為我們高估了人工智能的潛力,或許是因為我們低估了讓計算機像人一樣智能的難度。因為製造那樣的機器的難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通常低估了『超級連接』的潛力,或許是因為構想一個超級互聯的系統的難度太大以至於我們的潛意識迴避了。

人在迴路 vs 機器成組:人工智能 沒那麼簡單

我們已經創建了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超鏈接群體,數十億人連接到互聯網。但我們很難想象他們已經能做什麼,更不用說將來的發展方向。

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上述內容,即我們需要停止一人一機這種思維方式,轉而考慮把機器放到人組成的群體中,來完成人不擅長的事,並讓人專注於人類本身擅長的事。

人機協作的四種形式?

人性化工作?

對企業的影響?

更多精彩見下次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