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硯山縣黑魚洞的彝族人能頂著碗跳舞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維摩彝族鄉黑魚洞村;有244戶人家,有1126人,屬於彝族撲拉支系。這裡的彝族非常喜愛弦子舞,尤其是“頂燈弦子舞”;是彝族古老祭祀儀式的一個歌舞表演,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文山硯山縣黑魚洞的彝族人能頂著碗跳舞

走進硯山縣黑魚洞村寨,小村依山傍水、群山環繞、空氣清新、風景秀麗;寨子四周樹林茂盛濃蔭,有參天的麻慄樹、古油松、大青樹等植被。在村頭有清澈的小壩塘,白鷺在悠然地行走!寬敞的水泥路通向閤家各戶,村中不時傳來錚錚的弦子聲!

文山硯山縣黑魚洞的彝族人能頂著碗跳舞

這裡不僅有神奇的龍潭,其彝族弦子舞也因歷史悠久,源於流長在附近十里八鄉非常出名;因此黑魚洞村素有“彝族弦子舞之鄉”的美稱!當地就有“彈弦子說情,跳弦舞歡慶”的習俗!在民間也流傳著“阿哥的弦子響,阿妹的腳底癢”、“阿哥跳穿千層底,阿妹跳破繡花鞋”、“跳得太陽落山坡,跳得黃灰做得藥”的順口溜!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黑魚洞村的彝族同胞把本民族的民風民俗、生產生活等融入到舞蹈中;使弦子舞得到了不斷演繹和創新!頂碗弦子舞看似樸實簡單,但表演中卻有很多高難度動作!如:“頭頂碗”(過去是頭頂燈)、“高空頂碗”、“千手觀音”、“人牆舞碗”、“空手翻筋斗”等等,難度之高與專業雜技表演相當,讓觀眾歎為觀止!

文山硯山縣黑魚洞的彝族人能頂著碗跳舞

目前,黑魚洞一個村就有二十二支文藝隊三百餘人;村裡農閒時村民不再賭博、酗酒,而是到文化廣場排練節目,或是在家閒談歡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