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丨蘇聯黑科技LPL飛行潛艇,既能上天又能入海,你見過嗎?


前蘇聯LPL飛行潛艇:該飛行潛艇由前蘇聯鮑里斯·烏沙科夫,在1934年於聖彼得堡的捷爾任斯基海軍工程師學院學習期間,提出了一個項目草案,該項目的初衷是要將飛機和潛艇優點結合到一起。 準確地說,這份草案是一架能夠潛水的水上飛機。LPL是一種用於打擊敵人水面艦艇,基地巡邏,雷場維護和艦隊護衛的潛水飛機,它能在空中飛行,發現目標後憑藉高速佔領有利的伏擊位置,然後水上降落並潛入水下,接近和攻擊敵人。

LPL有三臺1200馬力的發動機,它能以時速200公里飛行,但是由於水下是靠蓄電池航行,所以只能有2-3節的航速,而且水下活動最多不過5-6海里。LPL有3名乘員,但是他們有2個駕駛艙,飛行用的前部飛行艙和脊背上高聳的航海艙。雖然在中國人理解看來,“飛行潛艇”和“潛水飛機”兩個詞彙可能有不一樣,但無論如何,這種這玩意就是能飛能潛水的戰爭機器。

在1936年4月,烏沙科夫將更詳細的方案發給蘇聯軍事科研檢查委員會,並得到明確回覆,他們比較欣賞這個創意,認為值得無條件執行。 幾個月後,也是1936年7月份,LPL項目的半草稿在科學研究軍事委員會上通過審議,得到了專家委員會普遍的肯定答覆。1937年,開始組建了烏沙可夫為首的LPL設計小組,開始基礎設計。


LPL飛行潛艇的外殼是一種全金屬的硬鋁結構,直徑為1.4米,壁厚6毫米。在浸水的時候,飛行駕駛艙裡會充水。因此,所有設備都應該安裝在防水的隔間裡。機組人員不得不進入到機身更深入的潛水控制艙。機翼平面和襟翼應該是用鋼做的,浮筒為硬鋁的。這樣能讓飛行潛艇浸入到海里的過程中,保持機翼上的壓力平衡。燃料和潤滑油的的柔性罐放至於機身之中。為了防腐蝕,整個飛機都要用特殊的防腐蝕清漆和油漆覆蓋。

不過好景不長,1938年年底,蘇聯軍事科研檢查委員會因LPL項目水下機動能力不足,決定縮減飛行潛艇項目的研發投入。在1953年,該項目由蘇共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命令關閉。因為要製造出既能上天又能入海的飛行潛艇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矛盾。美蘇設計的潛水飛機都沒有進入實用階段,正是因為無法從技術上克服這個困難。基於現有技術條件,讓一艘潛艇飛上天是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讓飛機具備潛水能力則相對可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