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是全國六大稻作區之一,廣西好吃的大米有哪些?

我們天天吃米飯,我們可知道我國的稻作區有哪些?廣西為什麼盛產大米?你知道廣西好吃的大米有哪些?

先說說我國的稻作區有哪些?這個問題簡單說說即可。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最古老的國家,稻作歷史有上萬年的歷史。全國稻區劃分為6個稻作區:

一是華南雙季稻稻作區,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臺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水稻面積佔全國的18%;

二是華中雙季稻稻作區,包括蘇、滬、浙、皖、贛、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陝、豫兩省南部,是我國最大的稻作區,佔全國水稻面積的68%;

三是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雲貴和青藏高原,水稻面積佔全國的8%;

四是華北單季稻稻作區,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豫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水稻面積僅佔全國3%;

五是

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包括黑、吉全部和遼寧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水稻面積僅佔全國的3%;

六是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銀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邊緣地帶是主要稻區。水稻面積僅佔全國的0.5%。

廣西為什麼盛產好吃大米?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瀕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屬雲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氣候溫暖、熱量豐富,降水豐沛、乾溼分明,日照適中、冬短夏長,各地年降水量為1080~2760mm,大部分地區在1300~2000mm之間,年日照時數1169~2219小時。水稻屬喜溫好溼的短日照作物,廣西氣候特點非常適合水稻種植,且品質上乘!

2018年,廣西水稻種植面積2800多萬畝,產量1000多萬噸,產量最大的是南寧市、桂林市和玉林市三個市,約佔廣西水稻產量40%。2018年4月,第二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公佈“尋找中國好大米”活動評選結果,廣西野香優絲苗和百香優125水稻品種獲“最受喜愛的十大優質稻米品種”。同年10月,中國·首屆國際大米節公佈2018中國十大好吃米飯評選結果,廣西南丹縣瑤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瑤家莊”品牌獲“2018中國十大好吃米飯”榮譽。

重點來了,廣西有哪些好吃大米?廣西的水土和氣候特點決定了廣西是一個生產好吃大米的地方。這裡重點和大家推介幾種廣西好吃大米!

1.優質秈稻米:種植面積2500萬畝,佔廣西水稻面積80%以上,年產量1000萬噸,主要產於桂平、平南、港南、港北、興業、武宣、象州、永福、臨桂、武鳴和上林等地。比較有名好吃大米有上林、田東、桂平、永福、港南、象州等地的優質米,東蘭、巴馬等地的富硒米。

上林縣盛產優質大米歷史悠久,以色澤光潔清亮、滋味清香、蒸煮品質柔軟可口、營養豐富等特點享譽區內外、暢銷全國各地。2012年,“上林大米”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是廣西首個被列入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大米產品。2017年,“上林大米”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註冊證。

2.香糯:種植面積12萬畝,年產量6萬噸,主要產地是靖西、上思、環江、融水、三江等縣,主要作為粽子、釀酒和休閒食品的原料,知名品牌有靖西香糯、上思香糯、三江大糯。靖西香糯自宋代起培育種植,曾被列為朝庭貢品,2012年8月,通過地理標誌評審;上思香糯自清朝就有記載, 2013年12月獲地理標誌。

3.粳稻:種植面積約3萬畝,年產量2萬噸,主要產地是柳州、河池、百色、桂林等市的北部山區,以九萬大山周邊的環江、融水較為集中。知名品牌有環江香粳、融水香粳。

環江香粳是環江縣於清朝初期開始種植的一種稀少珍貴的穀類作物,至今有400年的歷史,適宜於寒冷氣候,生育期為155-160天,一般在穀雨時節前後播種,寒露時節前後收割。其穀粒短圓,穀殼黃色,糙米紅褐色,精米粉紅色、半透明,煮粥稠而不粘、清香爽口。2017年獲地理標誌。

4.富硒墨米。種植面積1萬多畝,產量500萬公斤,主要產地東蘭、巴馬、鳳山等地。富硒墨米是高寒山區野生墨谷經長期選育而成的一屬珍稀稻種,天然東蘭墨米已有400多年的種植歷史 ,屬遲熟糯稻,具有耐蔭、耐寒、耐瘠等特性,極適宜在高寒山區田洞栽培,硒含量達0.53—0.67㎎/㎏,一般畝產350公斤,甜而不膩,柔軟可口,全國少有。

5. 象州紅米。種植面積約11萬畝,產量7萬噸。象州縣

紅米種植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在公元13世紀以前的宋代即有種植,過去壯話叫 “花米”,只有富人才能吃上,但產量低,種植面積很少。因其米質較優,且富含多種營養保健成分,口感佳,營養價值高,深受歡迎。2012年5月2日獲地理標誌。

廣西是全國六大稻作區之一,廣西好吃的大米有哪些?

廣西是全國六大稻作區之一,廣西好吃的大米有哪些?

廣西是全國六大稻作區之一,廣西好吃的大米有哪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