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文化:民族建築一奇葩“嚴家祠堂”土家建築發展的百年見證

恩施土家文化:民族建築一奇葩“嚴家祠堂”土家建築發展的百年見證

嚴家祠堂全貌

恩施土家文化:民族建築一奇葩“嚴家祠堂”土家建築發展的百年見證

精美的門鎖

恩施土家文化:民族建築一奇葩“嚴家祠堂”土家建築發展的百年見證

古老建築氣息

恩施土家文化:民族建築一奇葩“嚴家祠堂”土家建築發展的百年見證

古老建築

恩施土家文化:民族建築一奇葩“嚴家祠堂”土家建築發展的百年見證

中間亭

恩施土家文化:民族建築一奇葩“嚴家祠堂”土家建築發展的百年見證

精美的雕塑

恩施土家文化:民族建築一奇葩“嚴家祠堂”土家建築發展的百年見證

精美雕飾

恩施土家文化:民族建築一奇葩“嚴家祠堂”土家建築發展的百年見證

莊嚴的宗祠

恩施土家文化:民族建築一奇葩“嚴家祠堂”土家建築發展的百年見證

夜晚燈照下的亭

恩施土家文化:民族建築一奇葩“嚴家祠堂”土家建築發展的百年見證

一位美麗的遊客

位於咸豐縣尖山鄉大水坪村的嚴家祠堂,是咸豐縣嚴氏家族保存完好的姓氏宗祠建築,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既是一個家族興旺的標誌,也是土家建築文化發展的百年見證。

嚴家祠堂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清光緒三年(1877年)修繕完工,總建築面積736平方米。祠堂坐南朝北,主體建築分為門廳、庭院、正殿三個部分。外面高牆環圍,內部亭臺樓閣,雕樑畫棟,古樸莊嚴。

當走近掩映在青山翠竹中的嚴家祠堂時,你不能不感嘆,在這偏遠的小山村,竟隱藏有如此壯觀的古代建築。而這建築,更是集民族工藝、美術、民俗、文化和民族社會學、建築美學於一體,是研究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活教材。因此而成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也是湖北民族學院南方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的工作站。

祠堂為磚木結構建築,從正殿的主樑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主建的石工師傅名叫楊勝錫,木工師傅名叫徐登甲,名字和修建日期都十分清楚地刻在上面。

據瞭解,嚴家祠堂是由嚴氏族人集資修建。嚴氏祖先從貴州遷到咸豐至今已有近300年曆史。嚴氏家族特別注重教育,設有專用經費資助勤奮好學的優秀貧困學生,嚴氏宗祠“增美獎章六條”第五條規定:“祠中子孫能光前裕後者,無論文武,並宜量力補助,若能奮發有為者,更宜從重優給,亦毋得徇私增減。”正是這些嚴厲的家訓,使得嚴氏家族人丁興旺。

從西側門穿過天井,來到門廳。門廳高6米,木柱木枋,4列20柱無斗拱。3間穿堂,內外12扇鏤空雕花大門,為族人聚會、就餐之所,古樸典雅。過門廳是邊長為12.8米的正方形天井,正中有由8塊石板構成的放生池,池深1.7米。“山管人丁,水管財”,祠堂內修建水池,既可主財,又可預防祝融(火)之害。可以想象,嚴氏在建造祠堂時考慮是很周全的。

水池外壁上刻有“家訓十六條”,四周裝飾雲紋,美觀精緻。在水池上方不足1米處,斜置一塊長2.6米,寬2.06米完整的鏤雕磐龍石,上刻“二龍搶寶”、“三龍戲水”、“鯉魚跳龍門”等圖案。龍、魚造型生動別緻,似奔騰在洶湧的波濤之中。在青石上,全部鏤空,雕刻出十分精緻逼真的畫卷,其工藝水平之高,後人望塵莫及。

緊鄰天井,建有一飛簷翹角的亭閣,通高10.7米,亭中小房一間,供族長、執年(管事)議事之用。上亭閣有一架長長的樓梯,議事時,族長、執年將上亭閣的樓梯抽上亭閣,其餘人等不得入內,透出族長的威嚴與議事之神秘。

亭閣正面的兩尊柱礎系大理石雕成,左為“獅子滾繡球”,右為“母獅戲幼獅”。雕刻精美,獅毛細軟如絲,飄飄欲動。獅下石座刻有“孟忠哭竹”、“武松打虎”、“單刀赴會”、“轅門斬子”等8個故事圖案。亭閣照面的木枋上有“槐蔭會”、“七仙女送子”的木刻畫,刀法精巧洗練,線條自然清晰,形態栩栩如生。

緊連亭閣便是3間高大的正廳,正廳長17米,寬12.2米,高8米,面積為21.24平方米,正廳中並排設3座供奉祖宗牌位的木質神龕。正中設有嚴氏祖宗牌位座龕,上懸“敬宗收族”金字匾額。

嚴氏宗祠的祠中條規“鄉約當遵”、“宗族當睦”、“姻裡當厚”、“職業當勤”、“賦役當供”、“爭訟當止”、“節儉當從”、“邪巫當禁”、“四禮當行”等,與今天提倡的勤政、節約型社會、和諧社會,反對邪教,以德治國等有異曲同工之妙,至今仍有許多可取之處。

1988年6月,嚴家祠堂被州政府確定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行走路線:從咸豐縣城出發,到嚴家祠堂約40公里,可先乘車到尖山鄉集鎮,再租車前往。如果自駕車,由於進山公路彎道較多,務必注意車速不能過快,最好自備乾糧及飲水。到達目的地後,可請當地嚴氏族人做嚮導,方能深入瞭解祠堂的文化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